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贺坪

怀疑

怀疑 Doubt: A Parable 2024.9.8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看完话剧再看豆瓣记录,才发现原来我之前看过电影版的,但是剧情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了。现在把剧情再记录一下,一所天主教会学校的修女校长怀疑神父正在性侵自己学校的一个黑人学生,但她没有任何证据,但千方百计想逼他承认或离开。找到了学生的母亲,她只要孩子可以顺利读书,宁愿忍受/不想做挑真相之后的最终受害者(被迫离校)。修女校长用计谋炸出了神父之前多次转区域是因为有前科。最后神父又转到了别的学校,权力更大了,修女校长开始怀疑自己了。 我感觉这个剧情设计的蛮好的,在很有限的设定之下,几个简单的人物,却可以讲一个很复杂的故事。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更准确的说可以是一个模棱两可不知真相的故事。整部剧我经历了三个对怀疑的认识的阶段。 故事的一开始,即便是各种暗示,但是从来也没有证据证实或挑明。我觉得用事件的真相回过头去判定怀疑的行径,这种行为是不正当的,或者说站不住脚的。只有用当下的证据来判断才是合理公正的,否则不就是和猎杀女巫一样了吗?不管神父是不是真的性侵了学生,我对修女校长的行为颇为反感。 然后震撼的一击是学生的母亲的言论和态度,真正的受害者却想委曲求全。校长的正义的行为表面上在维护学生的权益,从结果上确实在伤害学生的利益。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学生是否自愿,或者未成年的自愿是否作数,而是在讲从阶级根本上种族区别带来的不公。黑人学生经历性侵但保存了受教育的权利,童工低价打工赚生活费,把不公平的东西拿走结果弱势群体会受到了更大的伤害。这里的问题在哪里,一下子把怀疑的故事提高了一个等级。 看到最后,才发觉前面好像是在讲怀疑、讲宽容、讲信任、讲虐童什么的,其实都不是的,其实是在抨击宗教系统。当一个系统足够强大、一手遮天,就会产生“做正确的事情却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样的事情。这里不再是讨论修女校长该不该怀疑、神父是不是值得被(再次)信任,而是在这样一个系统之下产生出来的扭曲丑陋的规则,这种规则会像滚雪球一样催生更多的恶。

2024现代戏剧谷

又是一年静安现代戏剧谷,今年一共看了8部戏,最喜欢的是《887》,第二喜欢的竟然是音乐剧《爱情神话》,和我的预期很不一样。每次看完的当下我会简单记一些东西,这次记下的也意外地比之前的多,所以下面也只是纯罗列当时的感想,不过多详细展开了。 朱莉小姐2024.4.25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改编的部分,中国元素除夕唱中文歌。 舞台设计和我看的NT Live版本的舞台设计很像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版本导演(后来查了一下好像不是),楼上变成了一个电子屏幕直播摄影的内容,有点意义不明。 好像整部剧都在讲阶级这件事,但是男女主角的矛盾点明明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两个人都太烂了太垃圾了。他俩之外的人的矛盾都在阶级,甚至在有信仰的人眼中天堂没有阶级但是人间阶级必须被遵从否则世界就坍塌了。 剧情简介就是小姐和仆人一夜情之后,相互瞧不起又想要互相依靠逃脱窘境,男主的梦想是开一间酒店要女主天使投资,女主一开始瞧不上但后来还邀请男主的未婚妻三人一起出逃圆开酒店的梦,最后老爷回家了女主自杀了。 关于阶级的剧是很老的剧,现在拿来演本来是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但是男女主角的种种对话反而变得可笑,特别是那些和现在很接近的话题和观念(比如天使投资、创业圆梦之类的),好像是在说以前人们可以想到逃脱困境的招之前没被经历过(所以感觉有一丝希望)、现在已经被证伪则变得可笑。 女主演员演的有点差,一秒老烟枪一秒少女银铃笑声,一秒S一秒M一秒无助天真,不是说这种情绪起伏不合理,而是这种情绪的转换没演出来它的合理。这不仅是女主一个人的问题,女仆人在听女主开酒店萌的时候也是满脸憧憬一起做梦,转身就说自己怎么可能换个地方做厨娘就要把男女主角的后路全断掉,太不合理了。吕游的戏份很少,贺坪可以去演更好的戏。 Tag: August Strindberg, Hilda Hellwig, 贺坪, 麦朵, 暴风雨计划2024.4.26上戏实验剧院 原本是冲着Peter Brook去的,没想到现场演出原来是法语的。这次演出的优点是法语讲得很清楚、慢慢吞吞的。其实没看出来具体Peter Brook改的是什么,我可以感觉到的特点是 级简化、去冲突化。舞台特别简单,服装道具也几乎没有,但是所有人的叙事非常清晰,让人更容易懂的剧情。同时也没有非常大非常drama的展现,就算是那些坏人要使坏好人大获全胜,也没有那种大戏上演。我觉得蛮好的,这样结束的也早。 对人物的解读,王子和坏仆人两个人是同一个演的,两个角色转换的时候就换一件外套,还是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可能是故意的)。这两个男人是女主唯一见过的除了她爸的男人,同一个演员,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他爸在施魔法,其实拨乱反正也全是假象,他只是给女儿用现有的材料编了一个梦。 父亲这个角色蛮妙的,一开始他pua精灵,后来他承认自己在用魔法来复仇,最后他放下魔法立地成人。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Peter Brook, Marie-Hélène Estienne,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浮士德Faust2024.4.27云峰剧院 中国人演的,图米纳斯导的,在剧院门口还有一个给图姆纳斯鲜花的地方。 这部剧的舞台呈现和《奥涅金》的好像啊,配乐、把床拖来拖去,每一个场景都是很唯美的表现。 剧情和我记忆中的浮士德的故事有点不一样(回家一看原来我读的是托马斯曼的小说,不是歌德的),特别是第二幕收的很仓促,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浮士德出卖灵魂以后就变成一个去骗/玩弄小姑娘的娘炮了。 舞台上还有一个很高的男人,一直没看明白他的角色是谁,是作者吗? Tag: 里玛斯·图米纳斯, 歌德, 王砚辉, 尹昉, Femme Capital安·兰德2024.4.29兰心大戏院 这部戏有点难评,因为我自己不确定看懂了,不确定是不是明白这部戏的本意,所以我只能描述我的心路历程。 开始前,我对这个人物一无所知,只知道《耸耸肩》的书名,和这是一部以安·兰德为主人公的戏。我以为这么出名的作者,只要截取她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让一部话剧足够出彩和有意义(结果和我想象的相去甚远,原因却不是我意料到的)。 话剧的原名叫做资本主义女性,原来这个人物真真正正是这样的,她的言论主义就是右翼自由主义、精英主义,她的作用就是普世化了资本主义的价值。 话剧从她的死开始,她一直在她的坟墓里用很得意很自豪的语气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坟墓上头是她特别要求的美金的标志。 第二部分讲的是她的接班人,在资本主义崛起以后资本家受到压制、打击,决心罢工。让人想到的(《人民公敌》/马斯克)很典型。 第三部分讲的是她的影响、她的传承,美国很多政客,讲到川普(说《源泉》是他最喜欢的,也是唯一读过的书。 这部戏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女主在坟墓箱子里面一个人独白,有时候唱唱歌,有现场伴奏的乐团偶尔穿插扮演一两个角色。还有一个最好的地方是全剧一个小时也不到。 看完以后的想法是:很难去反驳这种思想本身,自私自利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本来也没错。但问题就在于这种思想一旦独裁,就像今天唯一的衡量标准变成金钱上的成功,在中国更是畸形。这反而失去了所谓的真正的自由。 […]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

Every Brilliant Thing 2022.9.9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原来的故事是外国人写的,中国的演出是中国的编剧改编以后加入了符合中国时代背景的元素,包括那些小事也是。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小时候因为妈妈抑郁自杀未遂,就写下来一长串美好的小事,想让妈妈开心。后来长大以后,又写了一些,恋爱的时候,写了很多很多,结婚工作了,一条也写不出来了,主人公自己也得了抑郁症。再后来,主人公妈妈自杀成功了,主人公一边治疗,一边又写了很多很多。 先说故事内容,真的太作孽了。一开始我以为是小孩子的努力,不被大人看到,后来发觉其实根本是大人们自己自顾不暇。大人们自己找不到生活下去的理由,找不到任何所谓美好的事情。所以作孽的是得抑郁症的人,被裹挟了很难找到出路。得不得病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运气要占很大的程度,所以给人的启示是最好可以更多的与人为善。但是我挺反感这个美妙小事清单这件事情的,挺做作挺苦情的,而且没有任何帮助。因为这些美妙小事并不是不存在,并不会因为得了抑郁症而小事,只不过是没有任何意义了。最后的结局,我也有点难以接受,主人公怎么就突然找到继续写美妙小事清单的动力和来源了呢,他怎么就写得出来呢?还有最后吹完口琴,灯暗灯亮,那些清单的纸槽在灯光的照射下留下了一个女性头像的侧脸影子,真的有点恶心。 再说一下这部剧的形式,票子上写的是单人喜剧。一个人演是很有难度的,好在贺坪有这个演技。刚入场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男的戴着口罩在楼梯上晃悠,好像贺坪啊。然后他到处乱晃,过一会我看到他又坐到了一个观众旁边讲话,就更确定是他了。果然这部剧台上只有一个演员,有好多内容是贺坪和台下观众共同完成的,包括列举出美妙小事、成长过程中影响他的人们等等。喜剧这件事情我觉得自己有点上当受骗了。

糊涂戏班(五刷)

Noises Off 2021.1.1 美琪大戏院 2020年疫情的关系,剧场生活也变化很多。用这一部最经典的喜剧/闹剧来迎接2021年,开心的开始。 预售的时候抢到了折扣票,位子竟然还非常靠前就在第二排,只是稍微有点偏。好处是可以看清很多导演在台下和台上的演员们对话的戏码。有一个场景,导演就在我们正前方,然后贺坪对着导演说“你明白我意思吗”就好像直接是在对我这个观众说,感觉赚到了。对的,这次演出的阵容似乎又回到了在上海初次的,房产中介终于是让贺坪回来演了。但是再次看却觉得没有自己回想第一次看贺坪演的好,这应该是大脑的一个小花招吧。

无人生还

2020.9.10 美琪大戏院 因为疫情关系,剧院被关闭了大半年,而且今年的静安戏剧谷啊、艺术节啊整个都取消了,更别提国外引进的舞台剧了。这是今年我线下看的第一场话剧,没有什么多的选项,是冲着贺坪的出演来看的。 故事本身不用多说,是大名鼎鼎的阿婆的巨作,算是孤岛杀人事件的始祖了吧。10个人受邀登上孤岛受困其中,然后一个一个地按照童谣的内容相继死亡,凶手必然在10个人之中。拿到现在流行的狼人杀的逻辑来看,也算是狼人杀的精彩了吧。特别是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如果其他人真的都死了,那凶手必然是对方,如果还有人没死的话,那凶手可能是那个没死的人。有一种“我觉得你是好人,但是如果死掉的也都是好人的话,那我自己是不是看错自己的底牌了”的感觉。当然这部话剧的重点并不在于用逻辑来骗人,而是在于一种情景的设计和对杀戮的自白。 话剧有两个版本的结局,我看的是舞台剧版的,另一个是小说版的。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很老的电影,貌似是小说版的结局。所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舞台剧版的结局的情节,有一点失望。 舞台剧版结局吐槽(剧透反白) 首先,最后秘书和上尉的凶杀案的洗白来的很刻意。然后,我觉得最突兀的是秘书在很远的地方枪杀了上尉之后,为什么要跑很远把枪丢在上尉身旁,就是为了等下上尉可以诈尸起来拿起枪杀死法官吗? 最后说一点现场观感。规定的50%的上座率,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座位空间舒适度有显著改善。美琪二楼是没开空调吗,真的是超级闷热,向工作人员反馈得到的回复是她会再去反馈,但是没有任何结果。现场的背景音乐太响了,有的时候根本停不清人物在说些什么。这次还有《糊涂戏班》里的吕游来演医生,搞笑的感觉好熟悉啊。

糊涂戏班(四刷)

糊涂戏班 Noises Off 2019.10.10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不管看几遍都可以笑到流泪、都有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来惊喜,太开心了。 我原来没有意识到,其实里面还有不少比较低俗的性笑话,比如导演要维修工送花啊、谁帮谁的肢体动作啊。其实仔细一想,第二幕全部是围绕着性误会展开的。这些本来都是我蛮看不起的笑点,在这部剧里却显得没那么庸俗,或者说庸俗也成了一个不失质量的笑点。 我在想里面到底哪个人物最好笑,第一反应是税务局的女生,她坚持最原始的剧本而不是像别人那样随机应变,反而把好笑程度上了一个等级。当场景和台词矛盾的时候,找个根本不合理的借口修改台词,好笑;不改台词睁眼说瞎话,更好笑。房产中介的话,应该没有人能超越贺坪的版本了。

谎言背后

2019.6.29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贺坪是我去看这部话剧的唯一理由,我已经把对这部话剧的期待降到最低了,可惜即使是贺坪也救不了它。两个男主在不同场次会互换角色演对方的戏,这也只是折腾演员的噱头而已,剧本本身漏洞百出无聊浅显,谁也救不了。 故事讲的是两个男人在监狱审问室里的对决,一个是警察(死者的情人),另一个是心理医生(死者的丈夫)。故作的悬念很好猜,最后的反转根本讲不通。通过多次的审问,不断地试图把两个人口中的故事丰富起来,讲一些很无关的人生感悟。但是每一次重新讲故事的时候,会发觉明显和之前讲到的有很大的矛盾冲突,感觉好像是编剧为了圆这个点所以把整部剧取名为“谎言背后”,因为只有承认之前的是在说谎,后面的故事才有一点可信度,可是之前为什么要说谎也根本说不通啊,纯粹是为了编剧可以把后面的主题展开到不同的角度。但是虽然是不同的角度,却都是些平庸低俗的口号式的鸡汤。人物没有前后统一性,牺牲了人物而讲的内容却又没有深度,总之是各种打脸吧。另外,这究竟是不是中国人写的故事呢?外国的司法体系、主人公都是外国人名,还是西式的生活体验和方式,黑人问号。 唯一的优点,除了好像变壮了的贺坪,就是舞台布景监狱还蛮复杂蛮好看的。但是每一次要走很多路出了审问室到外面去开灯关灯,观众都笑了。还有就是幕与幕之间,全黑,然后贺坪还会定点去站一些位子然后大灯,真的太装了,太傻了。

新年精分戏

这周看了两部精分的戏,都是只有两个演员撑起来一出十几个角色的戏,一个转身就演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口音不同的另一个角色。两部戏同一时段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一个在三楼一个在六楼,又都是精分戏,不免容易引人比较。我不得不承认两者显然都不是满分的作品,但是如果要我在闲暇之余两选一看一部的话,那还是《两个人的谋杀》略微胜出。 两个人的谋杀 Murder for Two 2017.1.5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两个人的谋杀》其实是一部音乐剧,两位演员和一台钢琴,讲的是一个探案的故事。一位演的是来探案的警察,另一位则是演在谋杀案发现场的所有嫌疑人。包括警察在内,在场的人都是同一位心理医生的病人,也都是作家死者笔下小说人物的原型,设定相当的阿婆。 我觉得这部戏大加分的地方在于音乐剧的元素,原来两个演员讲台词都有点端着没有现实人物的气息,但是一唱起来就突然觉得歌词好顺。简单的现场钢琴伴奏的好处是,它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观众可以比较容易地听明白唱词的内容。整部戏最高潮最好笑的地方,应该是死者夫人非常恶搞地跳起迪斯科的桥段,整个舞台灯光燃起来的感觉,有够疯的。 可惜这部戏也就是看过笑过忘掉结束的程度,要说它有什么深度或者探案的揭密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梗或者歌曲有多好听都没有,两位演员(特别是那位所有嫌疑犯的扮演者)有多辛苦倒是大家都看在眼里,蛮厉害的。所以我说它比较适合闲暇之余在比较轻松的状态看一下,看的时候开心一下,看完以后也没任何压力负担。 他口袋里的石头 Stones in his Pocket 2017.1.8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他口袋里的石头》的故事设定在好莱坞大片到爱尔兰一个小镇里拍摄,从两个群众演员的视角出发。两位演员在扮演群众演员之外,还兼演里面出现的所有角色。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其实我还没有看出来这到底在讲什么,而是非常享受地在看两位演员飙演技还有乐呵呵地笑比较低俗的笑点( 比如各种格式化的角色的搞笑表现和方言的运用)。然后看到后面才发觉,原来这是一部披着精分和搞笑外衣的拥有很沉重主题的话剧,而且这种忧伤的感觉真的是太爱尔兰了。 点题的意思是,一位爱尔兰小镇的少年口袋里装满了石头走向湖里自杀。而主角慢慢开始把这位少年的死联系到好莱坞摄制组的来到,他开始控诉少年的死因、以及诸多生活在爱尔兰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人们的悲剧的来源都是外部的社会的变化,是外部社会给了他们错误的梦想存在的幻想、也是外部虚伪的以好莱坞式为代表的工业导致一个单纯梦想的养牛郎的人生道路的终结。 爱尔兰的物资匮乏、生活拮据、逃离与流浪、乡愁、歌声、酒,这些元素的集结真的是太爱尔兰了。我也曾无数次地被这样的爱尔兰式的情感而打动,包括Toibin和Macleod的小说、John Carney的电影。但是在这部话剧里,把少年的死强加到外部世界的眼光有点太狭隘了,给我一种“妈妈是被车撞死的,所以我再也不开车/不坐车了”的中二的感觉。我记得读书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说是一辈子只会做手表的手艺工匠要没活干没饭吃了因为工业革命开启机器制表了,当时的“中心思想”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剥夺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干活的老百姓的生存之路。这样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式的中心思想怎么还会真的被拾起来运用到一部爱尔兰的话剧里呢? 另外,其实我是冲着给贺坪捧场的心情去看这部话剧的。他在这部话剧里的表现依然不失所望,他的反串演出太有天赋了。另一位演员刘炫锐也惊喜到我了(我有点无法确定,宣传册上的演员名字是刘炫锐,但是照片和我现场看到的好像不是一个人,可能是照片和本人有差距吧),我很喜欢刘炫锐讲话的口气,有一种傻傻的、但是很让人心平气和想要听下去的特质。

原告证人

原告证人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2015.8.28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话剧《原告证人》,故事讲的是一位被控谋杀的青年在法庭上发现各种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以及他妻子的前后矛盾的翻供。 剧情最精彩的地方应该在最后十五分钟里面。之前冗长的剧情铺垫,主要是靠一些插科打诨的俏皮话和几个特定性格人物的表现来使其比较轻松一点。案情的真相一直没有解开,虽然到了法庭审判大戏结束后依然让人觉得迷惑,没有一点头绪究竟谁是凶手。一开始的时候有各种扰乱视听的故意为之的误导观众,我一度以为真相和时间/时钟有关,最后才知道我错了。 最后的结局有三次反转(以下严重剧透)。先是男主的老婆向律师坦白(为什么要向律师坦白我觉得很奇怪),她是为了帮丈夫洗脱罪名,先在法庭说指控自己丈夫杀了人、然后再假造证据推翻自己的证言,使得陪审团认为指控自己不可信从而认定被告无罪。第二次反转,男主的老婆又说,其实她在法庭上说的都是实话,也就是说真凶就是她的丈夫。而这样的计谋也是夫妇俩共同计划出来的。第三次的反转是男主才是真正的演技派,他不仅和老婆一起欺骗了所有的律师、法官、陪审团,他还欺骗了他的老婆,其实他早就找好小三要远走高飞了。一怒之下,男主的老婆把男主一刀捅死了(作为证据的刀竟然还在现场触手可得实在太令人难以置信了),律师好像还会有续集一样最后说还要为男主的老婆辩护。我觉得第一次反转好精彩啊,能够借力打力通过别人对自己的不信任来最终达到真正的目的,这不仅是一种很高能的战略,而且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对法律系统的一种嘲笑和挑战。所以要是反转停在第一次就已经很高能了;第二次反转是为了能把这个故事说通说圆,毕竟总得交待一个真凶吧,否则就是涮人了;而第三次反转是我略觉多余的,纯粹是为了政治正确,恶有恶报之类的,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结局处理方法,反正不管怎么样坏人最后互相残杀死掉了,世界又和平宁静了,却一下子磨损掉了之前对世界的挑战和质问的力度。 这次话剧演出的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吕凉演辩方律师、宋忆宁演男主的老婆、贺坪演被告男主,其他的演员也都是熟脸。最厉害的还是吕凉,特别是他的妆发设计得我真的没有认出来。

求证

求证 Proof 2015.7.14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这出话剧大概讲的是女主为照顾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数学家父亲蹉跎了青春,在父亲死后邂逅父亲的学生坠入爱河,并交给他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一种求证)。而这份求证则被男友和姐姐质疑,女主濒临崩溃,于是更被怀疑自己在继承了父亲数学天才的同时也继承了精神疾病的因子。 观看之前我是满心期待的,因为它宣传的主题数学和人生貌似是很有意思的,可是看完才知道这出戏和数学半点关系都没有!可以把这份数学上的求证替换成任何东西,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一份人文研究等等,然后这部戏的剧情依然成立。我本来以为求证的内容本身能和剧情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就好像《哥本哈根》一样,结果讲了半天根本一点也没有说这份求证的内容,是我期待太高了。这部剧怎么就拿到了托尼奖的Best Play呢? 除了对话剧故事情节的失望,我对女主的意见也非常大,我觉得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作女的故事。她对世界有着双重的标准,一方面要求别人遵守逻辑够聪明,另一方面又要求别人充满情感无条件的爱。对内,她永远处于崩溃的边缘,所以对自己要求的时候她可以在这双重标准中来回切换;对外,她对别人的要求是必须同时满足双重标准。姐姐一直忍辱要给她关心和照顾,女主嫌弃姐姐不够聪明;男友勉强可以和她谈论数学,她则要求男友上床的第二天就无任何条件地信任她的每句话,即使逻辑证据上无法支撑。 唯一的亮点算是男主的演员贺坪了吧,从《死亡陷阱》到《糊涂戏班》,他总是能有很突出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在这部戏里,他貌似有点发福了,但是总感觉他的表演骨子里总有喜剧的效果。

糊涂戏班

糊涂戏班 Noises Off 2015.2.25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真的笑到爆炸啦!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搞笑的话剧了,别的话剧可能只是点睛之处会心一笑啥的,这部剧就是笑到根本停不下来。三幕将近三个小时,竟然能做到一幕比一幕好笑,到最后一幕我真的是笑到眼泪都出来了。我本来以为我不是那么喜欢闹剧的,这部剧中剧的闹剧彻底打破了我的偏见。 剧中剧的意思是,这部闹剧的内容是讲一个戏班排演另一出话剧。第一幕是在舞台正面讲排演的过程,把剧中剧演了一遍;第二幕是在舞台背面讲现场演出时幕后的事情,把剧中剧又演了一遍;第三幕再次回到舞台正面,又演砸了一遍那场剧中剧。在第二幕之后休息的时候,我还在纳闷他们在前两幕把幕前幕后都演完了第三幕还能演啥,如果再重复第二幕里的剧中剧、只不过把它正过来的话不是很没有创意。没想到,第三幕的确是正过来演,但演的是更夸张的演砸版,竟然成了最搞笑的一幕。当然这也得归功于前两幕的铺垫,包括每个演员的特点和招牌动作,每个演员在剧中剧里的特点和招牌动作,以及每个演员之间的化学关系,堪称完美。 要把演砸的戏演得完美,我真的太佩服这些演员的功力啦。但我更佩服这部剧的作者Michael Frayn,我看了资料才知道原来他也是《哥本哈根》的作者。能同时写出那么严肃复杂好看的剧本,还能写出这么胡闹复杂好笑的剧本,太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