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2021法国电影大师展

这次影展的主题是三位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导演大师,分别是戈达尔(Jean-Luc Godard)、里维特(Jacques Rivette)和侯麦(Éric Rohmer)。这个周末我在上海影城也是看了这三位的电影各一部。我现在是越来越对自己的观影产生了质疑,不知道自己看这些东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再加上这两天上海的寒潮,我花了很多的毅力才出门看的这些电影。看完以后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些真的是电影啊,不口水,电影本身真的是有价值的,是在输出一些(很多)思考的。 女教徒La Religieuse 第一部的输出最为明显,改编自狄德罗的小说,讲的是那个年代的少女没有出路只能去做教徒。女主不想做教徒,却被逼只能去做,但是她还是在不断反抗想要回到世俗世界。其间她遭遇了毒打、领导的追求,被救出去还是要被侵犯,流落民间要被逮捕,在街头乞讨被带去做三陪,最后受不了从窗口跳下自杀。 一方面,讲的是这种宗教制度和社会价值导向下的宗教机构里的龌龊,另一方面,讲的是一个少女试过所有的方法却还是没有办法在这个世界立足。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唯美版的《偷自行车的人》,而且和现在又有什么区别呢? tag: Jacques Rivette, Anna Karina, 精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 讲的是不羁的男主偷车不小心杀死了警察上了通缉,他到巴黎去找人要钱还顺便看望以往的情人,也就是一个来自纽约的女孩。两人之间谈恋爱。 女主太好看了吧。除此之外,我觉得这片还挺神奇的。标题是精疲力尽,最后男主也说自己是已经累死了,不想再天涯逃亡了。但是实际上90%的时间,男主和女主都在非常悠闲地谈恋爱,真的是在谈恋爱,各种谈感情谈理想谈哲学,没有任何生活上的负担地谈恋爱。 Tag: Jean-Luc Godard, Jean Seberg, Jean-Paul Belmondo, 道德故事1+2La boulangère de Monceau/ La carrière de Suzanne 侯麦的道德故事一共有六个,这次播放的是《面包店的女孩》和《苏珊娜的故事》。虽然是短片,但是传达的信息更有层次,要人稍微想一想。毕竟是恋爱的故事,爱情中的道德好像是不一样的,也不是想要做什么所谓的道德的卫道士。是我这个周末看的最喜欢的调调。 《面包店的女孩》里的男主错过了暗恋的女孩,在追寻她的过程中每天路过面包店买吃的看到另一个女孩,他以为面包店的女孩喜欢自己便去约她,没想到约会成功的同一天再次遇见了暗恋的女孩。暗恋的女孩说她就住在面包店的旁边,每天看到男主来来回回,然后他们瞬间就结婚了。 《苏珊娜的故事》讲的是男主和他的好哥们G在咖啡馆认识了苏珊娜,苏珊娜和G一会打的热火朝天一会分手,但是男主还有点喜欢苏珊娜,然后苏珊娜做金主带着男主和G每天花天酒地把自己仅有不多的钱全部挥霍掉。最后男主和他的哥们一无所获,苏珊娜不但享受了人生,还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Tag: Éric Rohmer,

2020日本新片展

北斋HOKUSAI2020.12.11天山电影院 这是一部著名的江户时代的浮世画师葛飾北斎的传记电影,讲的是男主身处一个政治独裁的环境下政府对浮世画以及类似的广泛传播于来百姓之间的通俗的文艺禁止打压,然后男主先是在年少时遇到了提拔他的和当局抗争的书店老板蔦屋重三郎(我回家查了一下和蔦屋书店没有什么关系),老了以后到70岁高龄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那副《神奈川沖浪裏》,之后还为身边的身为武士却仍旧坚持写作终遭杀害的好友发声。 作为今年日本新片展的开幕影片,我个人觉得是我今年看的里面最好看的了吧。卡司阵容超级强大的,柳楽優弥太适合演这种不是正统门派出生的性格土土痞痞的角色了。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整个的节奏感有点不足,虽然主创在预告的时候就打了预防针说时间的转换可能会让观众不习惯,其实是指后半段男主从青年突然变成了老年换了一演员。可以猜想到这位老年演员应该也是一个老戏骨,但是他的表演太用力了,让人觉得反而很不真实甚至不够真挚。 这部的主题是在讲政府审查下的艺术,艺术家们如何反抗和坚持。放在这次的日本新片展里特别讽刺,因为正是有一部本来要上的作品,临开票前被撤档了。这里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因为举报才撤档,而不是一开始就没过审查。对艺术作品打压的始作俑者发生了变化。但这里也不排除举报人只是某些真正的始作俑者的工具的可能性。其次,是一个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我们如何对待的问题,我最简单的想法是应该用脚投票,你不能接受的导演创作的电影你自己不看不就好了。但是我不在京东上买东西,这样似乎完全不够啊。这些问题以后有机会再展开吧。 tag: 柳楽優弥, 田中泯, 阿部寛, 永山瑛太, 玉木宏, 橋本一, 葛飾北斎, 周围有婴儿的哭声吗?泣く子はいねぇが2020.12.12大光明电影院 故事讲的是男主很年轻就有了小孩,自己却还没成熟。他会去所在的小镇帮忙生剥鬼节,就是扮成吓人的鬼去到人家里大叫“有没有哭鼻子不听话的小孩啊”来吓唬小孩。又一次他在这个活动中喝多了,成了全镇的耻辱,不得不离家弃子到东京。几年后他听说自己的前妻生活发生了转变,便回来想要看看妻子和孩子。 我是在《宽松世代又如何》里认识的柳楽優弥,在那部剧里面还有一个不满意就辞职还要告公司的小角色但是特别出彩,那位演员仲野太賀那时就给我留下的特别深刻的好印象,他在这部很走心的电影里饰演这位年轻的父亲也演的很好。 生剥鬼节的寓意在电影里的阐述是为了彰显在家里保护孩子的父亲,孩子知道自己被保护,长大了也变成保护自己孩子的家长。这部电影的起点可以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它没有好高骛远,而是非常平时而精准地讲了一个最现实最普通的点。整部电影不是说如何负担起做父亲的责任,也不是说男主如何成长成熟,而是说男主内在的对小孩的一种感情。很好。我也蛮喜欢最后的结局的,为了看望自己的小孩,以前老外是扮成保姆,现在男主是扮成鬼。 但是我要郑重吐槽一下片名的翻译!我这个不怎么懂日文的人都可以看出来,标题原来是“哭泣的小孩”,怎么翻译就变成了“婴儿的哭声”?小孩和婴儿的区别就不去管它了,整个主语颠倒了。这个翻译的人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啊?意思完全不一样了呢。 tag: 佐藤快磨, 仲野太賀, 吉岡里帆, 希望望み2020.12.12大光明电影院 故事讲的是一个四口之家的男孩失踪了,他被牵扯到某个少年谋杀案中。然后一家人为此引发的种种反应。 我是冲着导演加演员的阵容来看这部电影的,结果有点失望。这是小说改编的,我可以想象如果是小说的话可能反而会比较好看。电影的节奏有点奇怪,主要还是因为想要传达的东西太多太满了,每一个人物关系、每一个器物的细节都想要表达出来完整的前后起伏因果啥的,反而让人觉得用力过度看得有点烦。从一开始的这家人的介绍,是从建筑师的男主人自己建的房子带客人参观开始,感觉这不像是一个真实的家庭,而是一个样板房的家庭,就是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我最不能接受的是“不是凶手就是受害者”的预设,用这种预设来考虑问题是一条不归路。 Tag: 雫井脩介, 堤真一, 石田ゆり子, 岡田健史, 清原果耶, 松田翔太, 堤幸彦, 海边的电影院海辺の映画館―キネマの玉手箱2020.12.5广州百丽宫影城(IMAX猎德igc店) 最后插一部不是这次上海的日本新片展,是我上周在广州看的东瀛新风映画季影展里的一部日本电影。有三个小时超长的,前半段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后面力道就上来了。 讲的是一个老旧电影院里的一些观众来看电影,看着看着这些观众变成了电影里面的人物,还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很多很多各种时代地点的电影。电影的主题都是一样的,战争。其实最外围这就是一部反战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就好像《云图》一样在每一个电影轮回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的情感和记忆却是贯通的,正好像战争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贯通的,老百姓们对于战争的认识也是贯通的。最后讲到这个老旧的电影院就位于原子弹爆炸的所在地,里面的人物包括那个女主小姑娘就是死于原子弹,后来又说电影院的售票员大妈是幸存下来的小姑娘。反正表达手法上相当玄幻,甚至前后矛盾和粗糙,像剪贴画或者学生作品一样。但是仔细一想,这些也都是故意的。 Tag: 大林宣彦, 中原中也,

2020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上个周末是西班牙电影大师展,这个周末是意大利的。这周有四位电影大师的作品,我只看了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和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两位的。都是讲的意大利战败后生活在底层的穷苦人们的窘迫生活。 周六是贝托鲁奇的两部。第一部是《死神》,是贝托鲁奇的处女作,就是从很多人物的角度去揭秘还原一起妓女谋杀案的真相。但是情节根本不连贯啊,这不是罗生门,而是支线人物自己的故事情节和谋杀案几乎都没什么关系。演员们长得挺好看,但是演技太浮夸了吧。配乐还非常欢快,有一种不知道在看什么片子的感觉。 第二部是当初促使我决定看这个影展的片子《蜘蛛的策略》,因为号称这部电影是根据博尔赫斯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情节是一个长得和自己爸爸一模一样的儿子回到爸爸的家乡,爸爸当年被当作反法西斯英雄被整个小镇膜拜,但是爸爸当年说是被法西斯暗杀却至今未找到凶手。儿子在小镇和爸爸以前的朋友们和情人打交道,似乎揭露了真相。其间各种时间的情节穿越,一会讲爸爸的故事,一会讲儿子的故事。因为剧中一直强调爸爸儿子长得一模一样,所以只能通过衣着来判断到底在讲什么时候的事情。但是其他人物也全部是现在已经老了的人扮演,是什么意思呢。 毕竟有博尔赫斯打底吧,这部的情节比《死神》好很多,但是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地方,不知道是因为剪辑还是因为片源。巧不巧播放还出现了问题,好几次放到女主说“凶手就在这里”的时候黑屏了,后面黑屏还出现了好几次,最后电影还是放完了,主办方也很专业地迅速处理了(退票了)。 我不记得有读过和这个电影情节一样的博尔赫斯的小说,但是关于背叛啊英雄啊,博尔赫斯写的蛮多的。所以这部电影的梗也蛮好猜到的,有一点像《刀疤》。但是爸爸为什么背叛最后没说啊,什么样的背叛大家会愿意这么操作也没说啊。 电影的结尾是儿子要离开这个小镇回家了,在火车站等火车,然后不断听到广播播报火车晚点,最后儿子仔细一看火车的轨道杂草丛生。好像是一个很恐怖的结尾,但是这个调调和电影全程的故弄玄虚的基调一致,但是我又觉得这个和博尔赫斯的虚虚实实还是有微妙但是实质的高低区别的。 周日看的是德西卡的两部。上午的《偷自行车的人》我直到看了五分之四的地方还在想,为什么标题是这个,难道不是“被偷自行车的人”吗?因为情节就是要靠自行车才能找到工作,当了被褥去赎回当掉的自行车上班第一天就被偷掉了,然后男主带着儿子各种找都无果。直到最后的结果是男主自己成为了电影的标题,我觉得虽然现在看起来好像有点老套但还是蛮震撼的。 电影中的小男孩的演技碾压所有周六看的电影里的演员,而且我仔细一看这部电影还是最早的呢。但是这样的小孩太成熟了吧,反而有点讨人厌,可能真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有这个小孩在陪在爸爸身边找自行车,目睹爸爸从骑自行车到被偷到找到偷的全过程,是很有东西可以去思考的。但是我觉得男主最后的偷自行车和偷自行车是两件事情,因为男主是尝试了一切他可以做的事情之后实在走投无路去偷的,此时如果用什么道德规范去衡量他指责他、甚至把他的行径扩展到影响下一代什么的,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下午的《米兰的奇迹》是穷人靠幻想对抗世界上天,这种片子越是轻松搞笑越是显得主人公们可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在电影中还是必须通过魔法啊、幻想啊来得到。而且我觉得这部还缺少一份反思,如果底层人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然后呢,怎么可能直接就上天了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哪里呢怎么解决呢?

2020西班牙电影大师展

最近上海的主题电影展非常丰富,算是疫情后的井喷了吧。这个周末看了今年的西班牙电影大师展,离去年的西班牙电影展好像很近又很远,翻了一下上次没写任何观后,以后还是要稍微勤劳一点记一下,否则我真的白看了。顺带讲一句,现在影展搞的越来越成熟了,海报和周边弄的也非常好看。但是为什么电影票跟上连一个电影的片名都没有。 周六连续看了Carlos Saura的弗拉明戈三部曲,分别是《血婚》、《卡门》和《爱情魔术师》。从电影和舞蹈的融合这个角度来看,三部曲简直是在开倒车啊。单纯说好看的话,那肯定是我最偏爱《卡门》。 第一部最简约,都让人分不清哪些是演的哪些是纪录片的部分。第一部的舞蹈的戏最完整,还特意说了从现在开始是没有间断的舞蹈的表演,然后舞蹈结束了电影也就结束了。让人非常好奇,这样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还要拍排练的部分,从呈现的方面有很多令人思索的地方。 第二部的故事是双规同步很好猜。外层的情节是导演潜规则女演员有点恶心,但是一看到女演员其实是卡门,还挺解气的。这一部最厉害的地方是电影中的戏里戏外边界的模糊,好像是一言不合就尬舞,然后又发觉原来好像只是在排练戏里的舞蹈。我发现是戏里戏外可以通过两个线索知道,一个是演员的演技(戏里的演员的演技都非常拙劣浮夸),另一个是戏的边界可以看结束的时候大家的反应。然而电影的最后一幕大家都没反应,所以最外面也是戏(?)。 第三部接近音乐剧/舞剧了。从一开始的镜头告诉观众一切都发生在摄影棚里,直接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精心装置的舞台之上。但是情节和节奏都不咋地。弗朗明戈民族艺术是很厉害的感觉、很接地气。 周日看了Luis Buñuel的一部《被遗忘的人们》,是一部很正的由墨西哥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底层贫民窟的故事。真的很正,也不煽情,也不正能量也不负能量。看了心情不会好,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诫观众了。相比这种电影,我还是想多看两部这位导演类似《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作品。

2018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回顾展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 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2018.3.24 天山电影院 一个很认真讲吸血鬼故事的电影,从前期的铺垫到终结的小反转,总的来说在痴迷化吸血鬼年代的几十年前看来是蛮完整的故事。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电影的风格的缘故,我总觉得演员们的演技太拙劣了,或者说表演太刻意了。唯一的亮点是女主真的很显眼,简直是吸血鬼完美的猎物。 另外让我比较在意的一点是,电影里一直在强调吸血鬼是一种迷信,一直在强调要科学地看待问题,不能相信迷信。我觉得还真蛮好玩的,有时候人们会眼睁睁地反对迷信宣扬科学的同时会用宗教来面对人生。而且在电影的结尾,还把这位强调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物彻底打倒,说原来他一直错怪了女主,真的是有这种奇幻的东西的存在,此时的迷信因为一本书一个案例成为了一种科学的存在。 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 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 2018.3.25 天山电影院 故事讲的是一群侏儒在反抗一个类似于收容所地方的权威,为此他们想找所长谈判、各种破坏、虐待家畜、开空车啥的,最后简直像是末日似的发疯了一般。 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物所有演员全部都是侏儒,包括那些反抗的、收容所的领导、还有偶尔路过的过客。那些这些全部是侏儒的设定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改成不是侏儒出演,是不是结果是一样的?如果从电影的标题来理解的话,说明主体不是(至少不仅仅是)针对侏儒来的。而且这个标题让我觉得很费解,首先光看英文的话并没有一个成长的意思,只是说侏儒始于小,但是中文翻译却感觉多了一种从小变到大的一个质的变化过程;其次,如果是要强调万事始于小的话,为什么要用侏儒来举例呢(侏儒本来在人们心目中就是矮小的呀),用even了,应该是even the giant started small才更通吧。 我可以get到这部电影的point,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蛮明显的,是在暗示/反思反抗运动。我也可以理解导演想通过侏儒这样的比较极端的形象来凸显反抗运动中的各个立场的人的样子。但是电影里的这些与其说是侏儒的形象,其实明明是智障啊,一般的侏儒只是身体上的问题脑子都没有坏掉吧。为什么要弄出那么多让人觉得不舒适的东西呢,根本没必要啊,特别是主角们的那些笑声,太disturbing了。感觉这些演员被导演一直逼着,必须长时间不间断地发出那种笑声,真的太反人类了(太心疼演员了),反而觉得不自然了。这样一来,感觉是导演把自己对侏儒的定义强行植入了这些演员身上,虽然号称是让他们自由发挥。 亮点是结局的反转,唯一一个让人觉得还有一点理智和合理的人,最后出来和一棵树干上了,说明原来大家都是疯狂的,这个寓意蛮好的。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2018.3.25 天山电影院 扫了一眼简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突破各种艰难苦行的励志故事,看了电影才明白原来是在借用一个类似《黑暗的心》的设定讲述人类的愚蠢、初级和贪婪。男主实在太讨人厌了,还把自己的原始粗暴戴上上帝的愤怒的帽子,其实他的所谓的领导力明明只是很急躁地没方向地推搡士兵而已。但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会给这样的主角套上主角光环? 虽然这次影展我只看了三部,现在觉得也够了。我发觉把赫尔佐格的这三部电影的剧情总结出来的时候好像都蛮好看的,但是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却是相反的,一方面节奏很慢,另一方面画面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包括导演很喜欢用很多很多小动物的镜头(有时还有虐待动物的嫌疑)。

2017英伦电影大师展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2017.12.8 上海影城 在大屏幕上看4K全新修复的《银翼杀手》感觉真的比在家里的电视屏幕上看好太多了。原来看的时候大家就都在感叹画面的科幻效果根本看不出来是一部1982年的电影,在大屏幕上看的结论更是如此,虽然末世的设定,但是那种宏大的感觉还是超级好的。 其实我以前听过PKD的原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的有声书,虽然情节已经记不清了,甚至在第一次看《银翼杀手》电影的时候情节对我来说都是未知的,但是给我留下来最大的印象是主人公面对屠杀机器人的时候那份内心的混沌不安。这可能是原著和电影改编最大的不同也是最高精神一致统一的地方。面对异人的态度和心态,不该是那么封闭歧视的。电影里面的Decker其实在一路追杀复制人的时候看不出来任何的犹豫,反而通过大boss最后的言行表现出来,为什么他最后去救了Decker,为什么他在临死之前的那段独白(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我觉得都是在唤醒人们心中的一丝同理心,即使对象可能是未知的/不被认可的。 猎人之夜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2017.12.9 上海影城 爸爸抢了一大笔钱藏了起来,只有两个孩子知道在哪。坏人来到这个家庭想要得到这笔钱,妈妈入套被害,孩子们逃了出来,最后被好心又tough的老奶奶所救。 整个故事其实蛮简单的,配乐也不错。有几个地方我没有看懂,比如说有很多自然界动物的镜头,不理解是想表达什么,还有最后圣诞礼物小男孩送苹果,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电影里有很多关于宗教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些宗教的正正反反的好坏,我几乎无法判断。刚开始的时候老奶奶对那些孩子们的宗教的教诲,我都以为这个老奶奶是大boss是在给这些小孩洗脑呢。 我觉得看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要现在来看才有意义。小时候我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代留下来的书籍来追溯历史,因为我觉得我们怎么知道文字留下来的是真的呢,比如几千年后的人发现我现在随便留下来的一本科幻小说他们怎么可能就会觉得这本科幻小说里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呢。我现在觉得其实是可行的,过去的东西的内容可能是假的,但是过去的东西发生的动机不能是骗人的,所以可以通过推理来判断真假。 就这部电影而言,可能它的视角是片面的,但是它想要通过它的视角来讲的这个故事和传达的信息必然是真的。跨时代可以看到很多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也能看到他们自己看到的点和为此得努力,这是我们现在看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跨时代可以看到很多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可以成为我们可以放任不去试图看到自己的时代的真相的理由。再退一步,就算看不到我们自己时代的全局,我希望至少可以看到自己为自己能看到的点的努力。 捉贼记 To Catch a Thief 2017.12.9 上海影城 我期待的希区柯克的电影,又是很轻松的,故事也挺流畅的,蛮好看的。 可惜我们现在来看悬疑电影的始祖的作品,可能对他有点不公平,因为我们现在的观众已经被各种悬疑因素的脑洞给宠坏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可以想到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比电影原故事更精彩更反转更多层次的真正犯人的可能性。 而且男主的主角光环有点太严重了:被偷的美国老太怎么就那么信任他;他明明已经被女主看透身份却还死鸭子嘴硬;变装跳舞制造不在场证明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如果 If…. 2017.12.10 上海影城 精英男校里面有非常严厉的学长制度,被压迫的几个同学起来反抗杀掉全部的老师。 说实话我没看明白。背炸药包上学去炸学校的动机很清楚,而且可以猜到创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看不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正如电影标题所暗示的,其中有的部分是真实的、有的只是学生们脑海中的那个“如果”,因为更多的情节是学生们很隐忍服从的地方,真的爆炸的情节都是幻想出来的那个“如果”。但是这些情节的堆积和累进,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通顺。我想借用pandakill里的人经常说的台词:不要跟我谈状态,我要听盘逻辑。这部电影的逻辑没有把握说服,就算我感受到了其中的状态和情感,但是我还是不能说我理解了,所以不做更多的评价。 烈火战车 Chariots of Fi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