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Daily Archives: March 18th, 2025

第十三位陪审员

第十三位陪审员 Thirteen 史蒂夫·卡瓦纳 Steve Cavanagh 杨沐希(译) 9787530689417 故事讲的是主人公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律师,为一个他觉得是无辜的明星辩护,明星被指控凶杀。这个律师的对手是凶案的真凶,也是连环杀人犯(会在被他杀死的人的体内留下由一美金纸钞折成的折纸),并且每次都会假扮陪审员的身份去给他想要陷害的对方去定罪。 小说本身比较稳,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最后再来一个也不完全出乎意料的小反转(不是那个陪审员、内鬼是自己人)。有点像在看电视剧《犯罪心理》,情节里面也有BAU。但是杀人犯为啥要他陷害的那个明星死,我还是没理解。 我是被“法庭推理神作”的宣传语骗入坑的,真的还是不能信这种宣传语啊。而且读完整本才发觉原来是一个系列,我看的是第4本,前面还有关于这个律师主角如何洗心革面、拯救他家人的戏码。感觉好适合拍二十年前的美剧。

恐怖谷

Uncanny Valley 恐怖谷 2025.3.14 YOUNG剧场 先从我看到的介绍说起,结果证明这些介绍还是比较忠于实际的。讲的是一个人形机器人(以Thomas Melle为原型),独自在舞台上演出这部戏。这部戏的名字叫做《恐怖谷》,取自于日本机器人专家提出的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人类会产生恐怖等负面情绪。 实际看下来的感觉是:讲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但是感觉都比较浅,没有那种一下子触及到某种新知的那种恐怖的地方(没有echo到恐怖谷)。包含的内容/概念,自然有恐怖谷,作者Thomas Melle本人的生平和出的书(害怕世界、抑郁等等)、图灵的生平和贡献(图灵测试、模拟游戏)、然后作者建立自己的模型机器让这个机器到时间各地剧院演出,最后自己在电视里出现和机器对话(机器演出逐渐失控还说“哪里不大对”最后被叫停)。 我一直在想怎么会是真的恐怖谷,比如揭晓台上是真人(这样反而很虚伪)。又比如最后的结尾是人形机器人旁边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着从机器人背后拍摄机器人的背影动作和现场的同步,镜头不断zoom out,我以为会拍到现场的我们,其实也没有,其实真的是一段录像视频不是现场的。 有很多和观众的对话,挑战观众行为的意义、自我的认知,但都轻微得有点类鸡汤。还说其实这里也没有演员,大家如果剧中鼓掌是在为观众自己鼓掌。最后的落脚点是图灵的一个观点,等于是在说“错误”的可贵,对“错误”的庆祝。 这部戏让人联想到好多其他的戏,这些概念虽然不新也不深,但是还是很容易引发思考和各种关联。比如《To be a machine》,从肉身到不老机器(人和机器的真真假假);再比如Milo Rau的《关于演员的故事》(当演员Édouard Louis本人不想演)。 最后讲一下形式也挺特别的,短短一个小时的戏,不对号入座。现场讲英语,每个观众发一个收音机耳机同步中文翻译。 Tag: Stefan Kaegi, Rimini Protokoll, Thomas Melle, Alan Turing,

变形记

变形记 Metamorposis 2025.3.13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灯光舞台设计满分,很棒! 情节改编得像小学生一样。非常讨厌各种简短的回忆,特别恶心。把变形弱智化为梦想和现实的差别,再叠加原生家庭的问题。爸爸一开口的自律成就男人就想吐,但是变形问题的症结不在这里,不在原生家庭、也不在梦想和现实的冲突。男主过于无辜、男主爸爸过于父权,但这不是变形的症结。因为简单把男主和男主的爸爸交换一下,怎么感觉道理全都反了。还非常恶心的是爱的补偿,和想象中的爱人温馨一下就恢复人形一点了,妈妈来哭泣呐喊认错就恢复人形一点了。屏幕上播放的口号式的手写体的摘抄(?)也让人觉得很低级俗气恶心。 Tag: Franz Kafka, Rich Ru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