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20

黑贵妇

黑贵妇 黒の貴婦人 西澤保彦 林国立(译) 老柯(读) 9787513328159 喜马拉雅app蛮好的,自从上次在这个app里听了《Bad Blood》的有声书,发现会有人默默把一些畅销书的audible的资源往上搬,还有很多人会自己在上面读书。这位老柯在喜马拉雅上读了很多很多日系的小说,包括西澤保彦、伊坂幸太郎、绫辻行人等等。我就随手点了这本匠千晓系列的《黑贵妇》来听,这本由五个短篇故事组成的推理小说集子内容真的有点弱,但是像老柯这样的播客我打算以后多多他的作品。 我从来不喜欢匠千晓系列,我总觉得西澤保彦单独成立的那些小说的设定更天马行空总让人有很多惊喜,而匠千晓的设定仅仅围绕在这几个(留级)大学生和校园周边醉酒的范畴之内,很少有更多发展的余地。然而这一本的内容给我了一些意外,好像是作者试图把这几个人的故事写得更社会派一些一样,因为在这本里多了很多爱情的元素,包括案件关系人之间的、甚至匠千晓和高千之间的。这种感觉,就好像看了十年柯南他一直都是小学生,突然之间柯南从小学升学上中学了。说是设定上的扩展,还是黔驴技穷自打耳光了呢。 五篇包括《不请自来的死者》一开门就有人被刀插着死了;《黑贵妇》老有人能够抢到限定的鲭鱼寿司;《分裂的图像》几个女生到郊外合宿碰到一具尸体;《夹克衫的地图》被包养的情妇被告知去世的情人的夹克衫里有藏宝地图;《夜空的彼岸》婚礼上的红包里的钱被偷走了一部分。 总体都没什么好看的,相比之下,个人最喜欢《夹克衫的地图》,难道是因为匠千晓人物出现最晚最少?总之这一篇好像看出来西澤保彦似乎想要多少从系列中跳脱出来的影子,要是同样的情节给連城三紀彦写的话,那肯定更有味道吧。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Beckett by Brook

Beckett by Brook 2020.3.27 由Peter Brook在巴黎北方滑稽剧院时期导演的几部贝克特的短剧。 Rough for Theatre I 讲的是一个拉小提琴的盲人遇到了一个缺一条腿的残疾人,两人之间的相知与互动。总的来说,有点《等待戈多》的感觉。一方面是在讲人世的苍凉,盲人被问到为什么不去死的时候回答说是因为“not unhappy enough”;另一方面,是在说人与人之间需要company才能维持一些对世界的希望。 Rockaby 一个女人的独白,情节是什么我都没搞懂。这部更多的是关于独白讲台词的韵律与节奏。 Act without Words II 搞笑的哑剧。两个沙包好像两个鸡蛋,被戳一下就出来一个好像是刚接触外部世界的人(线索之一是出来的时候都没穿裤子)。虽然两个都无能,但是第二个的比较搞笑因为傻白甜自信。 Neither 超级短的一个独白,又是和韵律节奏相关。那么有节奏反而让人不理解文本最基本的原意,对于像我这样的母语不是英语的人还是有不适应感,没办法那么get到。 Come and Go 三个女人相遇坐在一起,期间总有一人离开,然后另外两个人就狂说第三个人的八卦。第三个人离开的时候还犹豫了一下,走的不远还回望了一下,因为她同时拥有被说和说人的经历;明知道要被说,还要特意制造自己不在场的机会。三个人同时在的时候索性还是不说话好了。 好像papi有一集也是讲在同事背后说坏话的情节,和这个太像了,贝克特走在好前面。 Tag: Samuel Beckett, Peter Brook, Marie-Hélène Estienne,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Les Grands Fantômes

Les Grands Fantômes 2020.3.26 虽然好像看不懂,但是好酷啊!这算是高级的舞蹈/杂技? 舞者被邀请到巴黎的先贤祠表演,标题原为“The Mechanics of History”,好像是和《神奇理论》有一些相类似的概念,但是好看太多了。 看着舞者们好像很轻松,但又好像是在做一些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做得特别平静顺滑流畅,肯定是练了很久设计了很久。 最简单地说,它在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平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平衡。虽是平衡,但其实是永动。 我最喜欢的是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第二段因为是一男一女出演,很难不把这部分和男女之间的情感角逐联系在一起,这其中的速度角度的掌握,配合旋转的木制舞台,每一个动作都是恰到好处。最后一段的阶梯和蹦床的结合,简直就是舞蹈版的艾舍尔啊,大赞!一开始的时候从一个人到两个人,我还想通过胡子来分辨,从开始出现第三个人我就放弃了。后来仔细想一想,分出来也没意义,本来它的意义也并不是在讲其中出现的种种的差异,而是这些人之间可能的关系。 Tag: Yoann Bourgeois, Louise Narboni,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I and You

I and You 2020.3.25 一个因病常年在家的少女,有一天突然有一个同校的男孩闯进了她的房间,说是要和她一起做一个关于惠特曼的诗歌的project的作业。少女有一些艺术方面的天赋,关于摄影和手工啥的,但是对男孩和世界充满了敌意。交流之下,话题从诗歌到音乐到自己的历史,两天渐渐相互了解走到了一起。但是男孩却有所保留,期间少女也几度因为病痛中断对话。最后原来男孩是当天下午突然在学校篮球场猝死的,也就是少女正在进行器官移植的来源。 一部只有两位演员的少年话剧,女主是权游里的Maisie Williams,在这里的演出感觉有点太用力了,男主有很多抬头纹还是可以来演学生。两人之间的对峙,特别是女主对于男主的种种防备和刁难,让人觉得有点刻意,为什么宅在家里的geek或者loser会那么difficult呢? 关于这部剧最大的twist。前面男孩讲到看到有人打篮球死的时候很明显后面要发生什么大揭秘,我以为是两个人都已经死了,男孩的鬼魂来迎接女孩或者是两个人都是女孩想象出来的之类的。最终的治愈来的有点牵强,中二的少年时代的人其实都期待着某些东西,只要简单的美好的东西比如诗歌或者音乐或者一番好意就能打开她的心扉。如果这是真的感觉有点假,如果这是假的又有点可悲。 话剧的标题来源于惠特曼的是个里面的人称代词的运用的变化多端。 最特别的地方是这是疫情期间免费在IGTV播放的视频,是竖屏的,而且有的时候还是竖屏切割画面。既然已经是在数码终端播放了,那为什么不可以是像手机这样的竖屏设定呢,可以习惯起来了。 PS:少女房间里的床头还有Tardis的粘纸。 Tag: Edward Hall, Lauren Gunderson, Maisie Williams, Zach Wyatt, IGTV, Hampstead Theatre,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Kammer 4 (Week 1)

疫情蔓延到海外各国,现在轮到欧美国家lockdown在家了,网上出来一大批官方的戏剧视频,所以我就再延续一下今年的戏剧挑战月,好好运用一下最新的海外的官方资源。从慕尼黑室内剧团的官网开始,有一个叫做Kammer 4的特区,每天都会放出一个戏剧资源。 Hamlet 2020.3.23 一开始的时候,一句台词也没有,几个演员不停地在场地上泼血,足足泼了五分钟。然后有一个长条型的字幕机一样的屏幕,在显示一些文本,看着看着才理解原来这个字幕机原来就是哈姆雷特,他在通过文本的显示来向外部传达他想要讲的话。接下来,就是三个演员分别来讲故事,每个人还多次性别年龄转换来扮演哈姆雷特这个故事里的角色。换角色的时候,这些演员就在舞台上现场换衣服。哈姆雷特字幕机也没有完全闲着,在关键时刻它会来cue剧情,甚至是很有主见地会提出要求按照它的想法来变更情节先后顺序。每当死掉一个人的时候,哈姆雷特字幕机上就会显示这个人的名字,然后一条横杠划过这个名字。这三个演员又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受控于哈姆雷特字幕机的演员傀儡,是哈姆雷特字幕机在带节奏和指挥。再比如戏中戏的那段,是国王和王后两个人自己按照哈姆雷特字幕机上的台词跟读着演。还有最有名的生存还是死亡的独白,在这部戏的很后面才出现,是通过哈姆雷特字幕机显示出来第一句话,接着空白了很久才由演员讲下去,而演员表演这段的时候是对着一个话筒,好像在喊口号一样。 看演出的现场的样子让人觉得有点用力过猛。泼血也好,后面泼血还泼上瘾了,每个人都往自己和对方的头上直接把用水桶把血浇上去,看得不是很舒服。但是再看剧照,却可以看到舞台布置简单却有一种美感和震撼力,简单的几个人与景的搭配每一张都像大片一样。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William Shakespeare, Christopher Rüping, Mittelreich 适度富裕 2020.3.24 讲的是一二战期间的巴伐利亚农村家庭生活,然后中间会穿插一些唱歌的地方。这部戏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部重排的戏,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台词重新演一遍,区别在于全部的演员都是黑人。 故事本身我没怎么看进去,至于全部黑人这一点,要不是看到介绍的文本我都没有意识到看出来。不是说不是歧视嘛,全部是黑人演的或者是全部是女的演的,是在前提上把原本的更多的白男的设定摊在台面上来挑战。那结果到底全部是黑人演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倒是其次了吧。我想到之前看过一部全部黑人编剧主演的喜剧片,里面提到一个点子怎么制作出一部超越经典好看的片子,那就是保留一切原由把演员全部换成黑人就好了。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Josef Bierbichler, Anna-Sophie Mahler, Anta Helena Recke, The Vacuum Cleaner 吸尘器 2020.3.28 介绍的文本说是日本存在很多不工作的啃老族在家里,然后试问出路在哪。剧里面,在榻榻米的日式房子里住着一家人,年迈的爸爸,宅在家的中年女儿每天都用吸尘器打扫房间同时大声咒骂,吊儿郎当的儿子以及他带回家的打工时认识的社交不能的朋友,还有那个吸尘器。 一家人全部由德国演员扮演,连那个吸尘器也是由德国演员扮演还有很多动作和台词。看德国人演日本人总觉得怪怪的。某些细节的地方,走路踮脚小步的样子、男生穿衣的样子,好像是德国人观察得很仔细,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只是外国人眼中的日本人的样子。外国人就会觉得正中红心,其实只是把某种固有印象重复确认而已。但是我心中的日本人不可能那么外放和肢体语言那么多,也只是我的固有印象,我在用我的固有印象来否定别人的而已。 三个四叠半房间里发生的故事,好像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包括儿子的朋友的工厂故事、女儿对父亲的怨念等等。这种事异化还是某种进化呢?最后问吸尘器要不要出门?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岡田利規,

八山

八山 Le otto montagne 保罗·科涅蒂 Paolo Cognetti 沈萼梅(译) B07RWCGS28 这本小说以主人公的第一视角出发,讲的是和爬山有关的故事。主人公出生在一个喜欢爬山的家庭,特别是他的爸爸特别喜欢爬山有时还带着他一起爬山。有一年他们在一个比较乡下的山里,结识了邻家和主人公同龄的小男孩布鲁诺,布鲁诺也加入了一起爬山的行列。多年后,主人公长大成人,继承了爸爸的遗产,其中是一块在那个乡下山里的地。于是主人公回到那里,布鲁诺一直待在山里,他们一起在那块地上建了一座房子。布鲁诺在山里做起了养奶牛制奶酪的生意,还和主人公的前女友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是之后生意运作不下去,孩子她妈带着孩子回到了小城市,而布鲁诺还是在山里消失了踪影。 整本书的行文很舒服,是我喜欢的那种不浮夸的老老实实讲故事的类型,故事里的人物的性格也都是偏孤寂老实的。那种回到小时候生活过玩耍过的地方的感觉,和自己或者家人的历史的羁绊,有点像托宾和MacLeod,大自然乡下山里的元素又有点像《一江流过水悠悠》。这种回顾式的写法,要是我是小时候读的话我肯定也理解不了吧。人生总有一段时间或者是一个地方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或者说好像很平淡但是其实是建立人生观的。一年多前我上班的地方搬到了离我初中步行只有五分钟的地方,中午吃饭的时候还可以绕到我的初中甚至我的小学的地方。那一带虽是市中心,但是是少有的依旧存有我的小时候的房子的样子。去到二十年多前的熟悉的地方,穿越儿时记忆中的捷径弄堂,这样的感觉真的蛮奇妙的。 讲回小说的情节,小说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时候第一次造访认识那个乡下山里,第二部分是主人公父亲死后两个人一起在山里建房子,第三部分则是主人公游历了喜马拉雅山再回到乡下山里看到布鲁诺落魄的生活。 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分,除了它的回顾式的感伤之外,它还包含了主人公对父亲(父辈)亲情的reconcile和对布鲁诺友情的reconcile。父辈爬山的故事,爸爸和舅舅一起爬山,就好像时间冻结之后主人公和布鲁诺一起爬山一样。爬山或者露营什么的,好像真的有一种治愈的功效,反而是在城市李生活的人失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我想到前一阵疫情期间一直在家待着,觉得世界很糟糕,但是偶尔抬头撇到窗外的太阳和蓝天白云竟然就一下子觉得人生没那么黑暗了。这种作用太出乎意料了,简单的窗外的景色就有如此功效了,在大自然里在山野之中那更别提了。 相比之下,我感觉第三部分比较弱一点。我不喜欢男主到喜马拉雅以后的感觉,就好像喜欢一个东西却一定要去网红的地方打卡而不是在身边实践它。点题的故事来自喜马拉雅我也不满意,东方哲学对意大利山里人的顿悟,根本就像老外用汉字刺青。在读第二部分爸爸的死的时候,我已经猜到第三部分应该是布鲁诺的死。第三部分的结尾是布鲁诺的失踪,但究其根本是在说一个能干的山里人却活不下去的事。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自然还是人类能量重启的来源,但是最贴近自然的人却无法生存下去,太可悲了。

Bad Blood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John Carreyrou Will Damron (narrator) B07C8GVTB5 这本纪实的报道文学讲的是美国独角兽创业公司Theranos以及其创始人Elisabeth Holmes和公司相关人士的兴衰,主要讲的是在各种光环之下的各种丑恶违法的事情。 刚开始序章的时候觉得蛮有力的,因为一上来讲的就是CFO嗅到了公司不佳的征兆就被公司解雇了。没想到接下来几户每一章都是各种高管经历,然后不是辞职就是被解雇,签署各种保密协议打官司什么的。行文是非常流畅,感觉就像是在听公司各种八卦。 有一个比较奇怪的地方是,前面一大半一直是第三人称视角在讲公司以及公司里的人的事情;后面突然作者本人出现了,用第一人称把自己也融入了整个故事的进程。不知为什么,这样的设计反而让我觉得前面的第三人称的描述没那么令人百分百信服了,因为不是上帝视角角度而是一个普通人类在用他的视角讲故事。 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话,那就是Theranos什么都做错了,公司高管是人渣,公司行为各种欺瞒作假,最后整个公司陨落了。我不是很能接受这样的写法,这样写出来的书讲的不够全面或者说不够到位。不可能什么都做错,总归做对了点什么才能屹立那么多年吧?那要么就是不需要做对事情就可以成功,那就应该分析为什么现在的市场是这样的;要么就是只要做对了一些就可以成功,那么就应该分析为什么同时做的错事没有任何影响。 有一个很好的idea和vision,结果却一落千丈的美国初创公司,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好多的场景都感觉和我现在的公司蛮像的,我们也有公司高管用星战里的“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来作为工作的口号的,还有就是对资本市场的运用。说难听点是欺骗和搜刮,说好听点,从遵从资本主义到欺诈资本主义,这不是现代罗宾汉嘛。所以我更希望能从作者的这本书里看到失败的深层次原因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罗列种种罪名。

L’amica geniale S2

没有第一季那么好看,但还算是比较好看的,毕竟源自小说的情节有够solid不会垮到哪里去,而且制作也是很不错的,画面和配乐也水平在线。 这一季主要讲的是两位女主角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其中当然不乏Lila对自己的丈夫的失望、尼诺在海边把两位少女迷得一塌糊涂、Lila和尼诺之间的恋情、Elena的男友和升学经历的交替,最后暂停在Elena毕业回家看到Lila在香肠厂打工、自己把海滩的经历写成小说出版的地方。我感觉这一季其实是两位主角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最为摇摆和变化的时候,几乎每一集都是可以否定之前所有认知的关于如何活下去的新的想法的出现,不仅是Lila,也包括Elena。 这些进阶在现在看来,我们或许也仅仅存留在其中的一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过程中,Lila可以把男人看透、把生意看透、把金钱看透、把学术界看透、把婚姻看透,真的是天才少女。我印象最深的是Lila当了新的杂货铺的女主人的时候,她的观点是:与其纠结来的钱干净不干净,因为都不干净,不如把重点放在如何花钱上。这一点,在现在的我看来不仅不过时还做不到呢。还有Lila对于那些世俗既定的女人结婚生娃带娃的要求的挑战,在整个故事里面太超前了没人任何人意识到并站在她一边。 这里就暴露了一个问题,Elena太喜欢面瘫了,在小说里而且因为是第一人称的描述所以不觉得,但是在电视剧里经常是很激烈对质的场景和对话,Elena就是面无表情什么都不说,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反应呢。可能电视剧的导演也很难编出来一些什么small talk或者表情,既要使得现实场景不尴尬比较真实,又不会把这个人物的设定给弄坏。 另外,到底是要给尼诺这个角色多少男一号光环啊?找到的男性角色每一个都是歪瓜裂枣,就是为了能让尼诺从外形上脱颖而出吗?因为我给自己做了足够的心理预设,所以有一次海滩的场景尼诺从远处过来,我不自觉发出了恶心抱怨的声音,我又一次把他的身影误认为是他爸了。但是季终的最后一个场景,在书店里尼诺又一次出现,几年过后换了一个造型,帅度又上升了呢。然后我又想到,能够看穿外表去追求内心的力量的,也只有厉害的Lila可以做到,但是她却是满身伤痕最可怜的。

Doctor Who S12

说实话,这一季比上一季好看蛮多的。主要是因为上一季太无聊了,不管是几位companions的表现还是科幻故事的精彩程度,都很弱。这一季充分利用了过往的巨人的肩膀的优势,虽然有炒冷饭的嫌疑,但不管怎么说Master的出现、Jack上校的出现、第二个Doctor的出现、Cyberman和Time Lord混种的出现,都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而且这一季的大梗还是有蛮多文章可以做的,本来真的可以很好看的,但是有几个我想不通的地方又打了折扣。 首先,我不是很喜欢把Doctor塑造成为那么特别的一个人物,我的意思是她已经是非同人类的留存不多的种族遗子之一了,为什么还一定要把她放到那种开天辟地亚当夏娃的地位呢?我觉得她是一个普通的time lord之一,和Master一样有不那么完美的童年和共同的回忆经历,这些很平实但不完美的东西使得Doctor更有灵气人性,所以她才那么能和人类打交道那么深。现在直接把她神化了,就是为了解释第二个Doctor的存在吗?不过话说回来,看到Doctor凭借回忆的力量突破牢笼,所有的历任Doctor的画面出现的时候我还是很激动的。但是这一季还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力量可以使用也特别突兀,什么Doctor可以和Master心灵face time啦,还是瞬间移动什么真的很便利不合理。 其次,这一季已经不是第一次一定要以牺牲为代价英雄化主人公了,我对此提出强烈抗议。最后一颗炸弹就是不能定时的,必须有一个人和炸弹一起死,前几集在某一个飞船上用了一次,最后一集竟然还要用。而且最后一集最夸张的地方是,Doctor信誓旦旦地说为了你们这些人类,我眼睛眨也不眨可以自己去死换来世界和平,然后直面Master的时候炸弹按钮怎么也按不下去。这个时候,我真心在为Doctor点赞,因为我觉得如Doctor那么智慧她的犹豫肯定是在想即使是敌人也杀不下手(不管是谁,都值得多一次机会,而不是简单地把大家弄死,尤其是Master)。谁知道,突然出现一个龙套跑过来说愿意代替Doctor来引爆炸弹,Doctor就这样跑走了?!跑走了?!跑走了?!也就是说,其实Doctor并不是有同情心和怜悯,只是纯粹怕死?我不愿意接受T_T

醉步男

醉步男 小林泰三 丁丁虫(译) B07YWVF9XQ 故事沿用了日本古代的一个传说,小竹田和血沼都爱上了菟原,菟原因无法抉择而亡,小竹田和血沼两人步入灵薄。 在作者小林泰三的改编的这个故事里,从血沼的视角叙事出发,有一天他在酒吧偶遇了一个不认识的但一直盯着他的男子。打了招呼,发现这位男子名叫小竹田,然后小竹田声称自己认识血沼并列举了不少血沼在大学时代的不为人知的细节,但血沼却对眼前的这个人一点也不认识。然后小竹田开始讲述他和他认识的血沼的故事。 在大学时代他俩同时爱上的菟原死后,血沼非常放不下,并和小竹田定下誓言要让菟原起死回生。多年之后,小竹田成为了医学界的一名专家领导,血沼找过来要借一台高级的仪器,说是找到了逆转时间救菟原的方法。人之所以有方向感平衡感,是因为耳内的一个器官;人之所以有时间的概念,也是因为闹钟有一块专门感知它的地方。借用量子物理的概念,世界一切仅在被观察到才会崩塌成为现实,所以只要用仪器破坏掉脑子里的那个感知时间进度的地方,等于是赋予时间穿行的能力了。于是,先是血沼自己试验,然后再在小竹田身上试验,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小竹田睁眼醒来,却发觉已经是一个月之后,他真的已经具有的时间穿越的能力。但是他既不能控制穿越的时间目的地,也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就算是重复穿越到同一天),每一次时间目的地不仅是时间不连续,甚至就好像到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同一天还会有各种可能性发生)。 而这次小竹田在这里遇到根本不认识自己的血沼,他惊觉是不是当初做试验的时候,血沼根本没有在自己身上使用仪器,而只是诱骗小竹田一个人使用,使得小竹田是唯一一个要不断经历未知灵薄领域的人,而小竹田也至今没有能够穿越回大学时代拯救菟原。接下来的每一天,小竹田也将随机穿越到一个自己未知的时间和世界。 就在此时,小竹田突然从血沼眼前消失。而血沼的人生也慢慢在肯定一些他自己对现实的怀疑,比如以为明明在某个地方的酒吧会凭空消失之类的。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让血沼变得害怕直面外界,只想沉浸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从自问自答中,血沼发现自己仍然和菟原紧密相关。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虽然在这里几乎是全剧透了这个故事,但是它的魅力还有很多很多。 首先,它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改编,从这种古老简单的情节中引发出来的科幻情节,让人更觉得科幻的点亘古不倦。把现在的科幻的点放回当初的元故事,故事依旧成立。而且气氛营造得超好的,是为数不多的那种科幻小说可以把读者读到汗毛竖起来几乎恐怖的程度。特别是讲到小竹田猜测直有他一个人有这个穿越能力,也就是说只有他一个人在承受灵薄内的痛苦的时候,真的蛮恐怖的。因为他自己讲的大学时代的爱情故事的设定,的确是他作为渣男该负更大的惩罚,这个差不多有《恐怖游轮》的感觉了。 其次,它的科幻的点运用得很到位。一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也在想到底什么样的真相可以解释小竹田对血沼了如指掌而血沼却不认识小竹田。因为我们对故事的了解,完全基于最开始的时候血沼作为第一人称视角的描述。说白了,小竹田所讲的故事,其实也都是血沼在讲出来。我们可以怀疑小竹田讲的是假话,但是如果血沼讲出来的小竹田的话是假的话,那整篇小说也没意义了。同理,如果说小竹田真的是有时间穿越的能力,也就是说“小竹田经历的世界是箱子里的薛定谔的猫”此事为真的话,那作为清醒地观察并描述这件事的血沼必然是坍塌的世界中的一员(我思故我在),那两者如何可能不矛盾呢? 说到矛盾的解决,我觉得也超精彩的。虽然之间Ted Chiang的《你一生的故事》里也有提到过因果论的别样的解读,而在这篇里从时间的不连贯性推断出来因果论的不靠谱,这似乎更直观。本来觉得好像这是一个时间穿越的悖论,回到过去杀死自己之类的悖论,在这个故事里的表现就是回到过去改变过去就不会用仪器在身上使得自己拥有穿越时间的能力了。如果本来就没有因果关系的话,那也就没有什么悖论了。 最后一个恐怖的地方,我们在故事的最后得知血沼也生活在这么一个灵薄之中。但是在血沼和小竹田酒吧相遇的那晚之前,对血沼来说,世界虽然偶有蹊跷但是还是一如既往地正常。那是什么使得血沼觉醒了呢?仅仅是因为血沼听了小竹田讲述的这个故事。那我们现在也听了这个故事了。。。 这本书的最后还附了另一篇短篇《玩具修理者》,也是小林泰三的一篇名作。也是用的第一人称视角的两人对话形式,讲的是对方描述小时候的一次事故,把自己的弟弟不小心摔死了然后交给一个神秘的玩具修理者神奇地像玩具零件一样一一拆开重组后修好复活了。因为有了前一篇的震撼和铺垫,这一篇我比较早就猜到了结局的梗,但是恐怖的氛围一点也不输前面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