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19

A Chorus Line

A Chorus Line 歌舞线上 2019.1.22 上海文化广场 又好看又好听!唱的真的都很好。其实这部剧的内容是相当平淡琐碎的,那么多角色,那么多故事,平铺的描述那么多,布景却很单一,也没有绚丽的灯光,要是没有完美且极大感染力的歌声,很容易成为一部让人看不下去的杯具。但是至少这次的演出让我十分喜欢,真的是有水准的才能不把这部演砸。而且要那么多可以跳舞那么完美的分别演出跳得奇奇怪怪不完美的也是一种相当的演技和舞蹈实力。 故事就是百老汇演员众像图鉴,通过一场试镜,导演要求大家表露心声。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这个导演的设定,为啥他就有资格来让所有演员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后半段证明他根本也只是一个受到各种执念的有缺陷的百老汇员工之一。而且既然都是演员了,只要能演能跳能唱就行了,为什么还要通过这个演员的“本来的我/真实的我”来作为是否录用的依据呢,这不是一种歧视吗?撇开我的吹毛求疵,剧情精彩的地方是把十几个那么多角色的故事讲得超级好。从对共同的是对舞台的爱开始,并且以对舞台的爱结束,中间穿插的是大家各自不同的家庭、童年,但是长大后那些已经历史和过往已经翻篇不再要、要从头开始为自己负责。我喜欢里面每一个人都差不多的戏份,几乎看不出来主角。所以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过气女星和变装小子的戏份,单独把他们两个拎出来讲故事根本没必要,或者至少不用那么突出。而且变装小子的故事是来博取同情和可怜的吗?我怎么感觉他的故事特别温馨,他爸妈看到他演出的反应和场景太让人觉得伟大感动了。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音乐剧,但是里面好几首歌曲已经耳熟能详,好多美剧都引用过。主题曲《One》现场唱了跳了那么多遍,已经被它洗脑了。最有名的《What I Did For Love》一直人误会在讲爱情,根本就是在讲对工作的热爱。外国人真的很敢于梦想啊,舞台上各种歪瓜裂枣体型各异,可以因为对舞台的热爱,无怨无悔地生存着。这部音乐剧快要50年过去了,庆幸百老汇还在,羡慕文化开放包容多元化。

A Little Life

A Little Life Hanya Yanagihara B00N6PCZO0 太久没有读那么大部头的小说了,而且情节又不是那么令人愉快,所以读得有点慢。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大学时期很要好的四个同学在纽约白手起家打拼,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律师,有的是演员,从二十几岁一直讲到生命的终结,其中交织着男一神秘又难以回首的过去。因为容量很大,所以好多不同的想法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在不同的进度闪现,下面的一些想法也仅仅适用于读到的那个章节、非常的片段化,按照顺序来写。 整体阅读的感觉,我必须承认,有点普鲁斯特的影子。讲故事就像聊天一样可以从一件事情讲到另一件讲到另一件,好像几乎忘了原来的话题却总能回归,很厉害。不仅是时空之间的切换,还包含对于各种理念、生活方式的认识和讨论,蛮精彩的。而且有不同的叙事线,因为故事叙述本来就是意识流交织时空的,所以会有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描述,这样的体验也蛮有意思的。 我老是忍不住心里把这本书和那不勒斯四部曲做对比,因为好像书的总体长度差不多,里面都有一个天才式的主人公,友谊也是占据了相当大的重要性,时间跨度也是从小到大一辈子。主人公Jude是我的天才男友,区别在于里面的人都那么聪明善解人意美好生活却依然是那么糟糕(和Lila的一样)。男孩之间的友情我好像更能懂,也更憧憬。 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纽约,就好像Lila和Elena的故事只能在那不勒斯一样。书中有很多关于性别、性向、职业、种族的思考和讨论,也只有在纽约这个世界上最开放融合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吧。 感动的地方太多了。表面很感人的友谊深处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千疮百孔的东西吗?同时书里的主人公们又是多么依赖友谊这个东西。 作者有点太喜欢卖关子了,Jude的蜜汁历史一直不说清楚,真的像挤牙膏一样,让我对Jude有点反感,觉得他真的有点太self concious了。很多苦难都是作出来的,JB的毒瘾、Jude的自残自虐,而且小说好会每个人都自我分析,说明大家都是天才都太聪明了才有这苦恼。 看到一半变成家暴惊悚片了,但是我有时候真的会感觉Jude这样的遭遇和书中Jude自己以为的想法一致,他是应得的,看了好烦。然后Jude是那种不愿意向任何人敞开心扉、不愿意暴露出任何虚弱点的人,与此同时他又在不断地自我虐待(精神上和生理上双重)。 作者知道她在不断突破读者的底线,每当快要读不下去的时候,她就会赶快补救。我看不下去Jude的自怨自怜想弃书的时候,她就让别人出来洗白Jude,或者索性让Jude自杀了事;当我发现Jude自杀只是假的的,还起死回生的时候,Jude的苦讲的很多很多看不下去要弃书的时候,作者马上来一大章happy years。 在第一章的时候我觉得很可贵的Jude的朋友们对Jude的尊重以及给他空间的自我审视自我节制的美好的行为,Willem后面和Jude待久了,从Jude那里不知不觉地学习,竟然慢慢发展成了一种精神自虐。 Jude不开心,我没看出来,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没问,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不答,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是真话,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说谎的,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我没追问,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我追问,他答了,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我追问,他不答,我错了; Jude开心,我怎么可能认为Jude开心呢,我错了。真的是一个很作的人!(让人受不了) 自杀未遂的剧情也太狗血了,我觉得他自杀成功蛮好的,一了百了。醒了以后,Jude感到不安的竟然不是自己伤害了爱他的人,而是觉得自己被揭露是一个freak、多年伪装都白费了。wtf!人家care吗?重点放错了吧? Jude老是说别人知道自己的历史就觉得disgusted,我就一直在猜想到底是什么,再怎么想也就是被性虐之类的受害者,怎么会让人对他有负面的想法呢?除非是他在性虐别的小孩,这倒是真的可能会让他的朋友对他态度反转,否则就是他把自己看得太重把朋友看低了。 我是把Jude的形象脑补成本喵的,第一觉得很匹配,第二多少才能减轻点我对他的厌恶。 Jude太self concious了,我后来有珍珍一点点点理解他,因为其实他是在self loathing,反而人生会比较好过一点。生命里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本来就不是平衡的,Jude的童年那么惨,长大后竟然那么幸福那么幸运身边那么多人对他那么好,这有点太刻意了。作者刻意的地方蛮多的,包括安排Willem的死。 话说回来,我没有想到常春藤的精英日子过的如此(除非是艺术生),我总以为他们可以更好。因为他们不是庶民了吧,不是庶民的生活却依旧不幸和痛苦。 另一个故事只属于纽约的原因:Jude过的如此双重的生活,事业上很成功、爱情亲情友情都很丰富,但是内心悲惨扭曲自虐。我以前以为这样的人生不大可能存在,因为厉害的人哪里都厉害,强大的人哪里都强大。但是现在它存在,我觉得是归功于纽约,这个给所有人私人空间和发展可能性的先驱城市(小镇做不到、乡村也做不到,过去也做不到)。这种双重生活的可能性是好是坏?对于Jude来说绝对是好的吧,可以做到隐藏一领域而全身心投入到另一个领域发光发热。因为Jude只和温柔体贴的人交朋友,温柔体贴的人不会对Jude强硬干涉,所以以上。 最后的结局,我有三个槽点。第一,他还是自杀了,为啥呢?第二,我还是想要和天才女友对比,Jude临近结尾的时候也提到要辞掉工作去旅行(离开),但是他这个离开的意义是什么呢?那不勒斯四部曲最后的出现的娃娃,就是Jude收养仪式的时候写的信、Lispenard Street爬窗的故事。第三,最后Harold也被感染了,变成Willem一样的人了,Jude病毒太可怕了。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 Death of a Salesman Arthur Miller 英若诚/梅绍武/陈良廷(译) B07MH11ZXK 以前看了一部Arthur Miller的纪录片,里面讲到《The Crucible》和当时美国文化界打击共产主义的隐喻关系,《Death of a Salesman》是多么前瞻地在反思资本主义制度。于是在我的脑海里,在知道《推销员之死》这个剧本的具体情节之前,我的固有思维是它是一部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读下来才觉得并不完全如此,但是还是让我相当佩服作者。 我原本的设想是,主人公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全情投入如鱼得水,但是几十年来拼尽了全力却吃了同样是资本主义带来的致命的苦头。但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本来就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他的快乐幸福的来源也与资本主义无关,只不过他悲剧的导火线之一是干了一辈子没有任何积蓄也没有谋生的能力了。 主人公是一个前后很统一的形象,从小他向往的是像本大伯那样挖到金矿、对孩子的教育与期待也是凭借机遇出人投地、还时常偷腥、爱夸耀(到自己都信以为真),他最终的悲剧的目的说到底也还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拿到一笔钱干一番(不那么靠谱的)事业,拿到那笔钱的方法是去骗保险金。这一系列从开始到结束、从内到外、从方法到目标都是很统一的价值模式。 那么主人公的悲剧点到底在哪里呢?是他追求的东西(目标)本身有问题?还是他追求的方法有问题?还是他对自己的认识/定位有问题?如果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来看的话,只有第一个问题是和资本主义有关的,好吧,第二个问题和资本主义有一半的关系。 第一个角度是目标本身。主人公追求的是什么,那么得到的就是相应的东西,这种想法非常存在主义,却把对错给抹灭了。 第二个角度是方法,我一直思考:脚踏实地比投机取巧高级在哪里?如果说投机取巧是资本主义制度给人带来的价值观的话,那脚踏实地难道不也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一种价值观吗?抛开小时候的环境带来的难以撼动的教育之下的观念,投机取巧的确更适合某种社会生存环境的话,那在谴责和鄙视投机取巧的时候会不会气势弱了下来? 第三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话说回来,他是一个老百姓,普通人。普通人有这样的悲剧更可悲,还是有力量的人、可以看清这一切的人的悲剧更可悲? 看起来主人公的悲剧在于他自己本身,但是也可以说他本身的悲剧也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但是这样的说法感觉有点赖皮,就好像最近开始读侯世达的《我是个怪圈》里面讲到意识(再进一步自由意志)如果从很低的层次去解读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我对里面的人物的认识。哥哥和弟弟其实都是对爸爸的形象的复刻,但是哥哥和弟弟又有巨大的区别,这里的设定作者非常厉害。其实我对弟弟这个形象非常感兴趣,他是第三个问题的奇解,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力量正好足够多到有清醒的认识,却不够去做出任何影响性的改变,他选择的是圆滑事故地对待这个世界,这是悲剧还是幸运呢?

HUSH 浮生的夢 杭州场

2019.1.13 Hangzhou MAO Livehouse 怎么感觉这次现场看Hush的演出他唱歌变好听了?不知道是我已经习惯了(并且放下了期待)还是他真的进步了,可能是后者吧。 一开始的时候,唱了蛮多新专辑里面的歌,还穿插着一些老歌,但是都是我不怎么喜欢的歌。于是我就在想,难听的歌唱完后,后面应该都是好听的歌了,就好像把难吃的先吃完留下的都是好吃的部分一样。然后差不多中间过半以后,突然就是新专辑里面我最喜欢的《胡渣》和《寄居蟹与蜗牛》连杀双杀,再接下来到结束几乎全都是脍炙人口的老歌了。没有白吃难吃的,耶。 第一次在杭州MAO看演出,场地比我预想要小得多。全部是站票,站在我前面的两个矮个女生好像因为看不见舞台,全程在大声聊天打发时间;斜前方还有一个男的手拿两部手机,上方的手机在拍摄现场唱歌的视频,下方的手机在玩游戏,我惊呆了。虽然全部站票可以淘汰掉一批并不是真心喜欢但是却老能拿到赠票的人,但是我感觉Hush的歌还是适合坐下来慢慢欣赏气氛会更好一些吧。这次演出非常简短,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talking也不多,但是简短的几次每次都有爆点笑点。 最后岔开说一下Hush的新专辑。出的无声无息的,而且好多国内的在线音乐平台都没有版权资源。为了这张新专辑,我转阵到了apple music。新专辑叫做《换句话说》,与之搭配的巡演却叫《浮生的梦》。在演唱会上,Hush说这是他作为男人成长的沉淀之作。我个人觉得没有前一张《机会与命运》那么惊艳,反而是有的歌在为了创新边缘而变得有点难听。我最喜欢的是《寄居蟹与蜗牛》,我觉得这首歌保留了Hush最令人佩服和着迷的对于生活的准确的视角和把握(比如《第三人称》、《过来人》、《天文特征》等等),而且对一件事情的描述更有思辨了。我特别喜欢这首歌的英文名字(不知道为啥apple music只给我显示英文歌名),叫做《The Story of Shells》,更点题。整首歌先讲蜗牛,再讲寄居蟹,最后讲到人与家,一气呵成,没有一句重复的段落。 寄居蟹与蜗牛 词曲:HUSH <蜗牛篇> 一夜漫游 万家灯火 窗框里透着光 万丈高楼 几家几口 钢造的美梦 梦里有彩虹和落地的光 光线在叶瓣间幻觉般座落 树梢还未果 只见得不动的蜗牛在泥土上 缓慢地移动 一步步扛着自己的枷锁 一生中未见过电光石火 认不出花开花落 一路在冗长而单调的步伐中 背着日落 <寄居蟹篇> 四处乱走 只身漂泊 潮汐里踏着浪 海市蜃楼 勉强拼凑 安身的轮廓 抓一把海岸线绵延的沙 纪念着某时候曾到此一游 海水又淹过 不知觉尘嚣寄居在那沙里头 被回忆带走 一次次挣脱自己的枷锁 一世中捡错过几颗石头 窥见过海誓山盟 如何在千篇而简短的言语中 换句话说 <家> 一个人回家 两个人回家 走过的那条路口 想起了以为是永远的那时候 那时候寄居的哪一个爱人啊 […]

L’amica geniale S1

2018年终于读掉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然后年末的时候正好赶上开播HBO改编的电视剧。 这一部仅仅包含了小说第一本的内容,但是改编相当忠于原著。我本来在读书的时候在读每一本的时候都有一点对两个主人公不一样的喜好判断,但是现在我读完了整个四部曲来看电视剧,我承认我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的。也就是说我带着看过两个女主一生的故事的观感,回过头再来看她俩小时候的故事,我无法做到把自己清零,我只能带着对Elena相当程度的厌恶来看小时候的她,更觉得她讨厌了。这可能不是很公平,但是我也没办法。电视剧里的Elena超级面瘫,反应也感觉很迟钝,我一开始觉得不合理,后来我发现这就是Elena心机婊的地方,因为她明明是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甚至愤怒等等很炙热(丑陋)的情感,但是她在外表上用迟钝来制造纯真无害的假象。 明明是美国主导的改编,但是很庆幸并没有把故事搬到美国,还是保留了那不勒斯的设定。毕竟这个故事必然是属于且仅仅属于那不勒斯的,离开了那不勒斯整个故事就不能成立了,这么说好像有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感觉,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这句话在这里的确成立。社区的搭建,比我想象中要高级,其实在读书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的是我自己小时候上海石库门里面挤挤小小的邻里和小朋友们在弄堂里面的样子(特别是Lila被爸爸扔出窗外的场景),结果电视剧里的这些人家好像没有我以为的那么穷苦嘛。 这部用了两批主角,很小的时候玩娃娃的和长大后上学的,两个女主的选角都蛮成功蛮到位的。已经可以在年轻的Elena身上看到她将来长成屁股硕大的中年妇女的影子,Lila平时看着阴气很重、打扮起来真的有点像罗马假日公主的样子。除此之外,男性角色的演员都太丑了无法直视啊。索拉拉兄弟不是号称所有少女为之迷倒的吗?斯特凡诺不是应该作为白马王子的模样出来拯救Lila的吗?尼诺的爸爸不是魅力无穷把情人都能撩到发神经病的吗?(话说回来,在岛上晚上来给Elena盖被子的尼诺和来猥亵Elena的尼诺的爸爸的身影竟然几乎一模一样,太惊人了,我服了。)阿方索不是又都cos第一美女Lila的潜质的吗?唯一帅一点的只有第一部里面戏份超少的恩佐。 在读小说的时候,光看第一本最多只是比较好看,没有宏大的感觉,所以没有五星。但是第一本的电视改编胜在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可以把很多读小说的时候容易忽略或者忘记的细节都拍得有重量,很厉害。下一部电视改编我继续追。HBO又犯了和《权力的游戏》一样的毛病,把一系列小说的第一本的标题当作了电视剧的名字,第二季第三季怎么办?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这次是netflix出的互动式的电影,听说是观众可以通过选择来看主人公不同的故事发展,主要的情节线索是少年制造一款游戏。我只能看到字幕组贡献的1.5个小时的那个主流情节版本,所以也只能在这个版本的基础上来写观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微小变形讨论东西的方法,其实这个小径分叉的平行世界类似但是重点不一样,微小变形的重点在于探究边界,通过边界所在去得知真理所在。这一集《Black Mirror》可以采用这样的微小变形的形式真的很赞,很有潜力,但是这集真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因为通过这个形式到底在想讨论什么呢?讲到一点虚拟与现实、一点嵌套、一点平行世界的无限即自由意志的缺失,但是讲的都不够到位。 我非常好奇真正在netflix看会是怎样,我所看的是字幕组的剪辑还是本来就有的一种观影结果?设定是不断的在某个点可以重新开始,这和玩游戏很像,但是又不一样。我很在意的一点是剧里主人公的记忆是连续的(累积的),而不像游戏里主人公的记忆是刷新重来的,反倒是玩游戏的人的记忆是连续的(累积的)。因为观众记忆是连续的,所以观影体验应该是独一的,就算玩出来的好多结局和另一个人是一样的,但是顺序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