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8, 2017
连看了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最近的两部电影,《伊莲娜》和《利维坦》。这回真的是感受到了民风的彪悍,我的意思是可能电影想要表达的并不是俄罗斯人民民风有多彪悍,只不过看到电影中的老百姓们如果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反应看出来他们真的不简单。 我个人喜欢《利维坦》要比《伊莲娜》太多了。 对我而言,《伊莲娜》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谋财害命的故事。正如电影题目所显示的,我们可以把注意力全部聚焦到女主伊莲娜身上,看上去那么善良温顺的一个中年大妈可以为了自己的孙子做的出来的事情真的很恐怖。这种扭曲的变态的爱,很眼熟,貌似是非发达国家的共有的东西。比较有意思的是叙事的画面的节奏,想要渲染分为的无情节的镜头太多,还有像起床、铺床甚至更平淡的动也不动的(比如开头),搞得我好几次都以为男主已经死了。这种让观众以为男主已经死了的一而再再而衰的技巧,很好地降低了观众对男主死掉的意外感=减轻了女主把男主杀死的罪恶程度=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地接受女主理解女主。 而《利维坦》所涵盖的内容多多了。光是剧情,从强拆到政治的黑暗到出轨到自杀到被冤枉到他杀再回到政治的黑暗。结局没有点的很明,应该是那个政府老大一手操控陷害的,却没有说得太清楚。从情节出发,还嘲笑了宗教对真理的追求、律师对真理的定义(证据)等等。真的好像是利维坦的出处,又是《圣经》中是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鲸鱼、海豚或鳄鱼的形状),又是霍布斯笔下的定义为国家机器的样子。光是这么想想,可以想到有很多的点。另,那个小男孩是蛮作孽的,先是看到继母和叔叔野战受到了一定的心理伤害,接着又看到爸爸很快原谅了继母而跟继母大干一场,怪不得是他在海边疗伤式地和海边大鱼残骸合影。那么这个小孩在利维坦里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两部电影一个比较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房子都好好看啊,不管是有钱人家的还是要被强拆的海边的房子。所以导演把两部电影的开头天亮都用房子为背景,这样的固定镜头是蛮经典的。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17
白夜 陀思妥耶夫斯基 荣如德(译) 9787532760596 LP推荐俄罗斯文学的时候说,如果怕《罪与罚》太厚太长,那可以读《白夜》来代替。我就是这样做的。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中篇故事,一事无成的爱幻想的男主半夜偶遇女神,女神却心有所属,得知女神喜欢的人没反应了以后女神瞬间就投入了男主的怀抱,才过没多久路上碰到了女神的男神,于是女神和男神就幸福地在一起了,以上。这部中篇故事,给我和之前读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的长篇故事太不一样了,我简直不能接受这是出自于同一位作家手笔这一事实。这个故事里的人很把自己当一回事,但是却仅仅关注自己很小的那一部分内容,于是他们幻想很多,结果还是现实的绿茶婊和废柴男。可惜没有给我那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对于人性的清晰挖掘的震撼感觉。
Friday, September 22, 2017
巴登夏日 列昂尼德•茨普金 万丽娜(译) 9787544248389 这本书是作者作为主人公在一路追寻陀思妥耶夫斯基走过的那些地方,其中再穿插了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第二任夫人安娜在巴登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作者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这是一种比较新的传记的写法,号称当初出版的时候默默无闻,是偶然间被苏珊•桑塔格发现继而捧红的。 我还是很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他真的是一位写作天才,但是对他的私生活我真的了解不多,所以看了简介我对这本书是很期待的。可是读完之后我却不那么喜欢,因为这本书里有一种我无法理解的内心活动和外部行为的不连贯性。这种不连贯性可能是因为我太笨、可能是因为作者没写好交代不清、可能是因为作者有意为之还默认这种不连贯性表现了主人公的复杂性还顺带体现了作者的厉害。但我觉得默认这种不连贯性为合理的优越感很低级。 另外,书中提到了种种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偶像崩塌的特性,比如嗜赌和反犹。总之,虽然是那么薄的一本小说,读得我蛮不耐烦的。记得子夜书社好几年前就推荐过这本书,于是我又找回以前的节目录音来取取经看我到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优点。 节目里,刘先生总结这本书的三个优点。首先,写作手法新颖;其次,复调和多重转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及他书里面人物-安娜-安娜的日记-作者我-作者我的这本传记书);最后,是淡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黑色生平。叶沙的切入点是从内容上聚焦作者“我”,她举了一个很好的小提琴的例子。说有一次不怎么能get到小提琴的好的point的叶沙去听一个小提琴的音乐会,依然无感,但是看到身边坐着一位很激动很享受的小提琴的爱好者在全神贯注手舞足蹈地感受音乐会。用热爱者的眼光来感受,开启了另一条道路,就像读这本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茨普金写的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一样。
Friday, September 22, 2017
2017.9.19 上海黄浦剧场 俄罗斯的现场高清系列,演的是契诃夫的同名戏剧作品《樱桃园》,讲的是没落的贵族的樱桃园要被拍卖了,贵族无力再去挽回。以前看过一次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的话剧,还是很火的一票难求的那种,可是我看了一半就再也看不下去了,迂腐陈旧的故事背景设定加上纠结复杂的话痨,我真的欣赏不来。这次的《樱桃园》感觉好多了,除了上半场我稍微小睡了一会会,后面我看得还是挺入戏了。 简单来看这是一个讲时代的变迁的故事,从农奴到地主贵族再到有钱人能买到一切。重点并不在这变迁是不是往正确前进的方向变化,而且看得出来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讽刺这种时代的变迁(中国说资本主义不好,说的是老百姓受益人没活路了,俄罗斯说的是贵族没活路了),而在于面对变迁每个人的反应。 最突出的当然就是女主,很明显的作为贵族的骄傲:就算是已经穷到潦倒,没有硬币给乞讨者了,也可以给一个金币;可以有走出穷困的出路的可能性,但也不愿意别人拆去承载着自己童年记忆和过往身份象征的樱桃园,也不去想到底最后樱桃园的命运还是会一样;等等。女主究竟为她所心爱的樱桃园做了什么?如果说好心和心软都成了她的借口,其实骄傲才是真正的理由,但是这些借口如果都能站得住的话,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视为人类的缺陷了。 我觉得这部剧里面最可爱的两个人,一个是毕不了业的大学生(聪明),另一个是大财主(善良温柔)。为什么大财主和女管家的爱情故事要那么纠结?
Monday, September 18, 2017
黑桃皇后 普希金中短篇小说选 普希金 冯春(译) 9787532757145 我完全没有想到,读这本普希金的小说集会是如此惊喜的体验。俄罗斯文学我读的少,普希金以前也是从来没有读过(除了他那首正能量大王的诗《如果生活欺骗了你》),我对他的期待是很正统的俄罗斯文学的始祖级人物,是那种很正统也很正经的甚至有点官方教材式的文本。而读了这本普希金的中短篇小说选之后才发觉,原来普希金的写作那么好玩有趣不走套路,就算是放到今天来读还算是脑洞清奇的,有几篇甚至有点荒诞魔幻的味道。现在有点感到惋惜,今年要去的乌镇戏剧节的那个周末没有演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 这本小说选里面一共收录了四部分的小说,简单谈一下我的感想。 别尔金小说集 这是普希金以别尔金的名义发布的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有《射击》、《暴风雪》、《棺材店老板》、《驿站长》和《打扮成农家姑娘的小姐》五篇。普希金主要就是从这短小精悍的几篇短篇开始刷新了我对他的认识和喜爱。一句话总结的话就好像是发生在俄罗斯的《一千零一夜》或者是《虚构集》,故事有悬念、有背景、有内容、有俄罗斯风情,但又不落俗套、不欢喜大结局、不假大空,太有意思了。 杜勃罗夫斯基 这部中篇开始慢慢铺垫从头开始很有计划性地讲故事了,但是看到了开头,仗着比普希金晚出生两百年自以为已经看到了故事的走向,却根本猜不对结局。这个故事的结局太绝了,就是专门抽自以为是的读者的耳光的。 黑桃皇后 貌似是普希金很有名的一部作品。又是一个在表面之下蕴藏着另一种真相的小说,前半个故事,我真的以为是一个关于老实巴交的人的爱情故事,我甚至忘记了本篇标题存在的意义,而后来才发觉老实人其实是赌徒、爱情故事根本就是凶杀赌博的浪子故事。赌博的群像的生动之处,让我再三回想起了去年乌镇戏剧节的五小时超长催眠剧《赌徒》里的场景,搭配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描述,俄罗斯的赌的形象立刻就成立了。我也很喜欢故事里面故意不说穿传说中三张必胜牌的真伪,又多了一份魔幻的色彩,3/7/A我也把它们记下来。 上尉的女儿 纨绔子弟的成长史,赌局上败给的人成了救命恩人,无心施舍给的穷人成了革命起义的领袖,来到遥远的寒冷的远方遇到种种,这简直就是《冰与火之歌》啊。但是个人觉得结局最无聊的就是这篇,普加乔夫起义的背景故事,写着写着变成了就算是被冤枉还是要一心效忠女皇才能获得幸福的正能量结局,可能多少还是因为在这篇文章出版的时候有迫于检查机关的压力吧。
Monday, September 18, 2017
2017.9.16 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 终于看到偶像的演唱会啦!不是说巡演吗,怎么才只有一场,而且还是在南京;这个暖身又是什么意思,感觉和正式的没什么差别啊。 一开始连唱四五首才开始讲话,talking完全颠覆我对他预设的印象。我原来想的是他是又对天文感兴趣又很有人生哲理思考的犹豫小生,没想到一开口就成了活泼的脱口秀明星。就算是在说很官方的感谢辞的时候还能带到因为自己的鼻音太重而致歉再带到其实大家不是冲着他的声音而是他的姿色来的。其实Hush一上场的打扮我就应该料到的,真的有点像文青版的Years & Years的主唱Olly。 现场唱功比我预料好一些,但还是更喜欢他的才华(和姿色)。他的歌真的要配上Hush那不完美的唱功才有味道,孙燕姿和徐佳莹可以非常完美地演唱他的歌反而没那么动人。不得不再次安利,我觉得他的词写得真的很好。这次演唱会全程还非常贴心的把每首歌名和全部的歌词同步打在背景银幕上。我经常在别的演唱会上也希望可以做到这样,这次边听现场Hush演唱边看歌词,又注意到了好多原来没有意识到或者体会到的新感觉。比如那首《同一个答案》,我以前听的时候觉得旋律很喜欢但是嫌弃它的副歌的歌词太大爱(把爱作为答案太俗气了),这次仔细品味才明白原来是一首同性平权公益歌曲,现场还有人打开手机屏幕播放彩虹图案挥舞。 现场Hush唱了两首下一张专辑的新歌,感觉并不怎么令人喜欢,过于动感摇滚,我还是喜欢他比较动感迷幻的风格。其它的仅有一首我没有听过,但是歌名放出来的时候观众又都在尖叫。是郭顶的《水星记》,也是一首天文/科幻主题的,主题和Hush 的很像,但是Hush的要更含蓄深层。Encore曲目三首带“人”字的歌曲:《寻人启事》、《过来人》和《第三人称》,首首好听没话说。还有几首我很喜欢的没有唱到,比如《之间》、《都会感》、《障碍赛》,有点可惜,但我已经很满足了。
Monday, September 4, 2017
She Loves Me 2017.8.28 美琪大戏院 轻松好看好玩好笑好听! 简单的美好,剧情虽然老套但毕竟是50多年前的 配角太出挑了,女二Jane Krakowski太厉害太可爱了! 男二Gavin Creel是新近托尼奖得主戏分不重但也可圈可点 女主Laura Benanti嗓音好像Julie Andrews啊 Xmas购物那段太搞笑,后来回家在b站我又看了好几遍 美琪大戏院特地选在七夕放这部片子,而且前后还搞了很大方的餐饮娱乐活动,也算是用心了。还好这部音乐部不像是商家广告商所渲染的七夕节那么甜。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高清录播的音乐剧,比想象中的观感好很多,下次有机会还要去! 标题用两个配角的好像有点不够厚道,补一张男一女一男二女二四人的大片。
Monday, September 4, 2017
变身怪医 Jekyll & Hyde 2017.8.26 上海大剧院 先说作为音乐剧部分的。舞台布景、场景灯光什么的都没什么瑕疵,几位主演唱得也都不错。特别是男主演员郑云龙的声音真的很好听,还没开口唱歌,光是说话就让人觉得不是一般人,连讲话的声音都有主角光环。两位女主的嗓音我也很喜欢。至于里面的音乐,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礼拜了,我却几乎回想不起来任何里面的歌曲旋律了。我只记得里面有很多明明是很普通的对白却硬要像《悲惨世界》那样用很无聊的旋律唱出来,还有就是唱歌的内容有的时候和剧情发展我看不出来有什么逻辑关系,发展和转折特别突兀。 再说剧情,这部音乐剧改编自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我猜测其实更像是基于电影版的剧情的改编。 最近一集的《Rick and Morty》也用了类似的梗,说是两人去做spa去身体的毒素,结果身体里的毒素自己独立出来一个人格,独立出来的毒素人格要来把世界上的人都变成毒素人。去毒素的Rick就分析要找出毒素Rick的弱点,他总结,宇宙那么大生物那么复杂,那个spa机器不会识别善与恶,所以只有依靠去做spa的人的自己的善恶观来区分哪些是需要被清除的毒素。这个理论套用在这部音乐剧上面也一样,因为本来那么短篇的原著并没有讲清楚这善恶分离背后是什么原理怎么操作的,所以任何对这一原理的澄清、发展或者改编,其实是在暴露改编者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除了中心情节没有变化,音乐剧里面的其它的人物设定全部不一样了:原著里的男主是老年人,除了普通的女仆也没有任何女性角色的出现,更没有什么情情爱爱的纠缠。最明显的地方,在于音乐剧里面设定男主变成Hyde之后是在杀戮那些权贵伪君子们(顺带杀一杀他喜欢的妓女),这样一来变成了替天行道、私刑正义、打击报复,这些特质成为了音乐剧编剧笔下的“恶”。但是说到底,善恶不该是一种价值是非的判断吗?剧中的Jekyll变成Hyde以后,是一如既往地鄙视仇视权贵伪君子,唯一变化的是他的手段变得更残暴更极端了。难道所谓的“恶”并不是一个人做了什么,而是ta用残暴的手法做? 另,到底是博士还是医生啊?
Sunday, September 3, 2017
圣彼得堡故事 Le Roman de Saint-Pétersbourg 弗拉基米尔•费多洛夫斯基 Vladimir Fédorovski 马振骋(译) 9787547300947 为了国庆的俄罗斯之旅,我要开始恶补俄罗斯的相关书籍了。费多洛夫斯基是俄罗斯的旅法作家,他用法语写了一系列的关于俄罗斯的轻松历史故事书,包括三部曲《圣彼得堡故事》、《克里姆林宫故事》和《独特的俄罗斯故事》。我就从这本很轻松的八卦书《圣彼得堡故事》开始。 简单来说,这本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产生和崛起,主要和政治领袖相关,从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一世到叶卡捷琳娜大帝以及她的爱臣波将金,是宫廷里对欧洲西方发达国家的向往和崇拜促成了圣彼得堡的发迹,又结合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豪放的性格在圣彼得堡发生的宫廷大戏。第二部分是讲的是各种艺术家文学家,为爱不停折腾的普希金、和法国结缘的屠格涅夫、圣彼得堡不是他的福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白银时代的诗人勃洛克,以及各种文化沙龙等等。第三部分从文学家们的百花争鸣到了革命时期的文艺圈,到了被共产党统治的列宁格勒时代,最后回归圣彼得堡。 这本八卦书还是很容易读下去的,内容也很浅,正好切合了我对俄罗斯历史的无知,蛮适合我的。即便如此,我却依旧发现书里面有不少容易让读者误解的描述,有一种时间上的错觉,不确定是我读者不够够格还是翻译不那么完美。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在看书的前三分之二的时候,真的好像在看好戏一样,看这些官场的沙皇、大将们各种很嚣张的性格,以及文学家们近乎奇葩的花式作。然后后面又突然看到这些我本来都有点嫌弃的任性的人们被清洗的样子,又觉得他们超级可怜。
Sunday, September 3, 2017
赤色博物館 赤い博物館 大山誠一郎 倪志榮(译) 9789863585039 大山誠一郎又一本被台湾引进翻译的作品,依然是每篇一个案子的短篇小说集。所谓的赤色博物馆,是日本警察厅的资料馆,主人公是资料馆的女馆长,不介入任何的实际案件调查,光依靠资料上的案件描述和简单的官员的人肉跑腿,推理出甚至已经尘封多年的案件的真相。读完以后还是觉得没话说,没什么破绽,推理也很圆满。唯一的不满,可能是女馆长像柯南那样爱吊人胃口,明明已经知道真相了,还不说穿,给下属派任务也不肯多说一句背后的原因,一定要最后一下子大揭露显得自己很厉害的样子。 接下来还是简单地记录一下每一则案件的谜底(反白),否则我的烂记性真的很容易对不起这本精彩的推理小说。其实其中《直到死亡分隔共犯》之前在豆瓣上读过民翻的,这次重看居然也只记得开头记不清结尾了。 面包的赎金 パンの身代金 很多年前的案件,有人在面包里藏针,来要挟索取巨额赎金,面包厂老板在警察的陪伴下去交钱,巨额现金留在现场、面包厂却就此失踪了,过几天在附近发现了他的尸体。真相是面包厂老板和警察说好了,让警察独自/冒充面包厂老板去交赎金,面包厂老板利用这个不在场证明去杀另一个人,却反过来被制服杀死弃尸了。 复仇日记 復讐日記 已经结案的资料里有男主凶手的自白,说是自己的前女友坠楼身亡,通过推理发现是前女友的现男友所作所为,于是行凶杀死了对方。真相是杀死对方的是前女友,男主通过调节空调温度和自白书来混淆尸检对死亡时间的判断,为的是保有前女友的清白。 直到死亡分隔共犯 死が共犯者を別つまで 意外车祸死者临死前袒露自己参与了交换杀人。真相是,他不仅交换杀人,还冒充了自己杀死的人和委托他交换杀人的女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火焰 炎 女主儿时最幸福的时候,妈妈肚子里又怀了孩子,爸爸也对她很好,她最喜欢的阿姨也马上要来她家做客。一场火灾,家里的所有人都死了,发现一具男尸和两具女尸。一具女尸是身怀孩子的,另一具没有生产过的迹象但是和第一具女尸有血缘关系,由此判断就是姐妹二人。真相是阿姨和女主的爸爸有染,女主本来就已经是阿姨和爸爸的孩子了,妈妈假装怀孕认下了。没想到又一次阿姨和爸爸有染,于是妈妈给包括自己的三人全部下药,一把火烧死了所有人。 至死不渝的提问 死に至る問い 最近发生了一件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的杀人案件,杀人的手法、弃尸的地点,甚至死者衣服上面的血迹的样子都一模一样。死者衣服上的血迹成了破案的关键,因为三十年前的血迹不属于死者,最近的案件的血迹也不属于死者。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大胆质疑,相隔三十年的凶手会不会是同一个或者是亲戚关系。真相是提问的这个记者就是凶手,她从小受到父亲虐待,三十年前的凶杀案就是她反抗父亲带回来的想要侵犯她的陌生人,三十年前的血迹就是不小心沾到的她的父亲的血。但是不久后,她的父亲就意外死掉了。长大后的她成家生子,渐渐发觉自己也有虐待孩子的行径,不禁形成一种只要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孩子,自己就可以改变虐待孩子的基因习惯的想法。但是她的父亲已死,除了还保存在警察厅资料馆的三十年前的案件血迹记录,再也没有其他的痕迹。这篇给我的印象最深,和之前那篇《有理由的密室》有类似之处。总觉得好像并不是那么百分百的滴水不漏的逻辑,但是又觉得这样的推理正好砸中真相也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