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Daily Archives: July 12th, 2015

色 PORNOGRAFIA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译) 9787020095025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贡布罗维奇作品系列第二本,讲的是两位年长的知识分子到乡间一户人家,看到一个少年和一个少女,脑补他俩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后想尽办法来证明他们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于是他们联合起来运用大胆又离奇的方法来使少年少女陷入谋杀案的中心位置,企图用罪孽来成就这段关系。 从基本情节看来,这本小说最接近《巴卡卡伊大街》里的《一件臆想杀人案》,局外人来到乡下的环境,全凭主人公自己脑中的幻想与判定,决定了原来生活在那里的人的命运,即使主人公的臆想与被设想的那些人的真实想法无关。我觉得这样的情况太有趣了,颠倒黑白的能力仅仅存在于脑海中的一种perception就够了,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那些被臆想的人就会乖乖听话按照别人的想法走呢?就这个问题,在《色》这本小说里,提供了一种比《一件臆想杀人案》更清晰的解释。 首先,可以从臆想者的角度来看,作者设计的巧妙在于《色》里有两位年长的臆想者,他们其实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并且这两个人之间的想法还会有冲突、交流、汇合,而其中一位就是整个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于是我们就可以从这一位叙述者的口中得知这两位臆想者的逻辑,毕竟他们也是延续着他们自有的逻辑行事的,他们本身即使作为我们眼中的疯子也是有逻辑的。 然后,一旦读者接受了这些臆想者的逻辑,那么自然而然地按照这些逻辑而设计出来地行径也在最大功效下影响着被臆想的少年少女,即使他们原本并没有任何相同的意向(并且在事件终结之后也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有了被臆想的相同的意向),可怕的是似乎有一种这些臆想者的行径多多少少起了效果的感觉。 以上这些仅仅是在meta的层面来探索臆想这件事情的可行性,而这本《色》肯定不止这些,因为它本身是有内容有情节的。臆想发生的时代背景(战时)、臆想发生的对象(少年少女之间的情色)、臆想发生最后导致的结局(两具连环的谋杀案)都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可以思考的东西。但是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没觉得这些东西有比meta层面的领悟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