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缅甸岁月

缅甸岁月

Burmese Days

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

冯军燕(译)

978-7-205-08869-9

故事讲的是英国殖民时代,那个时候缅甸属于英国殖民的印度,一帮英国白人去那里做管理工作,有自己的小俱乐部。主人公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他对待缅甸、当地人以及殖民的态度有那么一些不一样,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更开放更进步,但是这种想法却和当时的人们格格不入(包括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然后这个主人公结交了当地的朋友,想把他引荐加入俱乐部,未果;还在当地喜欢上了一个英国白人小姐,也未果。

我觉得我是被这本书封面的一句话带偏了,封面上写“一个异己孤独者的悲剧”,我以为这个是书的副标题了,一直带着这个预设在读小说。结果这篇明明是爱情小说成分更多嘛,换句话说异己孤独者的形象并没有那么纯粹。但是我比较喜欢这样的主人公的设定,因为他不是一个英雄式的异己孤独者,不是一个完全的正面主人公形象,他有着很明显的缺陷,比如他也是胆小慎微随波逐流、他也会为一个渣女大小姐心动等等,总之他是一个普通人。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他的人生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异己呢?

从每一个小地方来讲,其实并不是。首先他的爱情生活的失败,他被渣女大小姐拒绝的原因,是他之前对当地女性的随意处置,虽然这件事是他的异见对阵方爆出来。然后他的事业,好像小说里也没有什么特别讲他多么投入,反而好像是不怎么敬业,整天混着的状态,而且也并不是因为异见从心底里反对而不好好做,只是好吃懒做想混着。

当然从大方向来讲,这一切都好像都和他是异己息息相关。如果他和他的同伴们一样,接纳甚至推崇这种落后的反文明的价值观,好像应该可以混的很舒服。但是他的内心抵不过,抵不过就得付出这样的代价了嘛?为什么遵从自己内心、更文明更理性的选择,就要背负代价呢?

一些摘抄

与此同时,佛洛里也在这份公开侮辱自己朋友的公告上签了名。他这样做的原因与以往无数次这样做的原因相同:他缺三严词拒绝别人所需要的那点勇气。因为,如果他自己愿意,他完全可以拒绝。当然,同样不用怀疑的是:如果他拒绝,定意味着要和埃利斯,以及韦斯特菲尔德吵上一架。但是,啊,他实在是讨厌吵架!那些唠叨!那些嘲弄!一想到这些,他就退缩了。他感到自己脸上的胎记越发明显,不知道喉咙里有什么东西,使他的声音变小,心里发虛。不能拒绝!侮辱自己的朋友牛竟更容易些,尽管他知道朋友一定会听说这件事。

这是一个令人室息、使人变愚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都要经过审查。在英国,这种氛围甚至让人难以想象。在英国,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我们在公共场合出卖我们的灵魂,然后,私下里,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再把它赎回来。然而,当每个白人都是专制齿轮上一颗嵌齿的时候,友谊也很难存在。言论自由是不可想象的,其他自由倒是可以拥有。你可以白由地成为酒鬼、懒汉、懦夫、造谣者、通奸者,但是你不能白由地独立思考。你对任何问题的看法,只要这个问题稍微有点意义,就要受白人法典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