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Stanisław Lem

机器人大师

机器人大师 Cyberiada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毛蕊(译) 9787533964566 故事的基本背景是两个会建造各式各样神奇机器人的大师,往返于宇宙各地,为不同的国王建造各种不同的机器人,偶遇来自各个世界的机器人/人类。超级厚的一本短中篇小说集,实体书还分为上下两本,全部都是围绕着两个机器人大师展开的故事。12月份以来,我的阅读量超级低,这本书我是从图书馆借来的,逾期了却一直没有还,是各种疫情的原因,一会是疫情严重一会是感染严重等等。总之这本书从12月头上一直陪我到了1月底,今天刚刚读完。其间不少我是开着微信读书小程序再让苹果自带朗读的,结果发现纸质书翻翻没几页好像很快就能读完的故事,听自带朗读要听好久好久。 刚开始读的时候,这两位机器人大师给我的感觉很像《等待戈多》里等待戈多的两个人,不是说他们有多窘迫,而是他们一直在打打闹闹,但是他们又是旗鼓相当地非常孤单,只能两个人相依为命。 故事本身实在太厉害了,我一直在惊叹莱姆的厉害,他真的可以把科幻小说写的像是预言一样,同时也是寓言。好几个故事我都想掰开来好好讲一讲,但是读完又犯懒,等到以后如果有机会重读的话,等到我读书的心态变好之后,可以好好记一记写一写。

其主之声

其主之声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由美(译) B09BCN282F 偶然间发现一段来自外太空的录音,被称之为“其主之声”,政府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科学机构试图从各个领域去破解它。 有科学家提出假设,这段信息代码形式可以认为是一种“蛙卵”,它代表了发信者的构成,类似于人类的基因。有了它,等于可以复制这个智慧生物,知道关于它们的一切,也就是整个文明。有的人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一种是觉得这么解读的意义就好像把一座大教堂的蓝图送给猿人,发信者不可能指望人类这种出于低阶的文明可以从这个角度有意义地解读它。另一种是觉得这是一种误读,比如男高音唱歌可以因共振震裂玻璃杯但和他唱歌内容本身无关,两者未必有联系。如果说有联系的话,比如女士的小纸条的颜色和香味可以基本判断纸条上的内容不大可能是脏话,但这是和文化语境相关的,所以在这里也不适用。 这在段科技的研究过程中,慢慢也演变成了对于人类发展的反思,对人类存在的反思。比如关于人类的基本冲动、性和物理的因果关系;由此带来的文明的发展的必经道路;科学在这里的责任和意义。 接着有科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把“蛙卵”包裹在铅壳内、暴露在信号的辐射中,原子会产生分裂,而且发生在铅壳之外。其结果是人类可以制造一种核爆,并且可以不作用于爆炸发生的地方,而是地球上人们选择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发现把整件事导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科学们思考的是自己如何和这个新一代的曼哈顿计划相处。 反对的声音觉得这并不是发信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我们是从根源上误读了。虽然高等文明餐桌上的面包屑可以养活人类几个世纪,但是把面包屑当作主食的错误还被有些人认为是成功。 与此相关的更多的哲学思想也孕育而出。有的人觉得人生而有罪,又觉得发信人是更高等的生物,那友谊的门槛在哪里?如果我们愿意不顾蚂蚁的死活和更高等的生物抱团的话,高等生物为什么会和我们交朋友呢?又有的人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局限在自己所能理解的概念里面,在用自己的眼光和逻辑去看待高等生物,这件事本事是不靠谱的。 之后科学家发现测不准原理对“蛙卵”的限制,即能量越大,聚焦准确性就越低,想要核爆的力度强,就没有选择发生地点的精准性。等于是失去了之前以为有的新武器的力量。 有的人却觉得这将给世界带来的是毁灭而不是和平,因为如果之前的新武器被研发出来,那么就没有了远程预警,反而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制衡,这种制衡就不需要军队的存在了。 研究还在继续,最后是人们对于其主之声的一些猜测。 其主之声就是宇宙形成的时候从裂缝中吹出来的中微子波,它并不是任何发信人发出来的,只是纯自然的。它意味着的是宇宙的存在。 假设有两种生物演化,一种是独立的进化的智慧生物,另一种是演化可以创造出来的非智能却又高度组织化的生物。其主之声可能是后者的一种代谢物,通过代谢和核能继续无意识地生存,它并没有任何交流的意愿。 这本书太好看了,是我看了一套莱姆小说里面我最最喜欢的。以上的我的recap肯定漏掉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也太过于简化了一些理论,很多细节都值得深思。上面也没有包含这本小说内容之外的我对它的喜欢,就好像其主之声的的内容和意义的不重复性。我喜欢这本小说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角度讲故事的方式,好像有一点像回忆录,又充满了惊喜,才读开头就把我深深迷住了。 阅读过程中还让我想到很多别的东西,比如《哥本哈根》关于科学和人性和哲学;还让我想到Ted Chiang的科幻小说,对一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都可以是编出来的东西,进行微调,从而可以看到各种万花筒一样的景色;还让我想到狼人杀,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所以可能从不是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的状态也好、语气也好、逻辑也好进行正向或者反向的推理,也正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局限于自身的,我们对别人的判断也是局限于自身的,我们的局限于自身也是局限于自身的。我还是少说点吧,少说点少暴露点我的局限。

无敌号

无敌号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罗妍莉(译) B09BCN282F 无敌号来到遥远的星球,它的同款舰队之前来到这个星球就再也没有音讯。无敌号的队员们在星球上发现同款舰队的残骸,却也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为一个还保有的尸体上提取生命最后的残留记忆,好像像返租一样的婴儿的视野与话语。之后科学家推断在这个星球上的智慧生物是一群无生命体进化的云,它们还可以通过类似云中的细小物体对人类的大脑产生影响,使他们全都丧失记忆以及人类的认知能力。男主携一队队员深入调查,自己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又为了找回队友的“尸体”,他最后又单枪匹马再次回到那个区域,一番经历,又活着回到了无敌号大本营。 虽然没读莱姆的几本书,但是这几本的设定都有点类似:两艘相似的船舰,一艘失踪失联,另一艘去探寻其踪迹。有一个或者一群从冻结中复生的人们,有一个连身份都无法确认的人被用技术手段唤醒。有的时候我自己都在怀疑是不是在读同一本书,要么就是莱姆原来是打算用这些点子去讲一个很厉害的包罗万象的故事。但是继续读下去,又发现其实每一个的故事其实还是蛮不一样的,一点点小小的差异又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了,有一点像同一个科幻宇宙设定下多变的变形的故事。 这种所谓“不惜一切代价的征服”,所谓“人类的英勇求生”,实则何其荒唐又何其疯狂;这种为遇难的同胞复仇的渴望也是一样,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被派去送死的……就是因为我们行事过于鲁莽,过于相信大炮和传感器,我们犯了错,正为此付出代价。这是我们的错,也仅仅是我们的错。这些念头在脑海里闪过,昏暗的灯光下,他闭着眼睛,眼中只觉刺痛,仿佛眼皮底下有沙子在磨一样。他现在无需借助语言也已经明白,人类尚未爬上那般崇高的地位,尚未真正如用词考究的所谓“银河系中心说”那般,有权占据如此显耀的位置,我们这样自我吹捧得太久了。这也并不是说要去搜索与我们自身相似的存在,去理解与我们自身相似的存在,而是不要去贸然干涉那些与人类无干的事物。如果是去占领一个空无一物的地方,那何乐而不为呢?但别去攻击现存的事物,别去攻击历经数百万年时间,已然建立起了自身的生存平衡状态的事物,那是一种积极的生存状态,除了辐射能量和物质能量,什么也不用依赖,也并不比我们称之为动物或人类的蛋白质复合体的生存状态更好或更差。 在这片完美的死寂之地,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根本没有必要,这里只有非生命体才能生存下来,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活动,而这一切不为任何生命所见。片刻之前,他还曾置身其中,这非但不令他感到恐怖,反而让他在震惊中钦佩不已。他知道,没有哪个科学家能够与他感同身受,但现在,他不仅想以一位信使的身份,回去报道那些失踪者已经逝世的消息;还想作为一个人,要求不要再来打扰这颗星球。不是所有地方的一切事物都是为我们而存在的。 这本小说里面有我喜欢的莱姆一贯的地方,卑微的主旨。反人类达尔文主义,已经足够明显了,现在又衍生到和会进化的非生物体上了。也就是说,就连没有任何所谓智慧、也甚至称不上是生物的存在,人类也没有资格平起平坐,甚至完败。 而独特的地方是这本的情节发展和故事走向有点像怪潭,硬科幻搭配怪潭有点中和的感觉,因为一方面好像是很严谨的看推理的科技支持,另一方面遇到的却都是不可名状无法解释的有一点恐怖又好像有一点奇特令人好奇的存在。

未来学大会

未来学大会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许东华(译) B09BCN282F 故事讲的是男主作为学者参加未来学大会,探讨探索人类的未来,先是在大会和大会周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然后大楼突然遭到袭击,男主幸存下来醒来却好像到了未来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面人口爆炸,但是人们生活得异常光鲜和开心,男主自己也搞不懂到底是活在梦中还是未来。后来发现原来大家都是在靠着一种致幻剂在过活,这种致幻剂在生活得各个方面都起着作用,而且还在通胀。最后男主发现其实好像也不是大家在主动服用,而是机器人在空气中散播,最后又发现喷幻剂的机器人也是大家为了不醒过来自己骗自己想像出来的。 真的不敢相信这是莱姆那么多年以前的作品,这样的世界好像有一点像《美丽新世界》,又好像比《美丽新世界》离现实更加接近一点。因为通过药物对人生的改变,几乎是量子式的世界的存在,在今天来看,似乎越来越是现实正在进行时的样子。而且最细思极恐的点就是这样的世界,其实是滚雪球来的,就是因为离不开这样的模式了,就必须延续下去这样的模式,以至于这个模式的初始想要解决的问题完全已经没人在意了,只是在意如果把这个模式继续下去,就算代价反而是初始的问题更严重。 简单摘录一点书里的。 因为他铿锵有力地反复说道:4,6,11,因此22;5,9,所以22;3,7,2,11,由此可知22,也只有22!有人跳起来说,没错,可是5,还有6,18和4怎么说。黑泽尔顿斩钉截铁地反驳道:无论如何,总之22。 没有人搞什么阴谋。相反,正是出于对人类最深切的同情,为了最高的人道主义理由,才实行了这场化学骗局,这种伪装,把世界打扮成跟现实完全相反、光鲜亮丽的样子。 我们麻醉这个社会,否则它自己都受不了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不能打搅它沉睡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你必须回到里面去的原因。啊,不用害怕。对你来说,不仅毫无痛苦,反而会很快乐。而我们这批人的处境就会困难得多,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来看护你们。 后来我还看了电影改编的版本,前半部分是真人,后半部分是动画,形式蛮特别的。动画部分的设定和原著小说蛮接近的,但是主人公和主旨完全不一样了,变成了一个著名女演员抵制虚拟,发扬光大亲情/母爱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似好像更人性化了,就好像有的科幻作品多了一份亲情就多一份人性,但其实是把格局变小了,弄得众人皆醉我因为爱孩子所以独醒的样子不是很让人信服。还有电影里最后女主退幻觉,动画变真人的时候,身边的人们都是流浪汉一样而且全部是行尸走肉的表情,我也觉得不大合理。我想他们的肉体虽然腐臭,但是感情上应该是幸福洋溢的。如果吃药是一种特权,那这就变成一部反映阶级差异的片子了,显然也不是。那么这一大群人可能是故意选择清醒的,那也不会是这个表情。

惨败

惨败 Fiasko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陈灼(译) B09BCN282F 这两年一下子出了好多莱姆的书,而且好像好多是以前没有翻译引进过的,盛名之下想要把一整套全部看了。读的这本小说讲的是某个未来的人类拜访宇宙中的未知智慧,结果人家睬也不睬,人类惨败。结果有点读不下去啊,就像故事中的人类遇到了更高级的智慧惨败了,我读莱姆也惨败了。 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这本科幻小说真的蛮硬的,有不少超级长篇的理论的叙述,看得我似懂非懂却又不明觉厉。其中不少理论我都高亮收藏,感觉都可以单独有人就此写一本专业的书。摘录几段在最下面。 好看的地方我可以抽离地总结起来,但是有点难以感受到。一方面,是硬科幻的厉害,思维想象的厉害和精准。另一方遍是在硬科幻的搭配之下,这个故事可以相当宏大,是在讲整个人类或者宇宙智慧生物的命运,也有很小的关于个人重生身份谜团,两相辉映。 无论天涯海角,也找不出一个合理理由,去论说这一切有何目的可言:它从未有过目的,也不曾对谁有益。这里不知何谓进化的残酷淘汰:一旦不合生存法则,基因就会被彻底抛弃。大自然无须承担创造生命的责任,也不必承受生命灭亡的后果。大自然在此地彻底解放;她挥霍无度,拥有无穷的时间和空间来创造无垠的荒原。她无比壮丽,却无须有益。她拥有无止境的创造力,却不必在乎目的,不必在乎需求,不必在乎意义。观察者的思考渐渐渗入真相,相较于所看到的宇宙死亡模拟的景象,这更让他感到不安和震撼。死亡景象,不过是暴风地平线下一些未知生物的遗体罢了。如此,观察者必须彻底改变固有的思考模式,过去的想法只能朝一个方向寻找合理性。这些形态与肋骨、头骨、牙齿类似,并非由于它们曾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们从未是——只不过恰好是因为地球脊椎动物的骨骼、毛发,昆虫的几丁质壳,软体动物的甲壳,都与之拥有相同的结构、相同的对称性、相同的优雅。无论有意义的生命是否曾经存在,是否将会存在,大自然都可以创造出这些。 社会进入技术加速时代之后,它的第一个趋势是对其生存环境加以干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或许会有所悔悟,想要恢复环境,但旋即又发现,仅采取保护措施远远不够。接着,整个生物圈都会被人造物替换;不但极有必要,也不可避免。很快,会出现完全改造的自然环境,但又不是人类语境下的人工环境。对于人类来说,“人工”就是人类制造的物品;相对地,“自然”则是浑然天成的,人类未曾染指,或退一步而言,只被人类部分利用,如推动涡轮的水力,农业所带来的耕地。到了“窗口之上”,这些区别都不存在了。如果所有东西都是“人工”,那就没有什么是“人工”。产品、智能、科学,将会全面“移植”到周遭环境之中。电子器件或是它另外的未知类似物、未知表现形式,将会代替研究机构、立法机关、政府、学校、医院。种族的身份认同将会消失;国界也会消失;警察、法院、监狱统统都会消失。接着文明可能会进入“第二次石器时代”:整体的文盲化,整个社会都将慵懒化。受雇已不再是生存下去的必要前提。任何人只要想要,就能随时找到工作。那是当然,人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并不意味着停滞,整个环境将是顺从的守护者;除此之外,它还完全有能力根据所需、所想,任意改变自身。 那么,它能通过改变,让“进步”有一席之地吗?我们对此毫无头绪。“进步”这个字眼完全根据历史因素,被赋予不同内涵。如果任何智力、创造力、认知和建设性活动都高度专业化,以至于每个领域深挖下去,挖得越深,路径越窄,只能掘起一小点土块:这种情形,能称之为“科学进步”吗?如果机器比生物算得更快、更好,那为什么还需要生物来计算?如果跟农民、面包师、厨师、甜点师相比,光合作用系统能够制造出营养更丰富、品种更繁多的食物,那么,要耕地、磨面、烤面包有何用?在社会分析学看来,文明发展到这种地步,已经不可能向天堂全方位去广播它们完美生活的配方了。它们何必要这么做呢?已经不存在联合起来的饿肚饥汉和思想贫者。 其结果必然是社会本身的消失,留下的是巨量个体的结合。而且说真的,也很难在这些个体之中,找到哪怕一个人会选择将一生的事业都用来在宇宙尺度上发信号,以告诉其他文明自己过得怎么样。无疑,人工环境的设计者和工程师们在一开始就决定了整个行星不可能朝“有自我个性”的方向发展。这种人工环境与草地、森林、大草原相比,有本质不同:它的生长和繁盛已完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智慧生物。这些智慧生物会不会把时间都消磨在行星守护者提供的玩具里,从而慢慢变成愚蠢、贪吃之辈?也不一定。要看从什么角度考虑。对于某些人而言,是所谓的懒散和幻想;对另一批人,却是一生激情所在。跟我们相比,它们身处不同的世界,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完全是不同的生物,能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和评估呢? 但是,中村和劳戈尔却更中意宇宙论领域做出的假设。谁探索太空,谁就会在太空毁灭。所谓毁灭,并不是死,这句格言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太空旅行,这些都是最微小、最朴素的起点罢了。连我们人类都已经迈出了下一步,开始运用恒星工程的雏形。但这些发展跟扩张无关。昔日所谓的智力冲击波,指的是智慧生物不但占据了自己所在的星球,还会进一步占领邻近行星,进而推动星系层面的拓殖。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增加太空中物种的密度?不,这跟“滋养繁多”没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事,让特征自行发展。黑猩猩能理解宇宙论学者的劳作吗? 宇宙会不会只是一个大馅饼,文明就是孩子,狼吞虎咽,吃得越快越好?猜测外星人会入侵,只不过是刚开化的猿人、掠食者侵略思想的残留。既然人类不想让他们对待其他物种的手段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如果以相同心理去揣摩更发达的文明,后者的原则也没什么两样。星际战舰的小型舰队本应进攻未知的小星球,掠夺当地的钞票、钻石、巧克力,当然,还有美女——但对于外星人来说,看到这些美女跟我们看到母鳄鱼的心态没什么区别。 DEUS回应,它缺乏必要的数据来优化接下来的行动。而且这个要求本身,暗含了不可避免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总是以善恶为出发点来探究自己和别人。这一模式同样运用于其一般性历史。许多人认为,历史不过是残忍行为和无意识征服的累积,无意识到了甚至不考虑伦理,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受害者,所得到的无非是文化的断裂、帝国的陷落、废墟之上新帝国的崛起罢了。简而言之,许多人对人类历史充满鄙夷,但一条统一的原则却是:没有人会认为从宇宙角度来看,人类历史是丑恶、可怕和精神失常的。没有人会把地球看成一帮谋杀犯的聚集地——在数百万星球中独树一帜;智慧屈从于血与痛苦之地——与宇宙常态截然相反。从上古猿到南方古猿,直至现代,作为原则,人们从内心深处把地球历史当作“正常”:一种在宇宙文明中应该经常遇到的类型。

完美的真空

完美的真空 [波兰]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王之光(译) 9787100045612 我首先要说,这本书太棒了,五颗星推荐!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书只有两本,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的,一本是他最出名的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另一本就是这本虚拟书评集《完美的真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一共收录了十六篇书评,这些文章的评论对象不是真实存在的书,而是由莱姆假想出来的书。所谓的虚拟书评,莱姆肯定不是创始人。正如此书的第一句话,莱姆自己讲道:“评论子虚乌有的书籍,并不是莱姆的新发明;不仅仅当代作家中有这种实验,如豪尔赫·路易·博尔赫斯有‘调研赫伯特·奎恩的作品’,而且这种创意可以追溯到古代──哪怕拉伯雷都不是首创者。”所以,后来有评价称莱姆是太空时代的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是什么级别的大师啊,能把莱姆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可见莱姆的出色。 我先说说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然后再想尝试针对几篇我特别喜欢的写几句我的拙见。我觉得科幻作品最最重要的是想象力,莱姆的这本《完美的真空》简直完美地体现了什么是真正的想象力,并且把普通的科幻界想象力升级了。试想一下,莱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事情?第一,他设想出十六本书(各个领域的),不仅仅是这十六本书的内容,还要每一本书的题目、作者和整个相关背景故事。第二,他从这十六本书出发,从各种角度发展不一样的对于这些书的解读并思考这些书的意义。第三,通过他的评论,激发读者的思考或共鸣,这个还分两个层次,一个是针对那本虚拟书的、一个是针对他的书评的。一般我觉得能写出一本好书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莱姆在这本《完美的真空》里,不仅写了16本好书,还写了16篇好书评,还激发了无数火花。这么一本才两百多页的书的含金量之高可见一斑。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惊喜不断,有一种久违的“不舍得把它读完”的感觉。最容易让我联想到的就是Ursula K. Le Guin的《变化的位面》(那本书也五星推荐),Le Guin通过一个简单的设定,想象出来十五个迥然不同的世界。莱姆在这本《完美的真空》里也同样做到了。 最让我叫绝的是,这本书里本身还包含着一个罗素悖论。一个图书馆里要编纂一本目录书,其内容是列出该图书馆里所有不列出自己书名的书的名字。那么作为目录的书该不该列出自己的书名呢?这本《完美的真空》是一本专门对虚拟的书作评论的书评集。但是此书的第一篇就是针对自己本身这本《完美的真空》的书评,那这还能被称为虚拟书评吗? 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其实挑的还是我自己的问题。那就是莱姆有的描写实在过于精细复杂和专业化,这一点在他的《索拉里斯星》里我已经领教过了。只是我还不够成长,作为一个理解能力有限读者,有时会觉得会遇到一些阅读障碍。对此,可能我也只有期待将来岁月的累积会有所帮助吧。毕竟,我本来就觉得《完美的真空》这本书看一遍真的不够,再过一两年重读的时候肯定会有新的收获。所以下面简单推荐几篇我比较喜欢的(有情节透露,请谨慎阅读),有待将来做参照。 《鲁滨逊家族》是一本山寨版却又“不失为百年等一回的佳作”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在这本《鲁滨逊家族》中,鲁滨逊以一己之力在无人荒岛上建立了人满为患的社会景象。这是如何办到的呢?全凭鲁滨逊自己一个人的想象,他可以想象出来一个脾气倔强的仆人、一个长着三条腿的少女,还有无限个之后发生在这些想象出来的人的身上的各种互动故事。《性爆炸》讲的是世界被三家巨型色情行业公司操控,性事大行其道。但是某一天却灾难爆发,消除了性行为给人带来的快感。于是全世界人民超“无性”发展,人们在别的想也想不到的地方开拓了一片新的美学天地。《人精有限公司》里有这样的企业,它能满足你的各种对于降下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的需求,简单的说它可以包办你的人生轨迹。但问题在于一旦不止一家公司参与了同一场景的设计,要让计算机运行计算出来满足不止一方的诉求的解决方案却要花费过多的能量。《文明算作错误》里认为所谓文明或者文化的产生,完全只是为了在精神上弥补人类本身的缺憾。那既然我们知道了文明(文化)的真正面目,如何面对我们将来的人生,如何调整或创造我们将来的文明呢?《不可能的生命》与《不可能的未来》一起让莱姆来写书评,这两本书从作者本身和他的祖先的经历入手,狂贬概率论。我们现在发生的一切可以用概率论来解释,比如掷色子得到一点的概率是六分之一之类的。但是如果我们看得仔细,推算得够远,就会发现不管什么事情的概率都低到“不可能”的程度。所以,就算是作为作者本身的存在,虽然事实如此,但是在概率上也是不可能的。现在发生的事情如此,那么我们对于未来的估计也是如此,同理未来也是不可能的。《恕不伺候》里人类如同上帝一样创造了“似人类”,这些似人类发展到后来,经过严密的推理和思考,他们面对人类的态度就是“我们侍奉自己,不侍奉别人”。《宇宙创始新论》一开始似乎只是哲学界的一种不被人关注的思想,但是之后却成了颠覆爱因斯坦式的全新的物理学派的宇宙创始理论。在此理论中,所以我们现在如此肯定的物理定理全都只不过是宇宙本身或者说先前存在的比较高级种族的博弈结果。 最后,我要在此感谢19,通过她我才第一次听说到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和他的《完美的真空》。附上她读完《完美的真空》后连写两篇的相关网志链接(完美的真空+标题省略)。

索拉里斯星

索拉里斯星 Solaris [波兰]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陈春文(译) 9787100046084 今天刚把19的最爱《索拉里斯星》看完,这是少有的叶沙推荐的科幻作品,所以必读。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Stanisław Lem),我读的这个版本是商务印书馆出的,本来看图片感觉是本很旧很老的书,拿到手才发觉原来手感超好,纸张也很有质感。故事的梗概我抄wiki的: 圍着索拉力星公轉的太空站突然失去與地球聯略,太空人心理學家凱文克萊,被派遣至索拉力星了解太空站內連環自殺事件。結果它發現星球本身具有強大的能量,環繞的星雲像海洋般包覆著它並製造異象,甚至讓他數年前自殺死的妻子復活,逼迫他重新面對他深鎖的記憶。 光看简介的话,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单纯的讲爱情的故事。但是在看书的时候,会很明显地感觉到,至少作者不是想在写一篇简单的爱情故事,因为作者在书中起码花了一半的笔墨在用百科全书摘抄的口吻在介绍索拉里斯星以及人类探索索拉里斯星的历史。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有一种突然闪回在看电影《Moon》的感觉,因为同样是在孤寂的外星球主人公有种无助却有困惑的精神状态。像这种科幻作品,我一直觉得尺度很重要,不可能讲得太少,这样读者由于信息量过少会一头雾水;也不能讲得太多,否则故事讲得太满,就变成一个中规中矩的故事,没有体现出科幻的优势。所以,莱姆在描写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同时,一直在避免过多描述,而是把精力转向对于背景情况的讲解。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这位作者的功力相当深厚。因为毕竟这是一部科幻作品,如果把最终主旨归为主人公凯尔文的高尚不渝的爱情的话,至少作为一个读者的我就会觉得很没劲。如果把笔墨花在索拉里斯星上面,在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描述探索索拉里斯星的同时,也在为读者慢慢打开一扇门,给读者留下各种可能的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总结的对于索拉里斯星以及人类与索拉里斯星关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