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其主之声

其主之声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Stanisław Lem

由美(译)

B09BCN282F

偶然间发现一段来自外太空的录音,被称之为“其主之声”,政府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科学机构试图从各个领域去破解它。

有科学家提出假设,这段信息代码形式可以认为是一种“蛙卵”,它代表了发信者的构成,类似于人类的基因。有了它,等于可以复制这个智慧生物,知道关于它们的一切,也就是整个文明。有的人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一种是觉得这么解读的意义就好像把一座大教堂的蓝图送给猿人,发信者不可能指望人类这种出于低阶的文明可以从这个角度有意义地解读它。另一种是觉得这是一种误读,比如男高音唱歌可以因共振震裂玻璃杯但和他唱歌内容本身无关,两者未必有联系。如果说有联系的话,比如女士的小纸条的颜色和香味可以基本判断纸条上的内容不大可能是脏话,但这是和文化语境相关的,所以在这里也不适用。

这在段科技的研究过程中,慢慢也演变成了对于人类发展的反思,对人类存在的反思。比如关于人类的基本冲动、性和物理的因果关系;由此带来的文明的发展的必经道路;科学在这里的责任和意义。

接着有科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把“蛙卵”包裹在铅壳内、暴露在信号的辐射中,原子会产生分裂,而且发生在铅壳之外。其结果是人类可以制造一种核爆,并且可以不作用于爆炸发生的地方,而是地球上人们选择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发现把整件事导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科学们思考的是自己如何和这个新一代的曼哈顿计划相处。

反对的声音觉得这并不是发信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我们是从根源上误读了。虽然高等文明餐桌上的面包屑可以养活人类几个世纪,但是把面包屑当作主食的错误还被有些人认为是成功。

与此相关的更多的哲学思想也孕育而出。有的人觉得人生而有罪,又觉得发信人是更高等的生物,那友谊的门槛在哪里?如果我们愿意不顾蚂蚁的死活和更高等的生物抱团的话,高等生物为什么会和我们交朋友呢?又有的人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局限在自己所能理解的概念里面,在用自己的眼光和逻辑去看待高等生物,这件事本事是不靠谱的。

之后科学家发现测不准原理对“蛙卵”的限制,即能量越大,聚焦准确性就越低,想要核爆的力度强,就没有选择发生地点的精准性。等于是失去了之前以为有的新武器的力量。

有的人却觉得这将给世界带来的是毁灭而不是和平,因为如果之前的新武器被研发出来,那么就没有了远程预警,反而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制衡,这种制衡就不需要军队的存在了。

研究还在继续,最后是人们对于其主之声的一些猜测。

  • 其主之声就是宇宙形成的时候从裂缝中吹出来的中微子波,它并不是任何发信人发出来的,只是纯自然的。它意味着的是宇宙的存在。
  • 假设有两种生物演化,一种是独立的进化的智慧生物,另一种是演化可以创造出来的非智能却又高度组织化的生物。其主之声可能是后者的一种代谢物,通过代谢和核能继续无意识地生存,它并没有任何交流的意愿。

这本书太好看了,是我看了一套莱姆小说里面我最最喜欢的。以上的我的recap肯定漏掉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也太过于简化了一些理论,很多细节都值得深思。上面也没有包含这本小说内容之外的我对它的喜欢,就好像其主之声的的内容和意义的不重复性。我喜欢这本小说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角度讲故事的方式,好像有一点像回忆录,又充满了惊喜,才读开头就把我深深迷住了。

阅读过程中还让我想到很多别的东西,比如《哥本哈根》关于科学和人性和哲学;还让我想到Ted Chiang的科幻小说,对一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都可以是编出来的东西,进行微调,从而可以看到各种万花筒一样的景色;还让我想到狼人杀,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所以可能从不是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的状态也好、语气也好、逻辑也好进行正向或者反向的推理,也正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局限于自身的,我们对别人的判断也是局限于自身的,我们的局限于自身也是局限于自身的。我还是少说点吧,少说点少暴露点我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