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José Carlos Somoza

时光闪电

时光闪电 何塞·卡洛斯·索摩萨 José Carlos Somoza 张宏浩(译) 9787208107915 到现在,我一共看了三本索摩萨的小说,国内翻译进来一共也就三本,但是这三本的主题都截然不同。我非常佩服作者对每一个主题的探索,可以从如此不同的角度来写悬疑小说,真的太厉害了。《洞穴》是层层嵌套的自指故事,《谋杀的艺术》讨论的是艺术的定义,而这本《时光闪电》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一本纯粹的科幻小说,它的出发点是弦理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存在,但是在原子的世界里,却需要运用量子物理学。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则是弦理论,根据弦理论,组成宇宙的物质(电子、质子等等)这些东西不是小圆球,而是像弦一样的东西。我们日常观察到的世界,可能只是我们看到的这些弦的一个维度,就好像一条线一样;但是这些弦可能可以从其他角度被观察,被“打开”,那时的弦就不是一条线那样的维度了。运用粒子加速器将时间弦打开,我们就可以观察到过去。[上面的这些理论,都是这本《时光闪电》中叙述的,我很难判断出哪些是真实现有的科学理论哪些只是这本书的科幻设定,但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就是研究这些弦理论的人们。]一群来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被聚集到一个无人岛上进行试验,想要打开一些时间弦,去看看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科学行动就叫做“时光闪电”。他们选择了一个恐龙时代和耶稣时代作为研究的方向,在成功打开时间弦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竟然是一些血肉模糊的生物的画面。再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命案和紧随之后的爆炸事件,小岛上的学者们因此解散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些学者们却经历着难以言说的噩梦,他们都受到了一个血肉模糊的生物的精神折磨而无法正常生活。其中的几位甚至还遭到了残酷地杀害。为了解开谜底,这些学者们又一次回到小岛。他们发现,折磨着他们的魔鬼,竟然就是他们在打开时间弦时制造出来的“分裂”。有一种理论时,人在每一秒其实都是全新的人,人一直是同一个人的这种想法其实只是人的大脑为防止发疯的自我欺骗机制。而在打开时间弦的时候,其实同时分隔出来那时的一个存在。之前他们看到的血肉模糊的部分,是由于普朗克时间,即最小的可测时间间隔,这个时间之短以至于电子没有时间充斥整个物质,所以会看到缝隙、漏洞、血肉模糊的东西。这个被分裂出来的魔鬼之所以那么凶残,仅仅是因为他正好是在那个人最黑暗的那一刻被打开的时间弦。最终他们发现那就是其中之一的科学家的儿时好友被劈腿时的分身,同时也是被打酱油牵扯进来的另一位无辜的科学家。(剧透反白) 这本小说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几近科幻小说,在那么多的悬疑背后,有一则看上去非常靠谱的理论解释。我不得不承认,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理论背景。比如说,书中描述的打开时间弦的方法,其实是通过对某一场景的摄影记录达成的。我可以相信,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它可能是经历了从时间开始到现在的一切而存在的。就好像书中所谓的“红杉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一棵树的树纹来回溯它的生长,同样地我们可以通过对一颗原子的解读,看到所有它的一切历史,也就是说每一颗粒子其实它包含着所有的它的历史信息。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现在对一个场景进行拍摄并打开时间弦,它们所呈现的就是若干时间以前的景象呢?我的意思是,这些原子是运动的,同样是现在组成一只杯子的原子,在若干时间段以前,它们可能分别是一块地球另一端的玻璃窗和十米以外的眼镜镜片啊。对于同一地点打开时间弦,为何就能得到恰好同一地点的历史信息呢?另外,我对那个分裂出来的人的解释那段也没怎么看懂。我可以理解这个分裂的人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维度,但是他是如何影响现有维度的世界的呢?而且为什么只要现有维度的这个人死掉,那个维度的人也会死掉呢?希望有谁读过这本小说的人能帮我解解疑惑。 话说回来,我还是相当喜欢这本小说的,我愿意多看一些索摩萨的小说。理由同上,不能理解的东西反而成了我喜欢的原因之一吧。这本小说甚至还有点像恐怖小说,我个人觉得这部分做的有点过,作者一直想营造一种强烈的悬疑气氛。不仅仅是简单的像《达芬奇密码》的那种紧张气氛,更甚。在阅读过程中,我可以不断想象这本小说改编成电影或者连续剧,因为其中大小悬疑不断,那些看上去很高深的悬疑实际却在很短时间内被解决了。而且作者不断强调书中的女主人公们有多么美艳,还时不时地为这些女主人公们安插各种清凉装扮和重口味的幻想。最后搞的有点喧宾夺主了。

谋杀的艺术

谋杀的艺术 何塞·卡洛斯·索摩萨 José Carlos Somoza 晓玮(译) 9787208100084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现代,但是是架空的现代,几乎是后现代的科幻故事。故事中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流行了起来,那就是以活生生的人体作为艺术品,人就是艺术家笔下的画布,不仅仅是人体彩绘什么的,而是结合了整个人的表情、动作、形象来作为艺术品。这种人体艺术不仅相当流行,而且高级的作品简直成了奢侈品的收藏。但是此时,大师级人物范·提许的两部作品(就是人)相继被非常残忍地谋杀了。谋杀者隐藏之深,不管是警察还是范·提许集团下地人都没有头绪。接下来,范·提许的一个新系列即将展出,而这一系列的作品中的一个也被盯上了。最后发觉真凶原来是范·提许本人,他不仅谋杀了他的作品,最终还自杀了。因为对他而言,幸存的艺术就是死亡的艺术,如果画中人死亡,则作品将得到永生。(剧透反白) 我是在看完《洞穴》之后,抱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找来索摩萨的另一本引进国内的小说来看的。这本《谋杀的艺术》同样也是一本悬疑破案故事,而且在厚度上比《洞穴》简直要上一个等级,可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根本要相距很遥远。那么厚的一本书,前面从各个角度堆砌了很多很多人物,我本以为能从中找出大boss的蛛丝马迹的,看到这个结局我才恍然大悟前面的那些根本就是没啥意思的大啰嗦嘛。我还一度以为这个故事的结局灰和《洞穴》的类似,即这些作品其实都是心甘情愿为了艺术而自杀的,这种结局虽然重复,那也比现在这种狗血真相好啊。 如果硬要说有啥收获的话,那就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夹杂着看了《图灵传》。比较这两本书,还真有一些点。最大的特征是,这两本书都不约而同地摘取了Lewis Carroll笔下的爱丽丝作为引子。在《图灵传》中,图灵试图创造有智能的机器来达到人的水平;在《谋杀的艺术》中,艺术家们确是把人打造成艺术品,把人非人化。现在大家最基本的默认的要求是要把人当人看,不把人当人看是一种侮辱。但是是不是有的人就是心甘情愿地不想被当作人来看待呢?有的时候只有非人化了,才能达到一般人类不能达成的境界,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或者是所谓的人体艺术。与其站在很高的道德高地去批判这种不把人当人的恶劣行径,我们是否更应该去接受那些在某些特定时刻自愿非人化的选择呢?

洞穴

洞穴 La caverna de las ideas 何塞·卡洛斯·索摩萨 José Carlos Somoza 李继宏(译) 9787208086203 这本书实在是太赞了!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想好一定要给它打五颗星;然后读到快三分之二的时候觉得自己似乎掌握了作者的意图和风格,能被我猜到的情节我一般不怎么待见,于是决定到时候打个四颗星;一直读到最后真的是激动的热血沸腾啊,发觉原来自己根本就是目光短浅的很呢,破表要打六颗星啊!通常那么好的作品,我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推荐,总是怕起到反作用。所以下面的内容,仅作为我自己的一些笔记和心得,欢迎大家读过《洞穴》后再来交流。 这本书最明显的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结构。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做过分析把它分成四层,我个人觉得其实应该是至少有五层,而令我佩服的就是被那个人忽略的那一层(第四层)。 最里面的一层,是一本讲述古希腊命案的小说,作者是费罗德克斯图斯。 接着往外的第二层,是第一层小说被发现并眷清的版本,作俑者是蒙塔洛。 接着往外的第三层,是在第二层蒙塔洛的眷清本基础上翻译的版本,翻译者是“我”。 接着往外的第四层,是包含上面三层的,包含蒙塔洛和“我”都是其中主人公的,作者是费罗德克斯图斯。 接着往外的第五层,就很简单了,就是索摩萨的创作,也就是大家拿在手上阅读的这本书。 光有这么些层次不够,在这些层次之间还存在着令人惊异的互动,比如说最里面一层的人物会和处于第三层的“我”直接用第二人称交流,或者是费罗德克斯图斯同时存在在最里面的一层故事情节和控制着里面各层人物(包括他自己)的发展的第四层。这些不可思议的互动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内部的,甚至还会影响到正在进行阅读活动的读者。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常有鼓毛骨悚然的感觉,虽然我知道不管是最里面一层的古希腊故事还是最外面一层的西班牙文原作,离我的生活都相距甚远,但是我却会不断联想到科塔萨尔的《公园续幕》。所以我说其实这本书的层次可能不仅五层,把它翻译成中文的中国译者在上面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使之成为这样的作品可称之为第六层,在阅读它的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可称之为第七层,即使是在阅读它的我们自以为是生活在现实生活而或许其实我们只是生活在更外面的第八层的世界的一本书中。这本书太适合作为GEB的辅助材料读了,其实充满着GEB式的嵌套、同构、递归、跳出系统等等。比起GEB的艰涩,这本书用充满悬疑的剧情和分析一步步帮助读者比较更容易地去认识这样的一个世界。 然后要讲这本书第二个厉害的地方,因为作为读者一开始是不知道这么几个层次存在着的。这些层次随着阅读的进行,正如其中的命案故事的真相一点点被揭露的过程一样,读者是慢慢一层一层地了解到这些层次地存在的。那么它到底是在第几层给读者透露这样的信息呢,其实它是散落在各处的。在这本书蛮前面的地方,就有过这样的一段: 在许多远离雅典的地方,人们普遍有这样的信仰,他们相信我们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以词语的形式存在于某卷用别的语言写成的巨大草纸之上。现在有人正在阅读这卷草纸,破解我们的想法和行为的意义,寻找记载着我们的生活的文本中隐藏的关键线索。这些人被称为诠释家或者翻译家……那些相信他确实存在的人认为我们的生活有某种终极意义,这种意义我们自己意识不到,但翻译家将会在他阅读我们的过程中发现。最终,这份文本到了尽头,我们都死了,依然认识不到我们存在的终极意义;但阅读我们的这位翻译家最终将发现它。(p.87) 上面的这段话出自位于最内层的一个角色之口,有类似作用的打开读者思路的启示往往还出自位于第三层的“我”的对于最里层剧情的评论或者是层与层之间的对话。在第三层的“我”非常喜欢寻找最里面一层的内容的隐藏符号,也就是他所谓的“藏迷法”。这些隐藏符号的作用,其实跟我们平时阅读是通过回想到的作用一样,特别是在诗歌这种体裁的时候很明显会有有寓意的符号。我记得这本书有一章里面提到了一只偶然路过的小鸟。为什么一只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通过这只鸟理解这本书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说这只鸟完成了这本书的世界的意义,而身在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即使看到这只鸟却也无法意识到。同样的道理体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无法知道身边的任何一个事物(比如一只鸟)于我们所在的世界的意义的。 那么我们所能做的是什么呢?跳出系统?在这本书中,我觉得唯一一个跳出系统的,是蒙塔洛。虽然蒙塔洛只存在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但在第三层的他却在最最后面明确意识到了第四层的存在。问题却是,真的是第三层的蒙塔洛发现了第四层的存在,还是是第四层的作者费罗德克斯图斯让自己笔下的第三层的蒙塔洛发现第四层的存在?这么一分析的话,怎么又变成有点宿命论的感觉?如果正能量思考的话,可以认为更外层的那些人其实不是作者,都只是一些翻译家。翻译家所能做的仅仅在于去解读他笔下人的意义,而非控制他笔下人的行为,这也就是处于第三层的“我”的对于古希腊命案中人物力所极限的地方。 通过如此复杂的结构,到底想说什么呢?肯定不仅仅是一个命案的事情,到底谁是真正的凶手似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虽然我还是想要防痴呆的记下命案的真相:他们都是为了某教自愿死的,第一个是为了某种祭祀,后面几个是故意演戏去误导解秘人的思路,但是这肯定不是这本书的最终意义所在。如果真的追根溯源的话,这本《洞穴》的存在,至少在第四层上的存在的起因是费罗德克斯图斯和柏拉图的一次打赌。这个打赌在第一层里出现过,即柏拉图称没人能写出一本包含知识的五种要素的书,五种要素即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在第四层的蒙塔洛解释到,这本《洞穴》的存在即证明了柏拉图的错误。但是如果站在第五层的索摩萨角度看的话,这不也是一种悖论吗?用索摩萨笔下的第四层费罗德克斯图斯去证明费罗德克斯图斯笔下的在第一层的自己的一个赌注,不就好像图书馆书目版的罗素悖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