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洞穴

洞穴
La caverna de las ideas
何塞·卡洛斯·索摩萨
José Carlos Somoza
李继宏(译)
9787208086203

这本书实在是太赞了!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想好一定要给它打五颗星;然后读到快三分之二的时候觉得自己似乎掌握了作者的意图和风格,能被我猜到的情节我一般不怎么待见,于是决定到时候打个四颗星;一直读到最后真的是激动的热血沸腾啊,发觉原来自己根本就是目光短浅的很呢,破表要打六颗星啊!通常那么好的作品,我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推荐,总是怕起到反作用。所以下面的内容,仅作为我自己的一些笔记和心得,欢迎大家读过《洞穴》后再来交流。

这本书最明显的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结构。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做过分析把它分成四层,我个人觉得其实应该是至少有五层,而令我佩服的就是被那个人忽略的那一层(第四层)。

  • 最里面的一层,是一本讲述古希腊命案的小说,作者是费罗德克斯图斯。
  • 接着往外的第二层,是第一层小说被发现并眷清的版本,作俑者是蒙塔洛。
  • 接着往外的第三层,是在第二层蒙塔洛的眷清本基础上翻译的版本,翻译者是“我”。
  • 接着往外的第四层,是包含上面三层的,包含蒙塔洛和“我”都是其中主人公的,作者是费罗德克斯图斯。
  • 接着往外的第五层,就很简单了,就是索摩萨的创作,也就是大家拿在手上阅读的这本书。

光有这么些层次不够,在这些层次之间还存在着令人惊异的互动,比如说最里面一层的人物会和处于第三层的“我”直接用第二人称交流,或者是费罗德克斯图斯同时存在在最里面的一层故事情节和控制着里面各层人物(包括他自己)的发展的第四层。这些不可思议的互动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内部的,甚至还会影响到正在进行阅读活动的读者。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常有鼓毛骨悚然的感觉,虽然我知道不管是最里面一层的古希腊故事还是最外面一层的西班牙文原作,离我的生活都相距甚远,但是我却会不断联想到科塔萨尔的《公园续幕》。所以我说其实这本书的层次可能不仅五层,把它翻译成中文的中国译者在上面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使之成为这样的作品可称之为第六层,在阅读它的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可称之为第七层,即使是在阅读它的我们自以为是生活在现实生活而或许其实我们只是生活在更外面的第八层的世界的一本书中。这本书太适合作为GEB的辅助材料读了,其实充满着GEB式的嵌套、同构、递归、跳出系统等等。比起GEB的艰涩,这本书用充满悬疑的剧情和分析一步步帮助读者比较更容易地去认识这样的一个世界。

然后要讲这本书第二个厉害的地方,因为作为读者一开始是不知道这么几个层次存在着的。这些层次随着阅读的进行,正如其中的命案故事的真相一点点被揭露的过程一样,读者是慢慢一层一层地了解到这些层次地存在的。那么它到底是在第几层给读者透露这样的信息呢,其实它是散落在各处的。在这本书蛮前面的地方,就有过这样的一段:

在许多远离雅典的地方,人们普遍有这样的信仰,他们相信我们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以词语的形式存在于某卷用别的语言写成的巨大草纸之上。现在有人正在阅读这卷草纸,破解我们的想法和行为的意义,寻找记载着我们的生活的文本中隐藏的关键线索。这些人被称为诠释家或者翻译家……那些相信他确实存在的人认为我们的生活有某种终极意义,这种意义我们自己意识不到,但翻译家将会在他阅读我们的过程中发现。最终,这份文本到了尽头,我们都死了,依然认识不到我们存在的终极意义;但阅读我们的这位翻译家最终将发现它。(p.87)

上面的这段话出自位于最内层的一个角色之口,有类似作用的打开读者思路的启示往往还出自位于第三层的“我”的对于最里层剧情的评论或者是层与层之间的对话。在第三层的“我”非常喜欢寻找最里面一层的内容的隐藏符号,也就是他所谓的“藏迷法”。这些隐藏符号的作用,其实跟我们平时阅读是通过回想到的作用一样,特别是在诗歌这种体裁的时候很明显会有有寓意的符号。我记得这本书有一章里面提到了一只偶然路过的小鸟。为什么一只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通过这只鸟理解这本书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说这只鸟完成了这本书的世界的意义,而身在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即使看到这只鸟却也无法意识到。同样的道理体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无法知道身边的任何一个事物(比如一只鸟)于我们所在的世界的意义的。

那么我们所能做的是什么呢?跳出系统?在这本书中,我觉得唯一一个跳出系统的,是蒙塔洛。虽然蒙塔洛只存在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但在第三层的他却在最最后面明确意识到了第四层的存在。问题却是,真的是第三层的蒙塔洛发现了第四层的存在,还是是第四层的作者费罗德克斯图斯让自己笔下的第三层的蒙塔洛发现第四层的存在?这么一分析的话,怎么又变成有点宿命论的感觉?如果正能量思考的话,可以认为更外层的那些人其实不是作者,都只是一些翻译家。翻译家所能做的仅仅在于去解读他笔下人的意义,而非控制他笔下人的行为,这也就是处于第三层的“我”的对于古希腊命案中人物力所极限的地方。

通过如此复杂的结构,到底想说什么呢?肯定不仅仅是一个命案的事情,到底谁是真正的凶手似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虽然我还是想要防痴呆的记下命案的真相:他们都是为了某教自愿死的,第一个是为了某种祭祀,后面几个是故意演戏去误导解秘人的思路,但是这肯定不是这本书的最终意义所在。如果真的追根溯源的话,这本《洞穴》的存在,至少在第四层上的存在的起因是费罗德克斯图斯和柏拉图的一次打赌。这个打赌在第一层里出现过,即柏拉图称没人能写出一本包含知识的五种要素的书,五种要素即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在第四层的蒙塔洛解释到,这本《洞穴》的存在即证明了柏拉图的错误。但是如果站在第五层的索摩萨角度看的话,这不也是一种悖论吗?用索摩萨笔下的第四层费罗德克斯图斯去证明费罗德克斯图斯笔下的在第一层的自己的一个赌注,不就好像图书馆书目版的罗素悖论吗?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