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两次暗杀之间

两次暗杀之间
Between the Assassinations
阿拉文德·阿迪加(Aravind Adiga)
路旦俊/仲文明(译)
9787020088201

我原本对印度文学抱有一定的成见,总给我有点借着自己国家苦难的一面在西方国家招摇撞骗的感觉。就好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情节我总是觉得有点奇幻,那就有这么巧的事情,可以把一切苦难转化成最光鲜的成就?就算阿拉文德·阿迪加凭借《白老虎》获得布克奖,我一得知这本书是借着给中国领导人写信的形式,我就有点尬嘚嘚的。所以阿拉文德·阿迪加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两次暗杀之间》是我在99短经典里面带着最没有任何期待的心情去读的。但是读了以后,发现自己完全错怪了他。他笔下的这些最底层印度人民的故事深深印在我脑海中,而且一不经意地就不断跳出来让我想起来,最让我觉得毛骨悚然的是这些故事怎么看都是印度的故事,但是我却一直有着惊人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两次暗杀之间”指的是作者把他的这些短篇故事的时间背景都设定在一九八四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遇刺与一九九一年拉吉夫·甘地被害之间。不知道阿拉文德·阿迪加笔下的这些事情是不是现在还在继续,但是其实这些事情却都可能时时刻刻地发生在中国的某地。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日(上午):苏丹炮台》这篇里的故事。之前的几篇,情节虽然很可怜,时事也很艰难,整个环境简直可笑,但是都能和明显地区分开来好人和坏人/勇敢的人和懦弱的人/善良的人和无耻的人。然而在这篇《第六日(上午):苏丹炮台》里面,主人公恰恰是一个招摇撞骗的卖假货的家伙,但是他会承担起来一起和他完全无关的一个男孩的命运。这一点是让我觉得纠结的,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分清阵营哪些是纯真善良的老百姓哪些是肥头大耳的流氓。文中虽然多次提到种姓制度的影响,但是我不觉得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显然在没有种姓制度的地方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唯一可以捍卫美好善良的,可能也就惟有直面自己的良心了。

One Trackback/Pingback

  1. Yann | Tardis › 避暑 on Wednesday, January 16, 2013 at 21:44

    […] 拉丁美洲的文学作品我接触的不多,但是特色还挺鲜明的。而且好像这本书背面马尔克斯评价的那样,就是一个国家出一个大作家:写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写墨西哥的富恩斯特、写阿根廷的科塔萨尔、写古巴的卡彭铁尔、还有这位写智利的多诺索。多诺索笔下的故事除了智利当地人的故事,时常还夹杂着殖民时代的风情。我还挺挣扎到底要打四颗星还是五颗星的,豆瓣怎么就没有半星的打法呢?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80%的文章我都很喜欢,剩下的20%无感。我读这位多诺索的时候脑海中时常会想到托宾,一方面是因为我发觉多诺索和托宾一样非常会从最平常的情节中抓细节,抓到的这些细节都是合情合理的动人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多诺索笔下的故事也常常涉及到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如果说整体感觉的话,每读完一篇我都会有想哭的冲动(这样说起来好矫情啊)。因为从多诺索的故事里能直觉地感受到一种生活地残缺,这种残缺因为无法弥补而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残酷。一样是会让人产生由衷的同情可怜的感觉,好多别人的故事会让我读完非常生气,总想冲什么抱怨抱怨,把火气都发在某一个有针对的事物上,比如同是短经典的《两次暗杀之间》和《东区挽歌》,我会把矛头很轻易地指向时事统治者之类的。而我觉得多诺索超赞的地方就在于,他笔下的故事也会让我觉得很作孽,但是这种作孽本身却带有一种美好,具体这个美好是什么我现在也说不清,却让我有一种“即使可怜但是这样也不错”的倔强感。 […]

Post a Comment

Your email is never published nor sha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