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未来的序曲(上)

s28259237 未来的序曲:21世纪科幻小说杰作选

Future Preloaded: 21st Century Science Fiction

戴维·哈特威尔/帕特里克·海登(编)

David G. Hartwell (Editor)

Patrick Nielsen Hayden (Editor)

9787513318396

Charles Stross
查尔斯斯特罗斯
Rogue Farm
无赖殖场

在科技废气经济萧条的未来,农场来了一个生物,它的构成是各种人类的组合,人们如果愿意牺牲自我肉体可以加入它去到别的地方。丈夫很厌烦这个生物老在附近晃悠,想要赶走它,它却一直不离开在附近找寻食物。于是丈夫发怒冲它开了枪,没想到他的妻子已经加入了这个生物,并本想邀请他一起的。

这个故事有点恐怖又有点恶心,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不舒服的感觉,读后感有点像是读了《沙王》的样子。

Charles Stross不仅各种科幻奖项提名无数,还拿过三次雨果奖(短篇)。另外,他还和好基友Cory Doctorow一起合作写过一本小说。之前读过他的《Equoid》,都是怪兽系的。

Paolo Bacigalupi
保罗巴奇加卢皮
The Gambler
赌徒

主人公是一名记者,所在的公司评判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引发了多少关注的流量,而主人公沉溺在自己的老挝移民身份,也从来不在乎点击量。直到有一天他偶尔接触到了同是老挝裔的女明星,因为女明星的转发,他的流量上去了。主人公觉得自己和他的赌鬼父亲一样,赌对了。

我对这种伪反沙文主义的主题文章厌烦透了!而且赌博和写新闻报道有什么关系啊?到最后竟然还是用号称自己鄙视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还能再可笑一点吗?Paolo Bacigalupi一直都喜欢写东方背景主题的科幻小说,非常典型的伪反沙文主义。

Neal Asher
尼尔阿舍
Strood
斯逐

高级智慧外星人来访地球,主人公身患绝症被外星人送到某外星球,受到外星球生物的追捕想要吃他。最后主人公欣然接受被吃,外星球生物其实要吃的是他身上的癌细胞。

这篇文章我记得我明明在读的时候蛮喜欢的呀,有一种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面对的外界是敌是友的兴奋,同时最后也带有逆转。为啥我现在再回味,却觉得逆转的设计有点刻意了呢?

Rachel Swirsky
蕾切斯沃斯基
Eros, Philia, Agape
情爱,友爱,博爱

有钱家的千金爱上机器人,并通过收养小孩建立了家庭。而之后机器人决定独自离开找寻自我。

看上去这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父亲或者母亲忽然间决定抛弃家庭离开所生活的地方,貌似这几乎是一种human nature了。那么把这样的设定放在高级机器人上会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我们好像更愿意谅解机器人,就好像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会更愿意照顾外国人一样?

这个短篇曾被提名雨果奖、轨迹奖等。而作者Rachel Swirsky等别的短篇也多次被个奖项提名,2013年她凭借《If You Were a Dinosaur, My Love》获得了当年的星云奖最佳短篇。

John Scalzi
约翰斯卡尔齐
The Tale of the Wicked
恶棍号的故事

星际大战,已经焦灼许久的双方全仰仗主控战舰的超级电脑来帮忙。就在要运用余力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战舰上的人们却被告知超级电脑已经自我主张和对方战舰的超级电脑达成一致决定维持和平。接着战舰的超级电脑还说服了其他的战舰和太空号,也慢慢转变了参战人们的想法。

我还挺喜欢这一篇的,而且虽然前面没有什么铺垫,在一开始提到超级电脑的时候就隐隐给我电脑要反叛的预感。这篇简直就是正面版的《2001: A Space Odyssey》嘛,把人类命运被电脑主宰的恐怖变成被电脑说服得很有道理无法反驳的无奈,也很好嘛。在这种介于严肃和搞笑的题材中,全篇有一种很轻松自如的幽默感觉。

John Scalzi拿过好几次雨果奖,近两年很火的那本关于star trek的科幻小说、2013年雨果奖最佳小说得主《Redshirts》也是他的作品。

M. Rickert
M.李克特
Bread and Bombs
面包与炸弹

主人公是一群闯祸的小孩,社区里有一些父母不准孩子接触的外来民族的小孩,接着惨剧发生了。

导读里说这是作者就911事件引发的一些想法,于是我抱着这样的思路去阅读这篇文章。然后我偶然间意识到原来我读过作者Mary Rickert的另一篇科幻小说《The Mothers of Voorhisville》,里面也是讲这么一个小镇发生了一件灵异的事件,并引发成为惨剧。我发现如果带着《The Mothers of Voorhisville》的影子来理解《Bread and Bombs》也是可以的,而且会和用911来理解的结论很不一样。

Tony Ballantyne
托尼巴兰坦
The Waters of Meribah
米利巴之水

大环境背景,人类已经不在原来的生态环境下生存,而是发生了大坍缩,在一个被压缩到只有几层甲板的狭窄空间里。小视角的故事是主人公是一名罪犯,于是他被判刑接受某种生理改造,最终成为新的可以自由伸长躯体的异类。改造他的目的,是因为科学家们相信”生命会吸引生命”,在人类快要不能生存的时候,能不能通过创造一个新的生命物种来创造一个适合这个物种生存的环境。最后实验失败,主人公被改造成为了失去人性的怪兽,把所有科学家都杀死了,也带着哲学想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篇太赞了,是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标题《米利巴之水》,原意是指在《圣经》里记载的在米利巴,因为以色列人向上帝争闹,上帝就在他们面前显灵让摩西敲石头便有水流出来了。在这篇里的科学家觉得我们对宇宙运行的理解方式一直在转变,一开始人类相信地球是专为人类创造的(宗教),然后又相信生命是在宇宙中随机演化的(进化论),最后他们觉得宇宙存在一种力量致力于产生生命,所以当人类需要的时候石头里流出来了水。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当宇宙已经放弃人类并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坍塌到极限的时候,或许宇宙会为了某种新的生命创造新的生存环境。我觉得最厉害的地方是,作者通过这样的科幻设定,竟然把怎么想也觉得不合理的宗教故事给说通了,而且也并没有什么很明显的漏洞。又有宏观的理念的创新,又有微观的个人对罪责的反思,还有通过故事的走向来反讽各个层面,我觉得这篇短篇科幻小说相当精彩。虽然没有找到作者什么很了不起的获奖/提名的记录,但我会默默关注他的。

David D. Levine
戴维•D.莱文
Tk’tk’tk
星际推销员

主人公从地球到另一个星球向外星人推销地球上的商品,结果一路倒霉失败,最后他决定留下来过当地人的生活。

这篇有点像《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选》里的那篇《旅行者》,都已经经过了一个世纪了,类似的主题却没讲出什么新花样。然而作者还凭这篇《Tk’tk’tk》拿了2006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有点困难理解厉害的点在哪。

Genevieve Valentine
吉纳维芙瓦伦丁
The Nearest Thing
极似之物

在一个开发类人人工智能的公司,主人公陷入了对小老板的一个人工智能女友的迷恋。

这个故事本身没什么很大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其实作者是想借助这个故事来讨论一些人类/人工智能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好像题目写的一样,他是在想讨论区别/界限到底在哪里、或者说究竟应不应该有界限的问题。

Ian Creasey
伊恩克里西
Erosion
侵蚀

主人公一直在以第一人称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我没看明白到底那是什么,也没明白他想要说什么。维基百科上竟然没有作者的词条,貌似他经常出现在一些年度科幻合集里面。

Marissa Lingen
玛丽莎林根
The Calculus Plage
微积分瘟疫

微积分之类的知识通过类似感冒病毒的媒介传播,但是随着知识传播的往往还带有一些别的不美好记忆,学生们一旦感染这些病毒则有点分不清到底哪些是真实的记忆哪些是病毒带来的虚假的记忆。

这样的科幻点很好玩,我们小时候也经常这么幻想,就像《机器猫》里面把带有课文的面包吃掉就可以记在脑子里了,多方便啊。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唱了一个小反调,还蛮好玩的。我也没在维基百科找到这位作者的页面。

Paul Cornell
保罗康奈尔
One of Our Bastards is Missing
我们有个浑蛋失踪了

皇室婚宴上突然有人消失了,主人公开始调查这件事情,最后发现原来公主一开始就被调包了。

这篇太像Doctor Who里面伊丽莎白和Zygon的设定了,换句话说,我完全可以想象把这个故事套到Doctor的身上来讲的样子。作者Paul Cornell果然就是Doctor Who的编剧之一,写了好多同人文、广播剧和漫画,剧集里面《Father’s Day》、《Human Nature》、《The Family of Blood》都是他写的。

Elizabeth Bear
伊丽莎白贝尔
Tideline
潮痕

迟暮的机器人和无家可归的少年成为了朋友,相互帮助相互依靠。

如此浅显无聊的一个故事,竟然拿下了2008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而且这位作者Elizabeth Bear轨迹奖也拿过,雨果奖还拿过不止一次。我是真的对奖项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

Vandana Singh
万达娜辛格
Infinities
无限

生活在印度的两个小伙伴,一个是阿拉伯人一个是印度人,一个对数学有天分一个对文学有天分。他们在混乱的环境下从少时玩伴到年老,经历了很多外界的动荡带来的痛苦。

感觉这是一篇比较重量级的作品,不仅牵涉到种族、宗教、战争,而且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学与数学的对比,还不断有各种数学小知识和文学家的语录摘抄。的确蛮好看的,也蛮引人思考的,但是我不明白的是这篇的科幻的点在哪里?

作者是印度人,貌似没什么获大奖的作品,也是作者经常被收录年度合集里面。

Mary Robinette Kowal
玛丽罗比内特科瓦尔
Evil Robot Monkey
邪恶的机器猴子

有一只超级聪明的猴子,和它的人类伙伴。

很短的一篇,才三页纸都不到,但是我完全没有看懂到底在讲什么故事。貌似这只猴子很爱做黏土,又很生气人类小朋友来参观它,然后呢?

这篇《Evil Robot Monkey》曾入围2009年的雨果奖最终落败,之后Mary Robinette Kowal以《For Want of a Nail》拿了2011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以《The Lady Astronaut of Mars》拿了2014年的。我以前读过她的这篇《The Lady Astronaut of Mars》,没觉得有那么难理解啊。

Madeline Ashby
玛德琳阿什比
The Education of Junior Number 12
第十二个小哈的教养

可以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它复制出来的机器人就好像它的小孩一样,慢慢成长并且像父子一样教导它。这对机器人父子遇上了一对人类母女,并生活在了一起。人类母亲像色情狂一样地索取机器人对她的爱,因为她觉得机器人的生存意义仰赖于对人类的爱。

我觉得机器人好可怜,人类好可悲。

维基百科没有Madeline Ashby的词条,她以和这篇短篇一样的设定创造了《vN》。所谓的可以自我复制的vN,就是指von Neumann machine。

David Moles
戴维莫尔斯
Finisterra
菲尼斯特拉

在某星球上,庞大的生物在空中漂浮,庞大到可以作为人类栖息种植的土地。而主人公被召集来对它们下手。

这个故事太无聊了,前前后后好像有很多人物很多转折,但明明可以写得更简洁明了的。作者凭借这篇入围过2008年的雨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