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耶路撒冷异乡人
Second Person Singular 萨义德•卡书亚 Sayed Kashua 吕玉婵(译) 9787208112766 |
我只能说没我预想得那么精彩,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通俗小说,但豆瓣上8.3的高分感觉有点水。当初光看介绍,这本小说吸引我的地方有两点,而现在读完回想起来都有点失望。首先是这本小说宣扬自己是伯恩斯坦文学奖得主,看到伯恩斯坦的名字我自动脑补是某个德系的国际文学大奖(其实是我把伯恩斯坦和伯恩哈德搞混了)。后来我一查,原来伯恩斯坦文学奖就是专门颁给希伯来语作品的。当初第二点吸引我的地方是简介里说得很神秘的三位身世截然不同的主角人物,我以为会是那种讲述发生在耶路撒冷不同种族之间冲突性很强的故事,没想到看下来根本就是男主角心眼小到家的故事。我发觉这位作者真的是“高级黑”,在文中一开始是不断铺垫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的区别,西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多么富裕、低调、有文化;东耶路撒冷居住的以及来自外乡的阿拉伯人多么屌丝、爱炫耀、容易打着民族平等的旗号进入好学校、千辛万苦成功后爱模仿西方文明品味等等。重点在于这本书的第一男主角,故事全部是围绕着他看到一则妻子很久以前写的一张暧昧的字条之后,如何丧心病狂地不信任妻子、调查妻子、耿耿于怀等于不存在的陈年老帐却怯步于自以为的别人的眼光。作者黑阿拉伯男主黑到极致的是,当我们以为所有事情已经水落石出、男主也该释然、故事也可以结束的时候,最后全书的结尾是阿拉伯男主还要再次用最狭隘的心和最妄想的思路来做判断。我估计也只有阿拉伯裔的作家才能又立场写如此黑化阿拉伯人的书,我几乎难以想象,如果同样是以色列人但是是犹太人来写这样的书的话会怎样。
歧视的话题,我觉得非常微妙。1)意识到每个民族自然有每个民族的特性;2)把这种特性归纳出来;3)因为不同的特性而区别对待。从哪一步开始已经构成了一种歧视呢?我个人觉得,国人最容易犯的一种歧视,叫做ignorance。世界这么大,不同的文化那么多,我们却很少愿意去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不同的人。什么都不懂,好像跟歧视搭不上关系,但是我觉得主动选择无知,其实就是一种歧视。
另外我很好奇,到底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从外表上如何分辨。我猜想,原本同为亚洲人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从外表上应该也很难分辨,但是身为中国人却似乎很容易从“气质”上一眼看出来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这种区别,应该已经是超越了外在的体貌特征的了。我多少可以理解,这本书里为什么一位阿拉伯少年最终可以伪装成一位犹太少年,并且互换身份。这种理解,是不是也是一种歧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