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1

布鲁克林有棵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 [美]贝蒂·史密斯(Betty Smith) 方柏林(译) 9787544709422 今天聚会的时候讨论了一下这本小说,我就不在这里重复太多了。总之这本小说我不是很喜欢,总体评价是故事“琐碎而平庸”。 书里有很大篇幅在描述这家人家有多穷,还有很多生活在布鲁克林的人家有多穷。讨论的时候,大家都说他们一家已经这么穷困潦倒了,最后已经改变生活了,已经很不错了。我想说的是,不能因为背景穷或富有来改变对要求标准的高低呀。 Kate和Aileen都提到一个真实性的问题,Kate说她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它里面人物都有很多缺点,这点很真实;Aileen说这只不过可能是作者完全基于自己的童年经历最本色的描述。我不反对真实,但是我觉得这本书里所描写的所谓的真实,只停留在普通人的基础上。里面这些普通人在穷苦年代的琐事,没有什么闪光点或者值得我敬佩的地方,那么这些故事有什么好值得一读的呢?Amy一直追问我,既然我觉得这个妈妈做得不够好,那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说不上来,但是我说不上来并不代表更美好的形象不存在。作为一本成长小说的话,我觉得这本书跟《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差距太大了。主人公的对比就不用谈了,我把妈妈的形象跟安多纳德比。一样是生活已经到了有上顿没下顿的境地,一样是为了凑家人上学的钱牺牲自己吃尽苦头,安多纳德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人啊。说着说着,弄得我好想去把讲安多纳德的那一卷再读一遍啊。

The English Patient

最近我想让大家跟我一起读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的上一本小说《遥望》,然后别人问我这本书哪里好,我答不上来因为我也才刚开始看,又问这个作家哪里好,我憋了半天只能说出来大名鼎鼎的《英国病人》也是他的作品。但是不管是小说版的《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还是改编的电影其实我都没看过,所以说着心里发虚,于是赶忙今天把电影给看了。 小说出版于1992年,由Anthony Minghella导演的电影版本于1996年上映。我发觉Anthony Minghella连续导了两部我很喜欢的电影,这部《The English Patient》和《The Talented Mr. Ripley》。电影里也是可谓群星璀璨,有Ralph Fiennes和Juliette Binoche算是两大主演,连跑龙套的在现在看起来也是一个个资深演员。虽说Ralph Fiennes和Juliette Binoche是男女主角,其实他们并不是一对。电影的叙事手法设计得很精妙,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 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感觉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时间里不断变化,简单的来说是从“觉得美好但不喜欢”到“觉得美好而且喜欢”,再到“觉得不够美好但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想到前两天在豆瓣上折雨提出的一个说法。我们到底站在怎样的立场和角度来面对一部艺术作品或者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呢?个人喜好是独立于美丑而存在的,虽然人的天性是偏好美而唾弃丑,但是美和丑存在于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不是统筹打分的结果。那么什么是优秀的作品?如果说简单地追求读者/观众的喜好,从上面的逻辑推导的话,岂不是只要建立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就好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美”之外,我们还对“真”也有追求。百分百的高大全是不存在的,即使在艺术作品中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真实的世界是美与丑并存的。从这个逻辑出发的话,才会有“恶之花”这种东西的存在。我喜欢这部《The English Patient》真与美的结合。 影片的结尾是动人而伤感的。这种悲剧的结局,一开始我全怪罪在不伦恋上面,然后怪罪在战争与政治斗争上面。最后我想了想,即使不是不伦恋、即使是和平时期,这样的悲剧还是可能发生,那只能怪在爱情本身头上了。Mika在歌里唱“Love is just a cautionary, momentary, reactionary lie. Loverboy, is just illusion to me.”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话,这整部电影岂不是从各方面催促大家赶快顿悟人生去做和尚了么?不过关于这个问题再怎么想也没用,是理性无法涉及的区域。

The Finkler Question

The Finkler Question Howard Jacobson B0042JSSYA 这本是新鲜出炉的2010年的布克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豆瓣上有一篇评论非常好,不仅介绍了2010年布克文学奖的背景,还有这本小说很多的相关信息。我借用他归纳的故事梗概(剧透反白)。 主人公特雷斯洛夫和芬克勒曾是高中同学,里波尔他们当时的历史老师。特雷斯洛夫在退休之 前是BBC一档无人聆听的电台节目的主持人。也许由于家庭的关系,他缺乏自信,生性悲观,对自己的身份的生命的意义尤其不确定,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 位未来的女性身上,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爱和生活的意义。虽然他相貌英俊,身边不乏女伴,但在交往过程中,他的缺乏安全感总是让女方备受束缚,最终因无法 忍受他而分手。他与之前的两位女友有过两个孩子,但缺乏责任感的特雷斯洛夫从未尽到父亲的责任,与他们极为疏远,甚至为了逃避责任而“故意”忘记了他们的 存在。他“咪咪情结”就是他的种种问题的集中体现。在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中》,女主角咪咪最终死在男主角怀里,这个场景特雷斯洛夫百看不厌,因为一 方面他渴望拥有感情以及感情为他带来的确定感,但另一方面他却无法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在这两面的冲突的重压之下,他愈加害怕失去,于是心爱的人在自己怀 里死去成了他最好的心理安慰,让他不必付出感情就可以收获感情带来的确定感,同时又可以避免承担失去恋人的责任和风险,给自己充分的理由去自哀自怜。 特雷斯洛夫亦敌亦友的高中同学芬克勒是一个聪明却有些分裂的犹太人。他因写作畅销哲学书籍而闻名,他的大作包括《存在主义与厨艺》,《维 特根斯坦与银行卡号速记法》,《黑格尔与节假日安排》等。与他的书一样,生活中的芬克勒也是正反两级的杂糅。作为牛津大学伦理学专业的高材生,芬克了通晓 伦理学,却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完全不受道德束缚;他自命清高,却又享受阿谀奉承;他喜欢哈利波特,却又要拿柏拉图来充门面;他对犹太人的传统一无所知,一 直试图摆脱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但一旦涉及犹太人的问题,他却总认为自己拥有不可质疑的权威。特雷斯洛夫鄙视芬克勒的虚伪,却羡慕他的犹太人身份和传统。他 把芬克勒当成是犹太人的代表,把犹太人称为“芬克勒们”,也是因此,标题里的“芬克勒问题”,实际上就是“犹太人问题”。在特雷斯洛夫看来,犹太人身上都 笼罩着光环,他们天赋异禀,生来肩负着神秘的任务,他们自信、聪明、有着强大、稳固且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传统,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对自己身份懵懵懂懂的特 雷斯洛夫。 里波尔曾是好莱坞的著名记者,与梦露等人熟识,但后来在遇到妻子麦吉后,逐渐安顿了下来,变成了居家男人,与妻子相亲相爱,度过了难忘的 时光。与另外二人相比,里波尔最为成熟。与支持巴勒斯坦,反对锡安主义的芬克勒不同,同样是犹太人的里波尔虽然感情上倾向以色列,却总是能就事论事,保持 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幸的是里波尔的妻子和芬克勒的妻子都在近期过逝,留下他们二人孑然无依。特雷斯洛夫虽然不是鳏夫,也不是犹太人,但他的“咪咪情结”和 对犹太人身份的向往让他以“荣誉鳏夫”的身份与其他二人联结在一起。互相为伴,倒也融洽,甚至让他们忘记了各自生命中的忧愁和烦恼,仿佛重新回到了无忧无 虑的年轻时代。但是安逸 的现状终于被一起突发事件打破了。一天夜晚,特雷斯洛夫在深夜的小巷里被一位陌生女人袭击,身上的财物被抢劫一空。最让他不解的是在抢劫时陌生女人说了一 句“你个犹太佬!”这个谜团让特雷斯洛夫愈加怀疑起自己的身份,同时也对什么是犹太人的问题愈加好奇。于是,特雷斯洛夫展开了一场对犹太人的本质 (Jewishness),也是对自己身份的探索。 网上都说这是一本幽默小说,我当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想读一些好笑又高质量的小说才选择读的这本,可是读下来我并不觉得是幽默小说啊。我心目中的幽默小说,起码应该像是David Lodge这样的吧,可是这本《The Finkler Question》,我承认里面的确有一些比较搞笑的对话和桥段,但是这整本书却一直弥漫着一种参杂着老旧和迷惑的负面情绪。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并且有很明显的感觉这个作者是个很老的人,并且他可能正在把自己映射到他笔下的这三个主人公身上。除了Libor不去说他,Finkler和Treslove其实是要小一辈的人物,但是却还是给人一种“夕阳”的感觉;就算是说到了Treslove的再下一辈,也丝毫没有什么朝气。所以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结尾,前面那么多篇幅90%都在写老人的事情,在故事的最后,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还是扯到了小孩身上。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都思考了这么久,最后还是要把这个接力棒传给年轻人。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犹太,对此其实我几乎一无所知。我的固有观念就是犹太人都很聪明、很会赚钱、但却都背井离乡。对于我而言,生动点的犹太人的印象,全部来自于《Will & Grace》里面的Grace。“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犹太人,就看他(她)穿什么内衣。外面穿得再好再贵,廉价的内衣肯定就是犹太人。”这个判断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stereotype,说得再重点似乎有点racism。书里有一段Finkler和Treslove关于未来专业选择的一段对话: He (Finkler) knew better, he said, which side his bread was buttered. Finklerish of him, Treslove thought admiringly, wishing […]

Mothers and Sons

Mothers and Sons Colm Tóibín B003GWX88K 前两天我在听2010年子夜书社的年末阅读总结节目,2010年里叶沙一如既往地介绍了很多书,里面不乏《盖特露德》、《魔山》之类的非常高质量的书,但是我最感谢的是子夜书社在2010年里让我认识了科尔姆·托宾这位当代作家。我想了想,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似乎都是已经作古的作家,于是托宾瞬间成为了我喜欢的当代作家。 这本《Mothers and Sons》是他在2006年出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和他最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The Empty Family》有异曲同工之妙。《The Empty Family》里的每篇故事背景是形形色色的家庭,《Mothers and Sons》里的每篇故事里面都有一对母子,未必母子两人都是主角,但必定有一人因为另一个的变动而变动。这部集子里面一共有9篇,也是几乎篇篇都精彩。我就说我最喜欢的三篇,有剧透,但不影响阅读享受。 我第三喜欢的是《Famous Blue Raincoat》,说的是母亲年轻时代是流行乐队组合里的一员,儿子找到以前的老唱片把它翻录成现代的电子格式,母亲却不愿意谈起甚至听以前自己的歌。故事的主要笔墨在随着母亲回顾以前的岁月,一个看似普通的母亲的过去竟然有如此的故事。我们日常的观察力是如此有局限,一个人又是可以如此全面地选择记起或抹去一段回忆。 我第二喜欢的是《A Long Winter》,这是9篇里最长的一篇,也是最令人回味的一篇。说的是在农村的一家有父母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刚刚从战场回来,小儿子紧接着就被召唤去了前线。离家有一段时间的大儿子回到家,发现母亲已经染上了很眼中的酗酒问题。正在大儿子踌躇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母亲的酗酒问题被父亲粗暴简单地解决了一顿。母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却正好遇到大风雪,当天就失踪了。大雪封路,谁也找不到母亲。日常生活没人管理,父亲找来了个孤儿帮忙料理家务。之后,这个孤儿成了大儿子面对丧母之痛的唯一慰籍。里面有一段孤儿的人生观,这个孤儿之前的生活也很苦。 ‘In the late house where I stayed’, Manolo said, ‘the old man died and all his children came, some of them were old themselves. And even though he was old and dying for […]

J-Playlist 2011-01

专辑类 Do As Infinity – EIGHT 老牌组合的专辑了,没什么特别感觉。相较之下,推荐《Hand in Hand》。 坂本真綾 – You can’t catch me 一个很温柔的声音,应该来说是听起来很舒服的,但是却没有到感动。也没有哪首特别推荐。 木箱 – 回想未来 电音专辑,个人觉得水准中下吧。 单曲类 清水翔太 – YOU & I 我最喜欢的日本男歌手的新单曲。两首新歌,我一开始比较偏好《君の声》,但是听到后面觉得这首歌的编剧好老套,然后越来越更喜欢《YOU & I》。前一阵我还看了他的演唱会DVD,他现场的演唱功力也十分了得,要是有机会能现场去看他的演唱会就好了。 YUI – It’s My Life/Your Heaven 我觉得YUI越来越美了,以前有一种很倔强的率性的美,现在看更添一份知性和柔和。新单曲里也是两首新歌,我特别喜欢《Your Heaven》,五颗星推荐。 本月主打MV:YUI – Your Heaven。临近过年,这篇写得非常粗糙,下面看好看好听的MV,祝大家过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