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nkler Question Howard Jacobson B0042JSSYA 这本是新鲜出炉的2010年的布克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豆瓣上有一篇评论非常好,不仅介绍了2010年布克文学奖的背景,还有这本小说很多的相关信息。我借用他归纳的故事梗概(剧透反白)。 主人公特雷斯洛夫和芬克勒曾是高中同学,里波尔他们当时的历史老师。特雷斯洛夫在退休之 前是BBC一档无人聆听的电台节目的主持人。也许由于家庭的关系,他缺乏自信,生性悲观,对自己的身份的生命的意义尤其不确定,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 位未来的女性身上,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爱和生活的意义。虽然他相貌英俊,身边不乏女伴,但在交往过程中,他的缺乏安全感总是让女方备受束缚,最终因无法 忍受他而分手。他与之前的两位女友有过两个孩子,但缺乏责任感的特雷斯洛夫从未尽到父亲的责任,与他们极为疏远,甚至为了逃避责任而“故意”忘记了他们的 存在。他“咪咪情结”就是他的种种问题的集中体现。在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中》,女主角咪咪最终死在男主角怀里,这个场景特雷斯洛夫百看不厌,因为一 方面他渴望拥有感情以及感情为他带来的确定感,但另一方面他却无法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在这两面的冲突的重压之下,他愈加害怕失去,于是心爱的人在自己怀 里死去成了他最好的心理安慰,让他不必付出感情就可以收获感情带来的确定感,同时又可以避免承担失去恋人的责任和风险,给自己充分的理由去自哀自怜。 特雷斯洛夫亦敌亦友的高中同学芬克勒是一个聪明却有些分裂的犹太人。他因写作畅销哲学书籍而闻名,他的大作包括《存在主义与厨艺》,《维 特根斯坦与银行卡号速记法》,《黑格尔与节假日安排》等。与他的书一样,生活中的芬克勒也是正反两级的杂糅。作为牛津大学伦理学专业的高材生,芬克了通晓 伦理学,却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完全不受道德束缚;他自命清高,却又享受阿谀奉承;他喜欢哈利波特,却又要拿柏拉图来充门面;他对犹太人的传统一无所知,一 直试图摆脱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但一旦涉及犹太人的问题,他却总认为自己拥有不可质疑的权威。特雷斯洛夫鄙视芬克勒的虚伪,却羡慕他的犹太人身份和传统。他 把芬克勒当成是犹太人的代表,把犹太人称为“芬克勒们”,也是因此,标题里的“芬克勒问题”,实际上就是“犹太人问题”。在特雷斯洛夫看来,犹太人身上都 笼罩着光环,他们天赋异禀,生来肩负着神秘的任务,他们自信、聪明、有着强大、稳固且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传统,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对自己身份懵懵懂懂的特 雷斯洛夫。 里波尔曾是好莱坞的著名记者,与梦露等人熟识,但后来在遇到妻子麦吉后,逐渐安顿了下来,变成了居家男人,与妻子相亲相爱,度过了难忘的 时光。与另外二人相比,里波尔最为成熟。与支持巴勒斯坦,反对锡安主义的芬克勒不同,同样是犹太人的里波尔虽然感情上倾向以色列,却总是能就事论事,保持 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幸的是里波尔的妻子和芬克勒的妻子都在近期过逝,留下他们二人孑然无依。特雷斯洛夫虽然不是鳏夫,也不是犹太人,但他的“咪咪情结”和 对犹太人身份的向往让他以“荣誉鳏夫”的身份与其他二人联结在一起。互相为伴,倒也融洽,甚至让他们忘记了各自生命中的忧愁和烦恼,仿佛重新回到了无忧无 虑的年轻时代。但是安逸 的现状终于被一起突发事件打破了。一天夜晚,特雷斯洛夫在深夜的小巷里被一位陌生女人袭击,身上的财物被抢劫一空。最让他不解的是在抢劫时陌生女人说了一 句“你个犹太佬!”这个谜团让特雷斯洛夫愈加怀疑起自己的身份,同时也对什么是犹太人的问题愈加好奇。于是,特雷斯洛夫展开了一场对犹太人的本质 (Jewishness),也是对自己身份的探索。 网上都说这是一本幽默小说,我当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想读一些好笑又高质量的小说才选择读的这本,可是读下来我并不觉得是幽默小说啊。我心目中的幽默小说,起码应该像是David Lodge这样的吧,可是这本《The Finkler Question》,我承认里面的确有一些比较搞笑的对话和桥段,但是这整本书却一直弥漫着一种参杂着老旧和迷惑的负面情绪。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并且有很明显的感觉这个作者是个很老的人,并且他可能正在把自己映射到他笔下的这三个主人公身上。除了Libor不去说他,Finkler和Treslove其实是要小一辈的人物,但是却还是给人一种“夕阳”的感觉;就算是说到了Treslove的再下一辈,也丝毫没有什么朝气。所以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结尾,前面那么多篇幅90%都在写老人的事情,在故事的最后,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还是扯到了小孩身上。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都思考了这么久,最后还是要把这个接力棒传给年轻人。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犹太,对此其实我几乎一无所知。我的固有观念就是犹太人都很聪明、很会赚钱、但却都背井离乡。对于我而言,生动点的犹太人的印象,全部来自于《Will & Grace》里面的Grace。“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犹太人,就看他(她)穿什么内衣。外面穿得再好再贵,廉价的内衣肯定就是犹太人。”这个判断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stereotype,说得再重点似乎有点racism。书里有一段Finkler和Treslove关于未来专业选择的一段对话: He (Finkler) knew better, he said, which side his bread was buttered. Finklerish of him, Treslove thought admiringly, wishing […]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