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 [意]Umberto Eco 沈萼梅/刘锡荣(译) 9787532748549 在读这本艾柯(Umberto Eco)的《玫瑰的名字》之前我是做了十足的心理准备的。一来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读艾柯的作品了,之前读过他的几本以诙谐幽默见长的随笔,知道这个人很有才。还读过他的《波多里诺》,那本《波多里诺》把我读得死去活来。当初读那本《波多里诺》的时候是两年前的夏天,我带着这本主人公是意大利人的书去意大利旅游。这本同样也是五百多页的(和《玫瑰的名字》装帧风格颇为统一)厚得像本字典的书里面,参杂着艾柯讲也讲不完的故事,让我非常有读完多少撕掉多少的冲动,因为实在是太厚太重了,携带极不方便。最后看完那本《波多里诺》,看得一知半解(因为里面牵扯到很多宗教教派、十字军东征的情节),唯一的印象就是那是一本主人公是说谎家的骗子故事。现在面对几乎同样大小同样厚度的《玫瑰的名字》,又看到网上各处评论说这本书也很难懂,让我非常犹豫不前。直到后来我想,叶沙推荐的我肯定要看的,而且虽然很多人说看不懂但是豆瓣上的评分还是超高的,再加上Deedlit的大力推荐,于是我就一鼓作气把这本书给读了。 说是一鼓作气,其实我还是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才把这本书看完。这么厚的书实在不适合上下班和平时出门的时候带着身边读。大部分的页数我是因为一次飞机晚点在等待的时候看的。所以这肯定不能算是快餐文学。那这本小说又算是什么小说呢?如果光从故事构架来看的话,这是一本侦探小说。那么厚的一本书,其实里面所有的故事情节只发生在七天里面。书也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讲故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讲故事。书中按照修道院从早到晚念不同经文的时间来分段,就是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七天之内发生在修道院里的血案。故事从修道院里的第一宗离奇死亡事件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断有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方式相继死去。再加上一大段一大段对于宗教各派别的介绍和主人公对各教派宗旨的理解和认识,后面把各教派的明争暗斗也牵扯进来。可谓情节相当丰富,里面的主线也就是对杀人事件的侦探工作,还是一环扣一环,相当有正统悬疑小说的风范的。所以在读杀人事件相关情节的时候还是非常可以吸引人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对于各教派的分析理解,就让人有点头痛。就是一字一句一点不漏的读下来了,但是一配合超复杂又超多的奇奇怪怪各种人名,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看些什么。但是似乎这又是在主线之外特别有阅读意义的地方,让我觉得自叹不能领会艾柯的苦心。 主线搭配副线,艾柯这么长的一篇小说,肯定不只是侦探小说而已。按照刘先生在做节目推荐的时候的说法,这本书最浅显的一个道理,我听写摘抄如下: 我们辨析了很多很难辨析的事情,似乎是说相同之中又有相疑的东西,这个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宇宙组成的一部分。宇宙就是这样的,平衡的、和谐的。它是各种各样的成分都包容在一起、都容纳在一起,这才是一个宇宙。藏书馆里藏着各种各样的书:有阿拉伯文的书、有拉丁文、有希腊文,甚至还有别的国家的文字的书。有些书,它们被鉴定为巫书,或者说是异教徒的书,但是还是放在藏书馆里。我们看到有一个神秘的守护者,这个守护者他把其中认为是异教徒的书藏起来了,而看到有人窥视的时候,他就使用毒药。我们可以从他的做法和他的动机来进行辨析。这个做法就是他把他所谓的知识、他认为是有害的知识给禁锢起来。这个禁锢,是不让别人做选择、代替别人做选择。“你肯定会受到伤害,我是为你好,然后我把这个有害的东西拿掉。”他把别人自己做出选择的权利拿掉了。动机是什么呢?我觉得这个动机里面是一个出于纯洁真理的目的反而去损害了真理。因为这个“藏书馆”、“宇宙”,它本来就是各种各样的东西。你应该让别人有权自己去辨析自己去选择。他把它禁锢起来,本身就是出于一种害怕的心理。害怕别人去选择,所以把这个东西禁锢起来。一旦这些被禁锢起来,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整个藏书馆里面,应该是让所有热爱知识的人走进去自由选择的时候,却把这个权利剥夺了。从浅层的意义来说,所谓的藏书馆徒有其名,“玫瑰”真正实质的东西已经丧失了。我还看到另外一层东西:所谓的玫瑰,它是一朵花。我们真正拿到玫瑰的时候,立刻就能闻到它的芳香。它的芳香来自于(玫瑰)它天然本身所持有的东西。在艾柯,“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就是这朵花已经没有了。许许多多的人都这样说着“我要去追求……”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要追求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而是被这个名字所替代了。在我看来,在古代,好奇心和真正想要获得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不一样的。知识是一种工具:我有这个用途,我去探究这个知识,这个知识是对我有用的。在古代,知识都是拿来以通往某一个真知的顶峰的。然而到了现在,这条路已经断了。许许多多人说“我要学一门知识”,其实只拿了这个名字,而不知道这个知识是干嘛的,或者只是为了眼前一个短暂的目地或利益。艾柯想说的就是,我们拿了这个名字,不要忘了它的实质。 听写打字好辛苦啊,最后就虎头蛇尾地总结吧:这个道理就是这么浅,但是有些人就是不懂、或者不愿意实践。拿个最贴切的例子,就是网络的过滤。什么时候让管事的人看看这本小说就好了。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