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Plato

西方哲学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9787100059954 卷一的第二篇主要就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个人为主角,以下主要抄袭Kate写的minutes,加上少量我自己的评论。

斐多

斐多 柏拉图 杨绛(译) 9787108036001 我们花了三个小时分角色全文朗读了《斐多》(Phaedo),是柏拉图写的最有名的对话录之一。借斐多之口讲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最后一幕,其中重点涉及了苏格拉底论证灵魂的段落。在苏格拉底的口中,灵魂肯定是存在的,而且灵魂的存在先于人出生,并且在人死后也不会消亡。然后他在临死前一段,试图向他的弟子们论证他的想法。 关于灵魂的话题,和苏格拉底对话的主要是齐贝(Cebes)和西米(Simmias)两位。但是所谓对话,根本就是苏格拉底的一家谈么。齐贝和西米的作用仅仅在于扮演困惑无知且极有求知欲的好学生,而所谓他们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完全就是用肯定语句重复一遍苏格拉底之前一长段的最后一句总结性语句。其中有一段时间,我是扮演齐贝的,齐贝不断地附和苏格拉底的所有论证。但是我几乎就读不出口齐贝的那一句句肯定,因为我觉得苏格拉底的论证我根本不能同意啊。 苏格拉底是怎样论证灵魂是在人出生前就存在的:他说我们有感觉和概念。“我们开始用眼睛看、耳朵听,或者运用任何感觉的时候,我们已经从不知什么地方,得到这个相等的概念了。”而我们的感觉是一生出来就有的,所以我们出生之前就有这些关于相等概念的知识了,这就是所谓的“认识就是记忆”。 😈 但是这段论证明显有问题啊。我们在有感觉的时候有概念,只能说明概念不在感觉之后,但是不能说明概念在感觉之前啊。苏格拉底的逻辑就好像,我看到了海,那说明在我看到海之前,海就在那里存在着了。这样的推断不有问题吗?这就好像说,“在我进入这个房间之后,我在这个房间里”→“我必然是在进入这个房间之前就在这个房间里了”,这不明显是矛盾的么。 再看苏格拉底是怎样论证灵魂是在人死之后依旧存在的:他说许多东西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能用感觉去认识,这些东西时时刻刻在变化、从不始终如一;不变的东西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因为灵魂是看不见的、肉体是看得见的,所以灵魂是不变的,不可分解的,即使是在死后也是存在着的。 😈 这样的论证完全是归纳的呀。“很多变化的东西是有形的”并不能得出“有形的东西都是变化的,无形的东西都是不变的”呀。 后面的段落,苏格拉底再去一一推到齐贝和西米的两个观点,“把人的灵魂和琴的和谐做类比”和“灵魂可能在一次死亡之后还存在,但是可能经历了几次死亡后还是会消散”。因为我觉得苏格拉底前面的论证已经不成立了,后面再发展也只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加强了。 最后一段,苏格拉底描绘了他心目中的地球的模样,想象力真的还蛮丰富的。不管怎么说,在他那个时代,能有这样关于灵魂的推论和对世界的设定,的确能称得上是一位哲学大师。唯一让我觉得有点在意的是,我总感觉苏格拉底临死前这最后一段对于他心目中世界的坦白有点自己拆自己墙角的味道。因为前面一半关于灵魂的论证,似乎他是在用很严谨的论证分析说明他的观点,而后半段关于地球的设定完全是在天马行空地显露他自己是在考纯粹的想象说明问题,并没有任何严谨的推理过程。这叫人怎么去看待这一本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