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H: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 HHhH: Himmlers Hirn heist Heydrich 劳伦·比奈 Laurent Binet 刘成富/张靖天(译) 9787208128781 这本书是Laurent Binet的出道作品,也是成名作品。标题的HHhH的就是“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的缩写。这里的海德里希就是纳粹时期的二号人物,这本书就是围绕着海德里希和对他的暗杀行动展开的。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但是又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除了历史的部分之外,还穿插着很多作者对自己写书的元描写(来源、写的时候的想法和心情、写法对虚构和历史表现的讨论等等)。感觉好像有一点像学术博客,每天一篇短短的关于历史的片段,或者关于自己写小说的元描写,然后穿插在一起,让人觉得一点也没有历史小说的枯燥,很容易读下去。 虽然只是作者更早的一本书,我觉得这本比《语言的第七功能》好看,虽然《语言的第七功能》里面超级多的学术人物出现很炫酷,但是这本《HHhH》中作者掌控的元描写和描写之间微妙的平衡超级厉害的。 对历史的描写,对自己写历史小说的重点也是要无处可碰。如果有很多详尽的资料,甚至一些录音录像,像纳粹监视那样的资料几乎覆盖了所有信息,那很难写出来没有冲突。但如果没有这些资料,写出来就算不是真的,也没办法证伪。书里面的例子就是海德里希逛自己开的窑子被录下来找窑子管理者对峙。我看到这里的第一感想就是和职场很像,好多信息并没有绝对的意义,重点在于写在ppt上的数字无处可去验证,也就免遭反驳和挑战。 再有就是我小时候一直的困扰,就是历史课上总有在用第三人称在讲到一个仅有两人在的密室里发生的事情,我就一直搞不懂,那这个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这一点在历史小说的构造中,似乎也成了一个悖论。作者可以去探寻各种历史的资料和信息,但作者构造出来的历史的细节可以是不确定的吗?写书的人和被书写的内容之间的博弈和牵制,内容受到历史的约束或者逻辑的约束,历史小说不可能像奇幻小说那样发展。 说到奇幻小说,在最后一章单独成章,用了很多手法来讲故事,变成了小说的模样,甚至有时空交错的科幻感。 逝者不能起死回生,因此,无论我们是否向他们致敬,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对于我们——尚活着的人来说还是有意义的。尽管回忆对于被缅怀的逝者来说毫无用处,但是却让缅怀之人受益匪浅。我在对历史的缅怀中重塑自我,我在对历史的缅怀中得到宽慰。 当我浏览时事新闻时,当我阅读报纸时,当我邂逅一些人时,当我穿梭于朋友圈并拜访故旧时,当我观察每个人在蜿蜒曲折、荒诞不经的生活之路上时如何奋力挣扎,并如何淹没于漫漫人生时,我寻思道,这个世界荒诞不经、动人心弦而又冷酷无情。对于这本书来说,这是同样的道理:历史是残酷的,历史的主角演绎着动人心弦的故事,而我则是荒唐可笑的。不过,我身在布拉格。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