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Derek Künsken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17-03

The Flicker Men Ted Kosmatka Patterns James Gunn Flight from the Ages Derek Künsken The Mermaids Singing Each to Each Cat Rambo 特德·科斯玛特卡 Ted Kosmatka 闪烁者 The Flicker Men 这部长篇小说其实可以算是作者几年前的短篇《Divining Light》的扩充与续写。前半部分的情节,除去主人公的背景历史故事,几乎和 《Divining Light》一模一样。主人公通过实验发现,双缝实验添加探测仪器可以使得干涉图样消失的关键点在于是人的意识的观察。然后宗教团体就想用这个实验来断定孕妇体内的胎儿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拥有意识,后来竟然发现有的人可以触发坍塌但是有的人无法触发坍塌。(短篇的情节就到这里为止)接着主人公被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事件里,原来世界上本来就存在不能引发波函数坍塌的人,他们被称为“命定者”;会引发坍塌的人,有意识的人,推动世界可以运用人择原理来解释世界是这个样子;还有知晓这背后一切的可以选择是否印发坍塌的极少数的人,“闪烁者”,他们试图阻止世界发展到下一个层面。闪烁者一般通过控制科学家的实验进度来抑制科研的发现和社会的进阶,当主人公的实验向世界揭露了这样的信息后,他们便开始追杀主人公和他的伙伴们。主人公在研发这个双缝实验之前,和他的另一个伙伴研究过某种石英球体会记录周边的信息,甚至到每一个量子状态。而主人公拿到了从诞生以来记录了一切的石英球体,一旦摧毁这个球体,等于是销毁了所有的探测结果,之前的一切都会回到未坍塌的状态。通过摧毁这颗石英球体,世界上所有的不能引起坍塌的人都瞬间死掉了。 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作者关于观察者的意识的点子在现在读起来还是相当地精彩。而扩写的部分,我本人不是特别喜欢逃逃杀杀的情节,感觉有点太多了,但是新的三种人的设定还是蛮有意思的,还有现在的一个东西的存在其实承载着过去一切所有的信息的这个设定也很赞。对于一个实验的小小的改变,引发了那么惊人的发现(虽然是虚构的),这对我非常有吸引力。我也想要通过一系列的假设问题来记录下来我读到这个实验的时候的想法。 为了简化实验,书里面把探测仪器简化成为灯泡亮起来被人看到。那么盲人看不到,没有引发坍塌,是因为这个盲人是命定者还是只是因为他看不到? 如果把灯泡亮起来换成亮起来的特定颜色,那不能分辨颜色的色盲能引发坍塌吗? 探测一定要是视觉吗?如果把信息转换成为听觉、触觉什么的也可以吗?可以让盲人通过听觉来引发坍塌吗? 观察者是否理解自己观察的意义,对实验的结果有影响吗?小猫小狗猴子乌龟不能印发坍塌是不是因为它们不知道自己的观察的意义? 观察的时间点并不重要,所以主人公甚至可以用它来预测未来? 命定者的设定很惊人了,却又好像很真实,细思极恐。 当发觉有的人会引发坍塌有的人不会的时候,难道第一件事情不应该是要质疑实验推理是否成立吗?怎么就变成了不能引发坍塌的就没有意识这种结论了呢?为什么不该得出意识与坍塌没有相关性的结论呢? 最后的结尾我不确定自己看懂了。所有的不能引发坍塌的人都死了,所以世界回到了我们现实中认为的所有人的意识观察都会引发坍塌的科学设定,故事说得很圆满了。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那些没有意识的不能引发坍塌的动物植物都没有一起死掉? 詹姆斯·冈恩 James Gunn 模式 Patterns 程序员通过模式识别出遥远的外星正在探究人类的信息,也通过模式拿捏对外传递此消息的尺度。 德里克·昆什肯 Derek Künsken 纪元航程 Flight from the […]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14-05 & 2014-07

Robert A. Heinlein 罗伯特•海因莱因 The Cat Who Walks Through Walls 穿墙猫 一对新婚夫妻,被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谋杀案,紧接着来的是各种奇奇怪怪的追杀和场景变换。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几乎无法进入状态,刚看到那场谋杀案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探案故事,到后来慢慢变成了一场天马行空的冒险故事。直到女主人公开始一点点地揭露出自己真实的身份和目的,我才突然体会到这果真是海因莱因的作品,因为这本书的背景设定几乎和我之前读过的那篇我很喜欢的短篇《“All You Zombies–”》,说到底是一个关于时空旅行招募工作的故事。只不过在这篇里没有循环的概念,而是把这个招募工作的战线拉得相当之长,变成了主人公经历各个不同的时空来慢慢决定要不要加入妻子的阵营。 这部长篇分为上下集刊载在译文版科幻世界杂志的2014年5月和7月刊上。我只记得在好几次出差途中花了好长时间才最终读完的,现在读完已经差不多一个月却几乎不记得其中任何细节的情节了。但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在下半本里面给我的一种不是很喜欢的感觉,就是在虽然男主人公从开头就是很油头滑脑的满嘴涂蜜的样子,但好像至少他还是一心一意对老婆的,在后半段的时候男主人公突然变得好像韦小宝附身把之前出现的所有有姿色的女人,不管种族年龄以及她们之间的亲属关系,全部纳入自己的怀中。不知道是不是这段是作者自己代入男权主义的想法,反正看着挺倒胃口的。 Greg Egan 格雷格•伊根 The Safe-Deposit Box 保险箱 有个人,每天都在不同的宿主的身体里醒来。这篇的设定好像Robert Silverberg的《Passengers》,但是又换了一个讲故事的角度,一个是被占用身体的主人,另一个是去占用别人身体的游客。 Paolo Bacigalupi 保罗•巴奇加卢皮 The Fluted Girl 长笛女孩 这是一篇恐怖小说,更确切地说,是一部让人看得很不舒服的小说。一对姐妹被改造成长笛,然后进行色情表演。我不想再看这种有如此大的disturbing感觉的小说。 Derek Künsken 德里克•昆什肯 Schools of Clay 洄游 蜜蜂社会的革命。蜜蜂阶级的分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要突破这种阶级的斗争,看上去本身就是一种反自然的东西,有点牵强。后来我又想到小时候读过的“蚂蚁革命”系列,我一开始也是把蚂蚁的革命看得毫无意义和希望的,但是最终却一步步地被蚂蚁的世界所吸引。其实与其把蜜蜂/蚂蚁当作是个体来看待,它们却更接近于整个族群的存在,每一个生命各司其职,每一个细胞都有自己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一个人身上的鼻子和嘴巴要争宠,感觉就很可笑了。但是人类社会,虽然也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一个大的组织,此时再说为了集体的整体利益而不顾个人的感受,却又走过头了。 Michael Swanwick 迈克尔•斯万维克 漫漫长旅 男主人公解剖某外星生物,(不知是故意地还是潜意识被控制地)吃下外星生物的一部分,然后意识部分被外星生物控制。接下来他/它所吞食掉的东西的意识和记忆也被他/它占为所有。 Paolo Bacigalupi 保罗•巴奇加卢皮 Pocketful of Dharma 口袋里的大师 Bacigalupi很喜欢把故事构架在亚洲,这次的这篇短篇故事的背景在成都。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小混混阴差阳错地得到一个立方体,里面储存着某宗教领袖的意识。各个派别都想从他手中的得到这个立方体。外国人写中国背景的故事,可能这个很受西方读者的胃口,但是在中国人读来总感觉很不协调。好像外国中眼中的中国人都过于stereotype了,失掉了有血有肉的感觉。 Orson Sco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