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西方哲学史:尼采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9780415325059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大名鼎鼎的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的生平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尼采毕生追求的是一种贵族的高贵品质,他相信多数者应当只是极少数人完成优越性的手段,而普通人都只是一些”粗制滥造的”。在他的《Beyond Good and Evil》一书中,他试图改变读者关于善与恶的看法,他批判传统的善恶观,觉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卑鄙的伪善。在他的伦理思想中,他信仰斯巴达式的纪律,为了重大目标既有给人痛苦的能力也有忍受痛苦的度量;他赞赏意志的力量甚于一切;他觉得同情心是一种必须抵制的弱点。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尼采并非是一个国家主义者,在尼采心中他希望有一个国际性统治种族,而且他是一个热烈的个人主义者、信仰英雄。还有两点尼采比较突出的地方是:对妇女的轻蔑和对基督教的无情批判。尼采把宗教等同于奴隶道德,他觉得应该用超人(高贵的人)来替代宗教。

在很刻薄的总结之后,罗素跳出来进一步攻击尼采。罗素觉得,尼采把宗教贬得一文不值,而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其实尼采自己赋予他的超人的那种权力欲本身也是恐惧的结果。真正的圣贤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还有一种是出于恐惧的,而尼采只能够想到这第二种圣贤。最后罗素臆想了一段如来佛和尼采的对话/辩论,并表示自己站在如来佛这一边,却坦诚自己不知道怎样证明如来佛的这些观点。

读完《西方哲学史》尼采这一章我简直惊呆了,罗素笔下的尼采和我印象中的尼采是同一个人吗?!虽然我已经差不多习惯了罗素的明显的区别对待,但是这一章的偏颇程度简直破表,不得不让我生出一些对其他章节的不信任出来。特别是罗素嘲讽尼采嘲讽粗制滥造的人那一段,让我不禁想要嘲讽罗素嘲讽尼采嘲讽粗制滥造的人。后来由于我一直在纠结罗素的武断,于是被小伙伴痛斥为粗制滥造的人。好歹这个嘲讽等级形成了一个封闭循环的圈,粗制滥造的人嘲讽罗素嘲讽尼采嘲讽粗制滥造的人,嘲讽粗制滥造的人的人是会被罗素嘲讽的,哈哈哈。

之后,我看了《Human, All Too Human》的尼采的那一集。罗素的总结太负面,BBC的传记片把尼采抬得太高,两者正好中和一下。我大概记录几点纪录片里看到的观感,我感觉纪录片里讲到的尼采的一些哲学观点看上去还比较靠谱。

首先是尼采对于宗教的极度批判。其中暗示尼采小时候当牧师的父亲的死对他日后对宗教的态度的影响,我觉得有点太扯了,5岁时的事情什么都可以正过来反过来拉关系太站不住脚。其实我感觉尼采对宗教的态度,说上帝已死(God is dead),还是很燃的。只不过对于从小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是比尼采晚出生100年的现代人而言,这样的宣言或许看起来已经没有那么标新立异了。里面提到一句尼采的话我还是很喜欢:”If you want to achieve peace of mind and happiness, have faith; if you want to be deciper of truth, then search.

然后再说到尼采提出超人(Übermensch / overman)的概念以及那本《Beyond Good and Evil》,也是紧随着尼采对宗教的彻底批判而来的。既然已经没有上帝可以引导人类了,我们已经把上帝给杀了,那么我们只能依靠超人。尼采自我认定为第一个醒悟这一点的人,同时把成为超人这一重任也放在自己的肩膀上。这里纪录片也特别提到,在尼采死后,他的妹妹多处修改了他的作品来迎合希特勒的政治哲学,其实这些并非尼采的本意。

最后讲到尼采的死,尼采的疯,有一段解读我也觉得特别好,正好和最近在读的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搭一点点界。《健全的社会》一开始的时候,把社会的健全与否和自杀率/酗酒率挂上了钩,我实在无法苟同。如果简单地把自杀率认为是个人与社会的极度不协调,那究竟是健全的社会自杀率高还是不健全的社会自杀率高呢?再健全的社会,也会有非常聪慧或者非常敏锐的人发觉世界的不合理性(这个不合理性是内构的),所以这些人要么疯了要么自杀了。纪录片里评论尼采的那段是这么说的:”If you cannot live beyond or above the law, which is the obligation of philosopher to question all values, either you must construct another law or find refuge in ma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