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危险的大笑
Dangerous Laughter 斯蒂文·米尔豪瑟 Steven Millhauser 孙仲旭(译) 9787562486077 |
怪诞的短篇小说,这两年我读了不少,从贡布罗维奇到朱川湊人、从凯雷特到图尼埃,都让我很喜欢。我以为我对这类小说的标杆已经抬得很高了,没想到米尔豪瑟的这本继续可以给我带来惊喜。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一共有13篇,除了个别的几篇我有点看不下去之外,剩下的都相当精彩。有好几篇颇有博尔赫斯的风范,又有好几篇几乎到达了哲学讨论的范畴,可以向博尔赫斯致敬了,只是我所能想到的最高的赞扬。
这13篇分为四个部分,相对独立的几个主题。
- 开场卡通剧
只有那么一篇《猫和老鼠》。要么就是我没有看懂,要么我看到的就只有简直雷同于动画片剧本的描述。说实话我差一点就放弃了,如果真的看了这第一篇就放弃了,那就太可惜了,后面的太好看。
- 消失
这部分由《伊琳· 科尔曼失踪记》、《阁楼房间》、《危险的大笑》和《烦扰史》组成。这几篇写的有一点玄乎,又都是用回顾青少年的记忆的口吻来写的所以更显飘忽。青少年时期的执着往往带来一种恐怖的感觉,对于失踪的同学的回忆、一段从未谋面的同学妹妹的交往,无知之中混杂着暧昧,真的只是少年时代才会有的感觉。这种感觉被作者非常成功地表达出来了,把作为读者的我带回到了一种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情绪。而最出挑的则是同名的那篇短篇《危险的大笑》,说是同学们之间流行起了一种新的游戏——不断地大笑,通过歇斯底里持续不断地大笑到达一种新的境界,平时看来一丝不苟的克拉拉成为了游戏的佼佼者。慢慢这个游戏没那么流行了,大家转向通过大哭来发泄的时候,克拉拉还执着于自己的大笑,终于有一天她笑死了。这一篇的层次进化太出人意料而又符合逻辑了,少女的疯狂让我想到了贡布罗维奇的《清纯少女》和才读过不久的图尼埃的《少女与死亡》,但我觉得这篇厉害的地方在于同为少女的描述者的”我”。读者可以看到”我”在正常与偏执与疯狂之间的摇曳,如果把大笑致死的少女视为疯狂的话,”我”就没那么疯狂,如果把”我”定义称为正常的话,似乎大笑的少女也是正常的,于是我们不禁模糊了”我”和大笑少女的区别,同时模糊了疯狂与正常的区别,同时警醒于疯狂与自己如此相近。
- 匪夷所思的建筑
不用说,这是这本书里最有意思也最容易引起讨论的一部分。同样由四篇短篇构成,这四篇每一篇我都超级喜欢。
《圆顶》讲的是慢慢流行起来在房子外面罩一层透明的圆顶,这个圆顶在突破了材料限制以后愈来愈流行,圆顶也越做越大,开始罩在整个城市、国家、地球、太阳系、银河、宇宙之上。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到人们慢慢产生的对它的依赖,再到它不断的强大甚至超出了人们的控制。叶沙在做节目的时候称wifi就是那个圆顶,并要求大家明确对它的喜恶。大家貌似都迟疑对圆顶的肯定,我却难以苟同,圆顶的可怕之处在于对圆顶的失控,但是这种失控怎么能怪在圆顶头上呢?
《在哈拉德四世治下》讲的是皇宫里有一个做微缩模型的大师,他手艺精湛并且一直在往更小更高级的境界前进,直到有一天他做的东西连肉眼都看不见了。这篇真的太赞了,虽然情节完全不一样但很容易让人想到《皇帝的新衣》,但却是《皇帝的新衣》的一个变体。相同之处是都是一个在皇帝眼下的工作,而他们的产出都是无形的,在米尔豪瑟的这篇里也同样把皇帝的名号放进标题里面来点题,太妙了。当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超出本该理解它本该欣赏它的人的范围,那么我们追求的意义变得只和自己有关。这种极致的追求境界,在背景中我看到恐怖的氛围,这种恐怖我无力承受却又心向往之。
《另外那个镇》讲的是有一座和主人公居住的小镇一模一样的小镇,小说里写道”我们这个镇需要另外那个镇,正像另外那个镇有赖于我们这个镇。要么也许两个镇在一起,组成了另外一个镇,第三个镇,我们真正生活在这第三个镇”。两个貌似重复的东西的存在,好像没什么意义,但它们两者的存在关系并非完全一个依赖于另一个,而有可能是有机相结合的。而对于我们而言,或许我们可以割裂地对待看待某一个,但其实我们是在和这两个同时存在的有机体在互动,另一个种存在的意义在这个同时存在的有机体内体现。我能想到的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是一个人的生活和他记录下来的生活,看似是一种复制粘贴,其实两者不仅同样有意义并且正因为两者互相的镜像关系而创造出了新的意义。我最喜欢这篇的结尾,你站在某一个地方,往前看看是一个小镇,扭头看看也是一个小镇,当站在那里往两个方向看时,谁又能说出到底在哪里呢?这个结尾慢慢漏出了博尔赫斯式的哲学思维: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在空间的任何一点。
如果说上一篇里面博尔赫斯的味道只有一点点,那么这篇《通天塔》如果说是博尔赫斯写的我都相信。读这篇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Ted Chiang的《Tower of Babylon》,姜先生笔下的通天塔如此高远突破天际的那一刻从地面出现了。米尔豪瑟笔下的通天塔依旧高耸云间,却更多地加入了时间的元素。当你需要通过几代人的时间才走过这通天塔的一段的时候,当你身处在通天塔的不同的部位接收到的完全不同的信息,人类的局限性暴露无疑。通天塔真的穿破了天际到达了天堂,人们却未必相信(因为太远了);就算相信了,也未必真的想要去到那边。
- 异史
这部分的主题和文风又一次变化,变成了好像纪实类的文献的感觉。最后两篇《记一位电影先驱》和《西奥兰治镇的巫师》不知为何让我想到了博尔赫斯的《恶棍列传》,却读得我没什么兴趣。《时装变迁》真的太好玩了,衣服潮流的更迭,从裸露时代到遮盖时代,穿上包裹最紧的外衣发展到繁复的多层到穿上像一栋房子那么大的衣服,每一代的变更还能被说得条理清楚逻辑必然。《在历史学会这里》则是严肃的最有理有据的胡说八道,对历史的定义简直到了哲学的层次。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把过去分个高低贵贱,而是收集并保存。(无法反驳)现在是被变得可见的过去,视觉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其实也只是过去的光子流,是最近的过去。(有科学道理)那么无法反驳+科学道理,得出的最直接自然的结论是收集现在的某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