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9787100059954 |
卷一的第三篇讲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是古代哲学的最后一篇。年代的话,差不多就从亚历山大之后算起,一直到基督教(还是天主教)的崛起。以下还是主要摘抄Kate写的minutes,加上少量的整理。
- 希腊化世界 The Hellenistic World
说希腊语的历史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 自由城邦时代 – 被Philip和Alexander终止 – 自由&混乱
- 马其顿统治时期 – 被罗马终止 – 屈服&混乱
- 罗马帝国时代 – 屈服&秩序
第二个阶段就是我们说的希腊化时代。这个时期古希腊人在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就非常高。在哲学方面,这个时期出现的有Epicurean(伊比鸠鲁派),Stoic(斯多葛派),怀疑论派。所以这段时期仍然很重要,但是不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重要。公元前3世纪之后,古希腊哲学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直到公元3世纪出现了后柏拉图主义。同时,罗马的世界渐渐地准备好迎接基督教的到来。
Alexander在短短十年间征服了广大的版图(从小亚细亚半岛,到波斯),这深深影响了古代世界。东方的宗教(巴比伦甚至佛教)都影响了希腊人。虽然Alexander的士兵主要是马其顿人,但是他还是把自己看做是希腊文化的一部分。他在征服的区域鼓励希腊人和当地野蛮人共存。 亚历山大这样做,一方面因为自己的军队虽然能打下江山,却不可能驻守。另一方面东方的臣民普遍认可神圣的国王,而亚历山大认为自己很适合这个角色。他的战争那么顺利,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是神的后代。 希腊人一般认为自己优越于野蛮人。亚历山大的征服东方、鼓励和蛮族通婚的政策,给人的印象就是人类是一家。这个概念在希腊城邦时代是没有的,那时候野蛮人是奴隶。这种概念在哲学上第一次体现是斯多葛派。希腊文化的传播,也使得希腊变得不那么希腊。 亚历山大征服的东方土地,不是很牢固的。举例来说北美洲的白人被迫要种地,他们对土地的claim是牢固的,而1930年时期的东亚,新加坡、香港、上海,是白人的孤岛,他们对土地的claim是不牢固的。 亚历山大对东方的影响也很巨大。他在回教的传说中是个英雄。他死后,他的三个手下分割了他的土地。Antigonus获得了欧洲部分,Ptolemy获得了埃及,Seleucus获得了亚洲部分。 印度的佛教有史料显示有受到古希腊文化。巴比伦受到古希腊影响得更深。Seleucus(和国王重名)是唯一一个坚持Aristarchus得哥白尼系统的古代天文学家。从美索不达米亚向西,希腊语是文学和文化的主要语言,直到默罕默德的征服。 叙利亚接受了希腊语作为文学的主要语言,但是还是有很多不接受希腊化的势力。希腊文化和犹太文化发生了冲突。这一点将来会在基督教起源的时候细说。 和欧洲和亚洲不一样,北非的战争比较少,埃及的首都Alexandria成了文化的中心。重要的数学家都在那里。阿基米德是个例外,他是西西里人,在西西里,古希腊城邦文明持续到罗马的征服。但阿基米德也在Alexandria学习过。除了阿基米德,还有欧几里德、Aristarchus,和Apollonius。这个时期的数学家,变得很专业,满足于做数学家,而不象之前的数学家那样,一般是全才,一般也是哲学家。这个时期的数学对哲学的影响很少。
这个时期的社会也不稳定。虽然城邦时代更加乱,但大家都有份。马其顿时代的乱,是统治者强加的。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就少有人在政治哲学方面提出设想,而哲学的思辨方面,也滋生了怀疑论、犬儒、斯多葛派。 长期的社会动荡,使得社会道德decay。没有人愿意讲究诚实,鲜有人追求真理。哲学不再是追求真理的支柱,而是有些人的港湾。伦理学成了最重要的哲学方面。
-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Cynics and Sceptics
Intellectuals和社会得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领导社会主流;第二种是革命性的;第三种是绝望的。 马其顿时期的希腊时代,哲学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接近第三种关系。所以哲学也越来越陷入个人主义。不再是“什么是好的社会”,而是“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个人如何保持virtue”。
Cynics犬儒主义:Antisthenes-是个remarkable的人物。他摒弃之前的艰深的哲学,认为哲学道理应该是最普通的人也能懂的。→他的学生Diogenes,否认所有现世的价值。生活得像狗一样。 犬儒主义这个词,原先根本就没有如今的玩世不恭的意思。原先就是从“狗”(Canine/K9)的意思开始的。原先的犬儒主义,崇尚简朴的生活,不在乎世俗的possesion,而注重个人的virtue。甚至不注重艰深晦涩的理论。→这个观点,被流传之后,立马就变味了。→Cynics这个词的现代解释是: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一个cynic的人会要么觉得这人一定另有居心,要么觉得这人做好事没有意义。
Scepticism怀疑论者:柏拉图其实可以被解释成怀疑论者,因为他不信任sense。Pyrrho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逻辑上的和伦理上的怀疑论。怀疑论可以被定义为dogmatism doubt。→Timon提出了没有什么是可以被证明的。→由于柏拉图可以从怀疑论来解释,柏拉图的学院有200年都被怀疑论主导。由于学院的怀疑,没有东西来替补,所以后来消退了。→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成为怀疑论下一步投靠的对象,怀疑论才又有抬头。
- 伊比鸠鲁派 The Epicureans
伊比鸠鲁派和斯多葛派是差不多时候出现的。这里先考虑伊比鸠鲁派,因为它之后的变化比较少。奠基者是Epicurus。他的特点是身体一直不太好。他认为人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就能生活得很好。 他的观点是,他不赞成动态的快乐,而赞成静态的快乐。罗素的解读是,他希望永远处于一种刚刚适度地吃饱地状态,永远不要处于饿得很想吃饭得状态。Epicurus的哲学可以追溯到Democritus。他也是物质主义者。他相信神的存在,但不相信神会对渺小的人类的事物有兴趣。
Epicurus之后,有位诗人叫Lucretius,是仅有的伊比鸠鲁派的后继者(伊比鸠鲁也就是通过他传到如今)。但是他的性格非常不一样,他有着诗人的激情。他是雪莱最喜欢的诗人。(而雪莱是罗素最喜欢的诗人。)
伊比鸠鲁对宗教的敌意,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大众appeal的。十八世纪末的时候又被拿出来,反基督教的哲学家又revive了它。
- 斯多葛主义 Stoicism
斯多葛主义的创始人是芝诺(Zeno),出生于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的塞浦路斯岛。这一学派坚持不变的主要学说是有关宇宙决定论和人类自由的。芝诺相信没有偶然这样一样东西,自然的过程是严格地为自然律所决定的。万物的起源是火,然后逐渐演变,直至会有一场宇宙大燃烧,一切又都变成火,以此循环。每一个生命都与“自然”和谐,因为生命的存在正是自然律所造成的。而就人的生命而言,只有当它是与“自然”相调和的时候,也就是说唯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既然德行在于意志,那么人生中真正的好和坏只取决于自己。
然后罗素指出,这里明显有一个逻辑的问题。如果德行是唯一的善,那么就没有理由要反对残酷和不正义。因为残酷和不正义是用来考验锻炼自我实践德行的意志的。另外,如果世界完全是决定论的,那么是自然律决定了我是否有德,这就和由德行所赋予的自由相矛盾了。
这样的斯多葛主义表现了一种冷酷无情,无论如何,除了你自己的德行之外,其他一切都与你无关。斯多葛派不是为了要行善才有德的,而是为了有德才行善的。
芝诺的直接继承人是阿索斯的克雷安德(Cleanthes),他主要以全心赞美宇宙中心太阳/宙斯出名。
接下来的斯多葛派是克吕西普(Chrysippus),他继续把斯多葛派系统化、迂腐化。关于灵魂,克雷安德认为一切灵魂将继续存在到下一次全宇宙大火为止,而克吕西普认为唯有有智慧的人的灵魂才是如此。
接下来的斯多葛派是潘尼提乌(Panaetius)和波昔东尼(Posidonius)。潘尼提乌加进了相当成分的柏拉图主义,并放弃了唯物主义;波昔东尼作为一个折衷主义的哲学家,把柏拉图的许多教训和斯多葛主义结合在一起。关于灵魂,潘尼提乌觉得灵魂随身体一起消灭,波昔东尼认为灵魂继续生活在空气里,一直到下一次全宇宙大火。
在历史上,和斯多葛派有关的罗马名人是塞涅卡(Seneca)、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和马尔库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塞涅卡是罗马皇帝尼罗的老师;爱比克泰德本是奴隶,又后成为了尼罗的大臣,之后被驱逐出境;马尔库斯・奥勒留本身是个罗马皇帝,著有《沉思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斯多葛派投射了一种忍受的福音。在他们看来,人本身只是肉体的囚犯;我们应当爱我们的敌人;无论宇宙对你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因果蕴涵关系是一直织就在你的生命之线的。
罗素就斯多葛派的两个矛盾作出了解释与分析。第一个矛盾是自由意志和定命论的矛盾。一方面,宇宙是一个严格定命的单一的整体,其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个人的意志又完全是自主的。斯多葛派的反驳,可能是宇宙具有神性灵魂的,而它是自由的,它从一开始就(自由地)选择制定了因果法则。而人拥有一部分神性的部分,当一个人的神性部分能够有德地体现意志时,他就体现了神的自由意志的一部分,他的意志就是自由的。罗素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够好的答案,因为不能一概地说有德的意志等同于自由意志。第二个矛盾,是斯多葛派特有的,他们一边在宣扬仁爱,但同时在主张因为有德的意志与外界原因无关,所以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对别人为善和作恶的。这个矛盾的问题所在,是其实斯多葛派和许多其他人一样,有着两种伦理体系,一种是对自己的高等伦理,一种是对“不知法度、没有教养的人”的低等伦理。另外,斯多葛主义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酸葡萄的解读:我们不能够有福,但是我们可以有善;所以只要我们有善,就让我们装作是对于不幸不加计较吧。
斯多葛派除了伦理方面的想法,还有别的方面的贡献。在知识论方面,他们接受知觉的作用,认为感官的欺骗性实际上是虚假的判断,只要稍微用心一点就可以避免。他们还信仰先天的观念和原则,关于演绎的最初的前提问题,没有办法证明,但是斯多葛派认为有些原则明白得透亮,是一切人都承认的,就可以作为演绎的基础。另一方面,在16-18世纪出现的天赋人权的学说叶是斯多葛派学说的复活。
-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The Roman Empire in Relation to Culture
- 普罗提诺 Plotinus
Plotinus,是Neoplatonism的奠基者。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后来的基督教汲取了他的理论。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他很重要。 撇开历史不谈,他的哲学代表了一种类型。哲学理论的重要性,可以有各种原因。可以是因为我们觉得这种理论是真的;也可以是这种理论的美感;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这种理论反映了人在某种情况下的心理和信念。Plotinus代表了这样一种人:他们所处的现实是不幸福的,但是他们决心在思维或理论的方面去寻找更高的幸福。
Plotinus的哲学,一定程度上是对柏拉图的解释。他解释得很好。他对柏拉图极为尊敬。事实上,除了原子论者,和与他同时代的犬儒学派和伊比鸠鲁学派,他对古希腊的哲学家都非常崇敬。
然后说了他的三位一体学说:The One, The Spirit, The Soul。这个三位一体和基督教的不同。The One是“太一”,就是那个最大最元的至高无上的东西;然后The Spirit就是“nous”,可以翻译成“心智”,我觉得是更接近于“灵性”的一种东西(除了人之外的动物是没有的);最后The Soul是“精神”,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寄存于肉体的东西(动物也有)。
反正罗素的意思是,他对柏拉图的反sense的解释,比柏拉图的还要好。然后基督教哲学就走向这条“否定实验获得知识”的不归路了。这种哲学教导人们look within,这样,古希腊就有的科学的苗头就被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