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 Mothers and Sons 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 柏栎(译) 9787020073979 昨天跟几个朋友讨论托宾的短篇小说,讲到《母与子》里面的一篇《关键所在》(The Name of the Game)。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大家的解读跟我的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所以想多说几句。《关键所在》是我在托宾的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最喜欢的一篇,故事讲的是小镇里的母亲南希在一家之主的父亲去世后,为了维持生计开薯条店,结果大获成功,然后她不顾儿子强烈的反对,决定卖掉薯条店举家搬到都柏林开始新的生活。对于这个短篇的解读,总结大家的意见,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差不多一共有三种: 这篇讲的是时代更迭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差异。 这篇的重点在于母亲和儿子间的关系。 这篇是在讲母亲这个人,重点并非仅仅是母与子的关系。 我最有意见的是持有第三种看法的人对母亲这个人物的解读。他们觉得:母亲太过于“自我”,本身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再加上待人接物有问题(和儿子的交流也有问题);而且她在整个过程中是迷失的,她到底要什么其实是没有想好的,所以她即使是成功搬家之后的生活是打问号的。 而我看中的却正是这位母亲。南希的梦想的内容是搬家,首先我觉得我们是不能去质疑这个决定的内容的。我的意思是,到底南希为什么要搬家、她就搬家这件事情是否做了十足的考虑、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到底把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放在了怎样的天平上,作为读者的我们是没有权利去judge的,而且我们更没有权利以这种行为的成功概率来作为依据去评判这件事。说到底,南希就是决定要举家离开小镇去都柏林了,在我心中,我是默认南希是出于所有善良好意而做出的一个很坚强的决定。但是正如我不能以她决定的内容去评判这件事,我也不能仅仅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出于所有善良好意而做出的一个很坚强的决定而去肯定这件事。 我看中的不是南希决定的内容,而在于她的权衡。我比较同意这个短篇还是很契合整本小说集的标题“母与子”作为主题的,这篇的重点还是在讲母与子。即使在儿子千说万说苦苦哀求之下,南希还是毅然决然地要坚持原来的想法。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几乎就要为她拍手叫好了。为什么说我觉得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这要从它的反面说起。回忆一下《母与子》里面的第一篇《借口》(The Use of Reason),为什么大家都对这篇里面的那位母亲有着负面的印象?即使是儿子的身份是游走在法律之外的强盗黑帮,大家负面情绪的焦点却全部在那位母亲的身上。说难听点,是大家都觉得那个母亲其实是在“利用”她的儿子;说好听点,就用那位母亲的原话“啊,上帝,我该怎么办?不要带他离开我。”要是再结合现代中国的很多母亲的形象就更明显了,母亲的世界都是围绕着孩子转的,孩子是母亲唯一的意义。母亲自己可以也愿意承受一切苦难,但是只要是为了自己孩子的利益,三观都可以瞬间抛弃了。这样的中国式母亲的例子都不用举。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母亲,即使有母亲这样的角色,不应该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吗?!我敬佩那些把自己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要重的人!我觉得这种所谓的“自我”是丝毫是不跟对孩子的爱冲突的,而恰恰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一切的出发点,是最基础的东西。对我来说,这才是这篇《关键所在》的关键所在。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