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1

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

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 [日]米澤穂信 黃薇嬪(译) 9573325268 上次看了米澤穂信的《算計》后,印象很好,很有兴趣继续读他其他的作品。于是在网上找到文本读了他的《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这风格的变化也太令人惊讶了吧! 《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属于米澤穂信的小市民系列,主角是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年轻人,而这两个脑袋很好使的“小侦探”的人生目标是做个“小市民”。所谓“小市民”就是平时不露任何风头,平平淡淡地以最不被人注意的方式生活。但是与他们的欲求相抵触的是他们与身俱来的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说遇到什么再小的事件(比如美味可可是怎么冲出来的),他们也忍不住一定要运用推理的思维把事情搞得真相大白,最后总是难以达成彻底成为“小市民”的愿望。 我这次读这个故事真的把我给惊呆了。因为我丝毫没有读出当初读《算計》时候的畅快的感觉,读《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的行文简直就和其中的主人公一模一样,感觉根本就是中学生写出来的么。中学生的文风,中学生的处事逻辑,甚至中学生的眼界,这难道是米澤穂信特地为了接近受众族群而故意为之的吗?虽然文中主人公的世界观和文章的叙事手法惊人地相统一,反正我看了是非常不舒服。我非常赞同里面另一个人物健吾对这个主人公的评语:“(以前你)知道的事情,只要不说出口就不畅快。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别人却知道,就会得理不饶人地说些讨人厌的话。可是,现在的你更讨人厌,稍微和你聊一下,就看得出你的圆滑。原本那个嘴巴和个性都很差劲的小鬼,现在变成脸上带着笑容、却居心叵测的讨厌鬼。”

时间机器

时间机器 The Time Machine [英]H. G. Wells 不详(译) 我最近开始看David Lodge的新书《A Man of Parts》,是一本以H. G. Wells为主角的半传记性质的小说。但是看着就觉得有点心虚,因为我本身对H. G. Wells的了解几乎为零。H. G. Wells号称是现在科幻文学的开山鼻祖的大师级人物,他、Jules Verne和Hugo Gernsback(雨果奖那个雨果)并称“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一本都没有读过就去直接读关于他的传记,怕是辜负了。于是今天读了H. G. Wells最出名的一本《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 一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说,可以看得出当时的脚踏实地。即使是天马行空幻想的情节,但是叙事的时候还是给人一种很真实的听故事的感觉。比如把故事设定在交际圈的口口相传的场合,还有在一开头就让主人公把自己的理论比较完整地说明出来,这几点都很old school。 忽略其中的现在看来比较硬伤的地方,作者的想法还是很有意思的。即使放到现在,看到各种各样科幻作品对于未来的猜想,我也从来没有想到过未来的人类可能会是“那个样子”的。而且这种对于未来人类的设定,很明显有对于当时社会制度的思考。人类要是一如当初这么发展下去,在一定的未来变成小说中的样子,似乎也不能一口气完全否定其微小的可能性。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Patrick Modiano 978-2070361243 今天有高人冬木大人的指点下讨论了《青春咖啡馆》,我顿然发觉我唯一读过的Modiano的两本书《Accident nocturne》和《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都不是他的最好的作品。而且大家似乎普遍都对这本《青春咖啡馆》不是很喜欢,我就简单的记述一下我的点滴想法。 “逃逸线”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1925-1995)经常使用的概念,在后期经典之作《千座高原》中,他详细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线”:坚硬线、柔软线和逃逸线。坚硬线指质量线,透过二元对立所建构僵化的常态,比方说人在坚硬线的控制下,就会循规蹈矩地完成人生的一个个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到拿工资生活到退休;柔软线指分子线,搅乱了线性和常态,没有目的和意向;逃逸线完全脱离质量线,由破裂到断裂,主体则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成为碎片,这也是我们的解放之线,只有在这条线上我们才会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人生,但也是最危险之线,因为它们最真实。 围绕着“三条线”的人生态度,其实我到现在还没有明白Louki到底算是在柔软线还是逃逸线。我一开始的直觉是我很赞赏Louki的,我觉得她是一个对生活和对自己有思考并且有要求的人,而且她是敢于实践试图寻求的人。她的人生经历各种各样的逃离,甚至最后的终极逃离,在我看来也并非那么意外和突然。我一直觉得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即使是终极逃离也是值得理解、甚至值得赞赏的。但是后来我又意识到,其实这样的逻辑不够完善。因为其实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或者说特别像是现在的社会,像Louki这样的青年不是少数,就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缺,同时也意识到对于他本身而言“坚硬线”不可取。而且可能大多数的人和Louki一样,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到底解决方法是什么都是处于茫然的状态的。我赞赏Louki是因为在茫然的状态下,她选择了逃离的行动,我觉得这比起茫然而苟且崇高。但是其实还有更高的level,那就是不茫然,虽然很难但还是存在这样的状态的。不茫然靠得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内心强大,这是Louki没有做到的地方。所以Louki不是努力方向,内心强大才是。

被墙了吗?

我是必须通过VPN才能访问和写下这篇博客。 我的博客真的被墙了吗? 有谁可以访问的,请留言说明好吗?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04 update: 感谢大家的测试回复。现在似乎已经恢复了。昨天应该就是上海电信抽风了吧。

to U – Mr.Children

池(いけ)の水(みず)が鏡(かが)みたいに空(そら)の蒼(あお)の色(いろ)を真似(まね)てる 公園(こうえん)に住(す)む水鳥(みずとり)がそれに命(いのち)を與(あた)える 光(ひかり)と影(かげ)と表(おもて)と裏(うら) 矛盾(むじゅん)も無(な)く寄(よ)り添(そ)ってるよ 私達(わたしたち)がこんな風(ふう)であれたら… 愛(あい) 愛(あい) 本當(ほんとう)の意味(いみ)は分(わ)からないけど 誰(だれ)かを通(とう)して 何(なに)かを通(とう)して 想(おも)いは繋(つな)がっていくのでしょう 遠(とお)くにいるあなたに 今言(いまい)えるのはそれだけ 悲(かな)しい昨日(きのう)が 涙(なみだ)の向(む)こうで いつか微笑(ほほえ)みに変(か)わったら 人(ひと)を好(す)きに もっと好(す)きに なれるから 頑張(がんば)らなくてもいいよ 瓦礫(がれき)の街(まち)のきれいな花(はな) 健気(けなげ)に咲(さ)くその一輪(いちりん)を 「枯(か)らす事(こと)なく 育(そだ)てていける」と誰(だれ)が言(い)い切(き)れる? それでもこの小(ちい)さな祈(いの)りを 空(そら)に向(む)けて放(はな)ってみようよ 風船(ふうせん)のように 色(いろ)とりどりの祈(いの)り 愛(あい) 愛(あい) それは強(つよ)くて だけど脆(もろ)くて また爭(あらそ)いが 自然(しぜん)の猛威(もうい)が  安(やす)らげる場所(ばしょ)を奪(うば)って 眠(ねむ)れずにいるあなたに 言葉(ことば)などただ虛(むな)しく 沈(しず)んだ希望(きぼう)が 崩(くず)れた夢(ゆめ)が いつの日(ひ)か過去(かこ)に変(か)わったら 今(いま)を好(す)きに もっと好(す)きに なれるから あわてなくてもいいよ 愛(あい) 愛(あう) 本當(ほんとう)の意味(いみ)は分(わ)からない 愛(あい) 愛(あい) だけど強(つよ)くて 雨(あめ)の匂(にお)いも 風(かぜ)の匂(にお)いも あの頃(ごろ)とは違(ちが)ってるけど この胸(むね)に住(す)むあなたは 今(いま)でも教(おし)えてくれる 悲(かな)しい昨日(きのう)が […]

基地系列

基地前奏 Prelude to Foundation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叶李华(译) 9787806249406 基地边缘 Foundation’s Edge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叶李华(译) 9787806249444 迈向基地 Forward the Foundation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叶李华(译) 9787806249413 基地与地球 Foundation and Earth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叶李华(译) 9787806249451 在半年前看完“基地三部曲”之后,我终于陆陆续续看完了同一系列的其他四本,包括两本前传和两本续集。我只能说阿西莫夫实在是太牛了。一牛牛在他写科幻的功力很高,可以用很俯视的角度纵观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人类发展,与此同时还能把历史的转折时刻聚焦到这么一代或者几代人中的几个人身上。二牛是牛在他可以把起先看起来完全独立的三大系列(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和基地系列)最终融合在一起。这四本书每一本我都能看到很精彩的地方,都很好看。要是说唯一的不足,就是我觉得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有所欠缺,没有让人很惊艳的地方。 回过头再说其内容,人类的归宿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也觉得很难下结论,但是我很明显地对Gaia非常非常反感。最后的天下大同,每个人甚至每件事物都互相心意联通,这似乎是一种很理想化的状态。但是这究竟是不是最完美的状态,我不这么觉得,我甚至不觉得这是一种好的状态。

悪人

吉田修一的《悪人》久负盛名,最近被映画化,由妻夫木聡和深津絵里主演。我本来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的,但是实际上我却是分了三四次看才看完的,而且途中一度让我有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是看到最后的时候,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又觉得又那么几分味道。所以说,请有号召力的大明星来做主演还是有道理的,这部电影看一半还不如不看,但是把它看完却很有点意思。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完全不靠故事取胜,我到觉得占很大部份的故事内容是一大败笔,所以索性就在这里微剧透了。引用豆瓣上的简介: 在一个彷徨空洞的夜晚,青春靓丽却虚华浮躁的保险公司推销员石桥佳乃(満島ひかり 饰)陈尸福冈的三濑岭。她生前曾通过交友网站与土木作业工人清水祐一(妻夫木聡 饰)交往,后为攀援富贵而转投大学生増尾圭吾(岡田将生 饰)的怀抱,这种轻浮行径直接导致了她死亡的悲剧。在此之后,增尾成为主要嫌疑人受到警方盘查。而痛苦的清水则通过网络结识了孤独的服装店营业员马込光代 (深津絵里 饰),两个惺惺相惜的疏离之人展开了绝路逃亡……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最大疑问就是:“这个男主人公到底是不是坏人啊?”因为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关于到底男主人公是不是杀人凶手这一点一直没有做出正面直接的回答。即使男主人公是凶手的话,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整个故事的导向并不是在谴责这个男主人公,而是把批判的重点放在另一个嫌疑犯,甚至是被害者本身。这么说来的话,这部电影似乎是在讲这么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事件的被害者可能反而是坏人,犯下恶行的却也有可能是好人。但是我相信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这部作品并不止步于此。 就在快要结束的时候,连续有三个非常让我思绪跌宕的场景,这么一个黄毛小子真的就有这么复杂吗?先说一句,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精华全在最后十几分钟里面了,全在这三个场景里面了。 第一个场景是男主人公得知藏匿场所已经被暴露了,便开始掐女主人公的脖子。这个情节把我看得心里狂问问题,这个男主人公到底是本性纯朴、内心充满悔恨,还是纯粹就是一个心理变态、通过杀人来获取满足的人啊?好像两者都有可能,他可能是因为真的变态才掐女主角,也可能是为了给女主人公留下错误的印象而不让她再伤心。到这里,似乎是在呼应我刚才说到的那个主题“评判好坏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 紧接着的场景是女主人公拿着花到命案事发地,直接点题说“那个人是个恶人”。我之前一直在想,男主人公到底是不是坏人啊?其实人家明明早就说了,这部电影的题目就叫做“恶人”呀。而且女主人公的回答的指向性也足够强,那个人,他就是男主人公。因为相信很多看完电影的人会和我一样,不自觉地同情男主人公。如果用到“恶人”这个词的话,比起用在男主人公身上,好像用在别的几个人物身上更合适。但是女主人公最后说了,就算是如此遭人同情的、甚至可能被人认为心地善良的主人公也算是恶人。这样,一下子就把电影的主题抬高了一个层次。好心做坏事,并不能得到原谅。不可以用任何藉口(包括好心)来弥补做坏事这个事实。 最后的场景是女主人公回忆在逃亡的时刻,男主人公带着她看日出。“恶人”的标题,凶杀案的剧情,再加上从头到尾的苦难,最后却以如此温馨的画面结束。这似乎又是在提醒我们关于美好,看到了这么多的好人坏人痛苦地纠结,别忘了还有美好的存在。那种最纯粹的美好,再怎样也无法被摧毁、无法被污染的美好,存在着。

赎罪

赎罪 [日]湊かなえ 贾朝勃(译) 9787544251938 这是最近一本国内引进的凑佳苗的小说。明明在豆瓣的页面上老早就出现了,但是一直没有具体的实体信息。知道前天晚上我偶然看到竟然已经有卖了,于是马上在淘宝上下单。今天拿到书,晚上一口气就读完了。从惊喜的角度来说,其实一般,毕竟当年的《告白》已经给我开了眼。但是从内容的精彩程度而言,这本《赎罪》其实并不输给《告白》。 《赎罪》和《告白》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是由一起小学生的杀人事件引发的与其有关的一系列的故事。而且同样都是由几个当事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从自己的角度发生的故事。光凭这一点,这本书完全就可以叫《告白2》了么。这本《赎罪》一共分5个部份,由5个人分别“告白”。每个人的扭曲程度也跟《告白》里面各位主角的扭曲程度不分上下。区别在于,在《告白》中似乎是各人的个性经历决定了悲剧的发生,而在《赎罪》中,似乎是悲剧的发生决定了将来命运的方向,各人本身的性格之类的只不过界定了达成这个命运方向的角度。 白天我把这本书介绍给Amy的时候,她一听是《告白》作者的小说就有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扭曲变态的人性,我们到底该报以怎样的态度呢?Amy说这种东西,虽然存在,还是尽少地去接触比较好。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有更多的已残留不多的纯真吧。但同时我又觉得有这个猎奇的心情,看看人性到底可以扭曲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也唯有见识更多不同的人生极端,并且加以讨论和思考,才能更好的认识人性。我突然又想到上次DWBC讨论到有人把美国校园枪击案怪罪于充斥电视的刑事讯息。Kate和Leah也表示无法理解《东方110》之类的节目存在或者有观众群的意义。我也觉得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其实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找一个看过书的人,好好讨论一下里面几个主人公呀。

Being Human S3

不知不觉都已经看到第三季啦。我个人还是觉得第二季最好看,剧情节奏掌握得非常棒。在第三季中,前几集不免有点枯燥,没有那么的紧迫感。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之后的铺垫,这一季的梗虽然铺得有点浅但是还是铺得很周到的。后面的几集渐入佳境,还是有给人想看了停不下来的感觉,还是很好看的。而且本季的几位客串的配角的演技都好好啊,个个都有潜力以后出来担当主角的份量啊。相比之下我如此喜欢Russell Tovey,但还是嫌他的演技过于舞台化。现实生活中,就算情绪再饱满,哪有人讲话如此字字顿顿并且充满感情澎湃的啊。

上海哪能就让人介欢喜


我本来今晚计划做很认真的事情的,后来一上豆瓣就被Kate的一篇推荐完全吸过去了。虽然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但是我超级感谢Kate的,让我认识了这个“顶楼的马戏团”乐队。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听说,我真的好封闭啊。 我前两天还在跟Amy讨论,人家广东话明明也是方言,但是入歌就是觉得很自然;但是上海话的受众群好歹也不小,但是上海话的歌似乎就有点不能登大雅之堂。广东话的歌可以是很文艺的甚至很抽象的,但是上海话的歌好像就是很市井的,唱不出那个“高于生活”的腔调。话虽这么说, 其实当年的《做人难》似乎也就是我唯一听过的沪语歌曲了。 今天听到的《上海童年》同样也是沪语歌曲,就是由顶楼的马戏团唱的,收录在去年年底发行的《上海经典流行摇滚金曲十三首》中。这首歌长达九分钟,有点像是讲故事似的回顾上海童年的种种片段。歌声算不上什么让人惊艳,但是歌词的内容实在让人怀念,又好玩又感伤的,把我感动坏了。读书小组正在读的是《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这首歌就好像是l’enfence perdue了吧。 下附《上海童年》的歌词,可边听边看: 今朝阿拉两介头拿起一把木琴 来唱唱阿拉一道经历过个童年 男小娃儿请侬点好打火机 小姑娘准备卫生巾揩眼泪 六月里落雨是黄梅天 踏脚踏车出去记牢带雨披 到老虎灶去泡瓶水拖只热水瓶 袋袋里囥了两角洋钿,还要一直摸摸伊 十月一号男女同学看灯去 人人拿子只塑料榔头敲来敲去 想吃大闸蟹就要等到秋风起 切好生姜拌好醋,用蟹脚蘸蘸伊 玉佛寺烧头香一定是大年夜夜里 搓搓通宵麻将迎来新年第一天 小朋友们约好到楼下头放炮仗去 心里想今年勿晓得好拿多少压岁钿 一到春天就淅淅索索落毛毛雨 谈朋友没地方,只好去外滩避一避 情人墙一对对也是道好风景 最吓拿仔手电筒晃发晃发个联防队员 到大光明电影院去孵冷气 带好毛巾毯,防止打喷嚏 一跑出来就看到对面个肯德基 帮大人讲我不吃 只想进去,小个便 每趟我走过红房子西餐厅 馋唾水总归是落了溚溚渧 我晓得就算我考着了第一名 爸爸妈妈也不舍得带我去 72家房客住了一幢房子里 夜里听到怪声音是亭子间小夫妻 我顶要好个朋友爷娘在伊身边 伊讲伊是啥个——“知青子女” 隔壁头老张买了台14寸电视机 搞不懂电视机前头为啥要摆只放大镜 屏幕高头有雪花,就拿天线转转伊 要是图像没了只好拿电视机敲两记 搿就是阿拉个上海童年 天天侪介有劲 或许阿拉小辰光在人民广场见过面 美影厂个动画片感动了多少小人 等西岳奇童下集等了几十年 再大点就盯牢排球女将还有西游记 […]

Divisadero

Divisadero Michael Ondaatje B000QW7R8U 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2007年出版的《遥望》(Divisadero)算是他最新的一本小说。虽然是一本不厚的小说,但是采用了一套很有意思的呈现故事的方法。一方面,有看上去情节起伏很大的比较现代的故事,主角是Cooper、Anna和Claire;另一方面,是上一代的看似比较内敛的关于Lucien的故事。好玩的地方就是这两代人的故事在有微弱的线索连接之外,两组人物的形象有似乎互相作用和映射。光光从最初步最直观的读者角度而言,我其实有明显的偏好。我更喜欢关于Lucien的故事,而且我最最喜欢的是小到不行的一个配角,就是那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偷。 叶沙的节目组花了三期节目的时间重点推荐并解读了这本书,下面摘录一段关于书中灵魂人物Lucien的叶沙的解读。 我把他看作是一个“全人”,这样的人也许是理想化的。他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又是一部作品,一部供Anna研究的作品。这个所谓的全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一部分是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可以说很难讲哪个比哪个更大一点。 在Lucien的生活当中,“那一个世界”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他可以描绘出来。可是“那一个世界”之重要,我不认为其他有什么人可豁免。只不过我们都不如一个作家那么擅长于把思路理清、把它赋予一个生动的形象,以致于自己也能够因此看清,甚至让更多的人看得见。Anna如此,Claire如此,Cooper如此,我想人人都一样。在他的“那一个世界”中,存在的一切,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一个世界”的投影。而“这一个世界”中的所有的欠缺,在“那一个世界”里都可以获得补偿。那就是Lucien写下的内容:对感情、对家庭、对在“地上”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的在“天堂”的构建,这就是Lucien的“那一个世界”里所拥有的一切。而同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一个世界”也是“那一个世界”投影的承载者。因为Lucien是拥有“那一个世界”的人,而“那一个世界”可以投影于他的当下,所以他会离家出走。他会去寻找一个他可以安顿下来的地方,然后他找到了。这个找到的地方,是独处的愿望。因为只有回归到独处,生活才可能完整。因为“这一个世界”要完整,不可能。能够像他那样清醒的人,几乎不可能(存在)。他之所以如此清醒,得益于写作良多。因为电光火石的心念的转动,如果不是把他写下来留下来的话,还轮不到去遥望社什么,就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就是叶沙和嘉宾们最后一期节目里谈了好多关于命运的看法。然后我回顾我上个月临时抱佛脚看的电影版《英国病人》,那时我把一切的悲剧都怪在爱情的头上,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调整对爱情的看法。现在要是结合命运的角度来看,似乎又上了一层台阶。刘先生的关于命运的解读辩证而积极正面,我却无法全部赞同。反倒是叶沙关于命运的关于一张蓝桌子、一段文本的比喻,挺玄的。 另,推荐《遥望》中译本的译者的博客,有很多最新的英语文学的信息。

J-Playlist 2011-03

专辑类 清水翔太 – COLORS  今年以来我最期待的一张专辑就是清水翔太的这张新专辑啦!好专辑不用 太多的言辞推荐,反正我觉得他的歌声非常好听。新专辑里面也是包含了很多好听的歌曲,有之前发行过的很棒单曲,也有新歌。总体的感受就是里面的英文歌都不 够好听,几首日文歌都很有味道。单曲发过的我就不重复推荐了,按照我最喜欢的程度排序,我还推荐《Forget-me-not》、《flower》、《空》、《Tears》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清水翔太还跟m-flo合作翻唱了他们的经典歌曲《let go》。有点电音的版本,我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清水翔太那么好的声音为什么要去电子处理化呢?不过听多了,还是有道理的,毕竟《let go》是一首如此耳熟能详的歌曲,的确需要一点与众不同之处。 倖田來未 – Dejavu  女王的新专辑,说实话我已经没什么特别的关注激情了。不过专辑里面还是不乏好听的歌曲,我比较喜欢《Melting》和《Bambi》。另,之前在单曲时候出现并且被我称为希望小学宣传照的《好きで、好きで、好きで。》,现在听来竟然越来越好听了。 MONKEY MAJIK – RARE TRACKS  这张应该算是MONKEY MAJIK的精选集了吧。作为外国人还一直在日本坚持发展,这已经算是发展得不错的一个组合了吧。一开始的时候,我一直嫌弃这两个外国人唱每一首歌都像是 在唱口水歌,没有亚洲人那种细腻和精致。但是其实如果光听曲的话,我发觉里面好几首歌都能赢得我的心。我推荐《RAINY DAYS AND MONDAYS》、《Pretty People》、《Lupin The Third》、《watching you》。 supercell – Today Is A Beautiful Day  自从那首《君の知らない物語》,我一直对supercell很有好感,还试图寻找过她的其他歌曲。说实话,就歌唱实力而言,这位歌手不能算是最强的,但是总还有让人觉得好听的歌。这张专辑里,我推荐《さよならメモリーズ》,还有慢板的《私へ》也别有一番风味。 VERBAL – VISIONAIR  m-flo已经那么久没有新专辑了,实在让人等得有点气馁。最近组员之一的VERBAL推出了这张新专辑,我在帖子里看到评价相当之差,但是看在m-flo的面子上想要听听看。听下来觉得没有帖子里人家讲的那么差,虽说谈不上经典,但还是有出挑的作品的。我喜欢《YOU ARE…》。 安藤裕子 – 大人のまじめなカバーシリーズ  这是一张老歌翻唱专辑,纯粹是因为安藤裕子而听,歌曲一般。 单曲类 m-flo loves MINMI – Lotta Love (THE SUITBOYS Remi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