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9780415325059 叔本华(Schopenhauer)生于1788年卒于1860年,是一位十足的悲观主义者。作为一名德国哲学家,他并没有什么国家主义精神。对于十九、二十世纪许多哲学的特性,意志这个东西,在叔本华看来在形而上学上是基本的,在伦理学上确是罪恶的。他坦言自己的哲学来源分别是康德、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一本推崇个人我与宇宙我合一德古印度哲学)。 叔本华最有名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里面完整地表达了他的哲学想法。 我的分立性是由我主观方面的空间时间知觉器官生出的一个错觉。 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叔本华开启了他的悲观主义模式大马达。宇宙意志是邪恶的,是我们的永无止境的苦难的源泉。苦难是一切生命必不可少的,而且知识越多、苦难也越多。并不是说我们达到了某一个目的就会带来满足,虽然最终我们面临的是死亡,我们却依旧在不断地追求无意义的目的。没有什么所谓幸福的东西,人们因为愿望不满足而痛苦,因为愿望满足而感到餍足。本能驱使人们繁衍后代,但是繁衍后代制不够带来更多的苦难,如此循环往复。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叔本华在东方哲学中找到了出路,即涅槃。苦难的起因是意志强烈,当我们洞察到人自身和旁人区别不在,拥有了同情心,承担起全世界的苦难,那么意志也就随之消弱了。 对于叔本华来说,正因为世界以及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只不过是意志的客观化,那么随着意志的降服,现象也被废除了,意志的全部表现(包括时间空间、主体客体)便全部消失了,只剩下虚无。 这样的思路太让我吃惊了,如果要用四个字来形容叔本华的话,那就是中西合璧。从非常欧洲式的思维来定位问题的所在,再用纯粹的东方哲学思路来解答它,太绝了。光从字面来理解叔本华的哲学想法,不管是提出的问题,还是作出的答案都非常的生涩。但不知道为什么,对于他的答案,我却有一种相当亲切的熟悉感,我甚至感觉自己明白他真心想表达什么。对于我来说,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叔本华笔下的这条出路就是《圣斗士星矢》里面处女座沙加的境界。这是一种完全站在西方哲学惯有立场对面的思路,它不但不强调意志,它强调对意志的弱化。 上高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叔本华,虽然他是个再也悲观不过的哲学家,但他说到的那些很悲观的想法总能让我感到赞同。现在重新从罗素的笔下来认识他,让我对悲观主义这件事情发生了一些困惑。首先,什么是悲观什么是乐观其实是相对的。预期比实际的好叫乐观、反之叫悲观,所以一种观点到底是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实际到底在哪里。如果我们都不知道实际在哪里,我们凭什么认定人家叔本华就是悲观主义了呢,说不定人家已经乐观到飞起来了呢。其次,我觉得非常好奇乐观和悲观的缘由。大家能观察到的世界都是一样的,到底是什么理由使得有的人持有偏向乐观的态度有的人持有偏向悲观的态度呢?我的意思是,叔本华对这个世界有如此悲观的判断,我可以理解世界的确是叔本华所说的这个样子的可能性,但是我没有get到的是叔本华是如何把这个可能性升级成为本性的呢?
April 2025 M T W T F S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