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最爱《跑调合唱团》。 亡命大画家 2019.6.16 国泰电影院 两个老男人的友情,蛮无聊的,搞笑效果一般但是至少看的不讨厌。 奴隶制并没有消失,现在改头换面叫工作。 Tag: Gastón Duprat 我们都是木头人 ウィーアーリトルゾンビーズ 2019.6.16 SFC上海影城 好想吃青椒肉丝。歌有点好听。 femme fatale=无差别恋爱。 最后两次循环,一次是问游戏结束是否继续,不继续的时候我觉得蛮好,字幕出来以为结束了但是里面都是剧中人物的名字,继续的话因为之前没有存盘所以是从投胎重新开始,结局说僵尸有情感(废话)但是是真的情感。第二次循环是真正的字幕滚完发觉一切只是一开始的时候小男孩盯着葬礼仪式的黑白相间的墙壁的幻觉/幻想。 一开始的时候不喜欢,觉得这些是大人把自己对世界的想法映射到小孩身上,因为小孩的演出并不convincing,表现手法也是很中二,但是后来觉得这必然只是也只能是小孩的视角。大人总归已经死了,小孩虽然麻木没有反应,但至少还是僵尸还没死透。 地铁上看着手机走路的人真的太像僵尸了。 小僵尸一定要翻译成“木头人”,太可笑太落后了。 Tag: 长久允 行骗天下JP コンフィデンスマンJP 2019.6.16 SFC上海影城 虽然剧情反转都能猜到,但是还是好看好笑。 主题曲好听,再赞一下Official髭男dism。 开头的名言用的是王尔德,爱情和欺骗,用王尔德的再适合不过了。 Tag: 田中亮, 長澤まさみ, 東出昌大, 小日向文世, Official髭男dism 跑调合唱团 2019.6.17 大光明电影院 丹麦的监狱感觉很美好啊,还有电视、很健康的伙食、图书馆、娱乐活动,友谊更是一级棒。 白领犯罪和性侵哪个更严重,颠覆了我的固有想法,后者其实是无法控制自己,前者是主动贪婪。一开始以为是类似男子花样游泳的中年大叔文艺励志故事,后来的反转太出人意料了。本来几乎是站在男主和同情男主的狱警的立场来看的,原来是如此的卑劣只想着用权用钱来控制世界,又是那么真实。后半段我一直在想男主接下来会如何觉悟反省自己,最后结尾竟然就是男主一如既往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最后定罪还出书上电视节目风光无限,太绝了。 Tag: Frederikke Aspöck 我控诉 J’accuse! 2019.6.17 上海兰生典尚影院 名声很大才来看,原来是无声的,字幕加配乐,配乐超好的。 剧情有点狗血,有点搞笑。男二看到男一来当中尉的时候,赖在地上傲娇的表情太搞笑了。 反战,本来就是应该讲的是老百姓普通人小角色的故事,而不是民族、国家的战略兴衰。 原来是僵尸片,挺出乎意料的,非常大胆。 主角一个死了一个疯了,我本以为就这么结束。疯子带来了僵尸,死不瞑目的僵尸对比胜利游行的民众,非常震撼。但是我没想到僵尸控诉的竟然是自己活下来的亲友是否值得自己去死,而不是战争是否值得自己去死。我觉得low了。 最后再反转控诉太阳,一下子又高级了。本来我觉得这和太阳什么关系啊,但是如果和平正面地可以歌颂一样无关的太阳的话,战争疯狂死亡控诉太阳也合理啊。控诉的意义不断层叠变化,很厉害。 Tag: Abel […]
Filed in 电影我也看
|
Also tagged Abel Gance, Antonio Banderas, 小日向文世, Brian Welsh, Catherine Deneuve, 田中亮, 白石和彌, 长久允, Frederikke Aspöck, Gastón Duprat, Julie Bertuccelli, Official髭男dism, Pedro Almodóvar, Penélope Cruz, SIFF, Theodoros Angelopoulos, 東出昌大, 斎藤工
|
宣告黎明的露之歌 夜明け告げるルーのうた 2017.6.17 美琪大戏院 虽然我以前只看过动画版的《四畳半神話大系》,但是导演湯浅政明的画风非常显著和统一,一看就知道这都是他的作品。这次电影节一起上了两部湯浅政明最新的动画电影,真的好厉害。 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当简单,贫瘠的海滨乡下小镇有着古老悠久却已经近乎失落衰退的文明历史(捕鱼和制伞),同时也有着迷信般的关于人鱼的神秘传说。然后就是几位少年和爱音乐的人鱼之间的动人的故事,之后发生的起起伏伏情节路线没什么惊喜都很容易猜到了。 说是动画片,其实更像是歌舞片。全片都是以歌曲来引导情节的推进,少年听着父辈表演录制的卡带里的歌曲,我怎么都听着动听耳熟,一看到是斉藤和義的我整个人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虽然并不是我的年代的歌曲,但是我是听了《火花》里的《空に星が綺麗》再去听斉藤和義的一系列以前的经典老歌的,这首《歌うたいのバラッド》又成为了电影《宣告黎明的露之歌》的主题曲让我觉得真的有缘份的感动。男二喜欢女二偷偷关注她喜欢的歌,而我也是在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女二手机播放的歌是YUI的《fight》的呢!当年我那么喜欢YUI和这首《fight》的美好回忆一下子就涌现心头,散场之后就开始不断重温YUI的歌,这样的感觉也很好。 电影不够完美的地方我简单列了几点: 人们对于人鱼的态度表现得有点混乱,反面人物的刻画也不够逼真; 男主的父辈的情节没什么挖掘,反倒是把时间花在了很多更次要的人物(爷爷的妈妈、婆婆的儿子、陌生男子的狗)身上,有点可惜; 几位少男少女很率真很可爱,但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却好像为了剧情需要变得很窝囊很智障; 变成人鱼的条件设定蛮傻的,但至少那些狗狗人鱼还是很可爱的; 歌舞片只有歌没有舞蹈怎么行,但是剧情里面的舞蹈有一种很想营造成为宝来坞或者百老汇式的群舞的感觉,但是不够令人信服舞步也不够精彩。 会计刺客 The Accountant 2017.6.17 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表面上是一个会计,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游走于明道黑道用自己的准则替天行道的专业杀手。我猜这样的情节设定从某种程度上是特意想吸引从事会计行业的观众的,而实际上也的确成功了,因为我正是因为“会计侠”这样的概念才来看的电影,而且显然不仅仅是我,因为电影里讲到CPA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是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部我被片名骗来看的电影,而且它远没有达到我对它的预期。最大的bug是,他不配叫会计侠。一来,说他是会计,其实他在电影中的主营业务是审计。审计花样耍帅,不用电脑,看的全部是纸制版打印出来的报表,把各种科目数字写满玻璃墙。这样的虚假耍帅是在藐视那些以会计之名吸引来的观众的最基本的专业性啊。主人公天生智慧超群,但是自闭、不擅人际交往、不懂察言观色,这样作为会计可以毫无破绽地融入人群,确定这不是在刻板印象地贬低会计从业者?二来,人家蝙蝠侠、蜘蛛侠什么侠的,在行侠仗义的时候是运用了相关的技能的。但是会计侠典型的职业杀手的套路,丝毫也没运用会计技能啊,各种打打杀杀太无聊了。而且我到现在也没有看懂,为什么那个反派要请男主来审计他明知帐务有漏洞的公司。会计侠在运用技能的时候,全部都是在闪回小时候父亲各种扭曲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因此而受到的创伤。没想到接着马上全盘洗白,一边把父爱捧上天,一边又在确认父亲的价值观的效用,我无法接受。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会计侠不是认真的。这种解读倒真的也有迹可寻,因为电影中的绝大部分的笑点是尴尬导致的笑点。这么说来这是一部打着英雄片幌子的戏虐英雄的搞笑片?怎么看Ben Affleck的面部表情,都看不出来这部电影有一点点这样的觉悟啊。 至爱梵高 Loving Vincent 2017.6.18 上海影城 这部电影有两个很厉害好看的地方。 一个是它的画风全部是梵高的画作的印象派风格,而且还坚称全部的底片都是由一百多位艺术家手绘制成的。在看电影之前,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是正常的演员场景拍摄之后再加上了一个统一的滤镜电脑制成,没想到真的是手绘的。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全部都是手绘的话,那为什么还需要借用演员来演,而不是直接用虚拟的人物或者原画里的人物为原型画出来?我能想到的解释是:在结尾看演员表的时候,电影里直接把梵高的原画和在这部电影里面的演员被手绘化妆后的样子摆在一起,真的是惊人地相像。于是就觉得超级厉害,太加分了。 二是它的叙事角度。梵高的故事已经被重复得太多了,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直接从梵高去世以后讲起,,让观众随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同村人(同时也是在梵高笔下画作作为被临摹的人物)去送回一封未寄出去的信的历程,来探访多位和梵高的生与死息息相关的人(这些人也都曾经出现在梵高的画中)来试图揭开梵高之死的真正的谜底。这几乎是一部悬疑解密的电影了,让我不是很喜欢,因为我一直以为生是大于死的,与其纠结一个人是怎么死的还不如把时间花在这个人的人生上面,对于梵高更是如此。好在故事的结尾慢慢地把路子带正了,不再是探案节目,最后还只是鸡汤节目。 这部片子的卡司特别强大。要么就是演员长得特别像梵高画里的人物的,比如那个梵高和他的医生;要么就是各种熟脸来扮演路人角色。最出戏的地方是,明明是一个在法国发生的故事,大家全都说英语也不是什么bug,但是几位爱尔兰演员的口音太肆无忌惮了,太可爱了。还有就是我脸盲症又犯了,我一直以为男主的演员《Gossip Girl》里面的Chace Crawford,还在不断惊叹这个美国演员一点都听不出来美语的口音,直到回家看卡司表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疯癫之翼 Mad to Be Normal 2017.6.20 天山电影院 上世纪90年代的精神病学家R. D. Laing的传记电影,说是这位R. D. Laing的理论是不对病患使用任何当时可能在别处比较流行的电击或者或者伤害到病患的药物,而是把这些病人放在一起一栋房子里共同生活。他的理论听起来又有人性又有道理,他说疯子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没有普通人多,人们因为害怕而对疯子做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事情,结果好像天下太平了,但其实是谁得到了更多的安静,肯定不是那些被电击的痛苦的疯子啊。然后他用自己最大的行动力来推行他的观点,就算代价可能是妻儿家庭。 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东西,从主人公的理论来看,或是从主人公本人的经历来看,都是和谐统一的。本来我应该很喜欢这样的主人公这样的作品的,但是最近通过思考这一狂热阶段貌似已经逐渐度过了。做到很难做到的事情值得钦佩还是做到正确的事情值得钦佩?说不清为何,我没那么崇拜这位主人公了。 话说回来,当初让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唯一的动力就是David Tennant。电影结尾的地方,他的病人被强制关进了施行电击疗法的医院,DT晚上溜进去看望他的病人们,然后突发奇想带着病人逃了出来,他说“Do you wanna go for a little adventure”,瞬间10上身,有种莫名的兴奋感和温暖。女主是最近正好在看她主演的《The […]
Filed in 电影我也看
|
Also tagged Adriana Ugarte, Aidan Turner, Alice Munro, Anna Kendrick, 加瀬亮, 君塚良一, 大友啓史, 中井貴一, 伊藤英明, 佐々木蔵之介, 志田未来, Ben Affleck, Chris O'Dowd, Cristian Mungiu, 神木隆之介, 羽海野チカ, David Tennant, Dorota Kobiela, Douglas Booth, Eleanor Tomlinson, Elisabeth Moss, Emma Suárez, Gavin O'Connor, Helen McCrory, Hugh Welchman, J. K. Simmons, Jane Austen, Jerome Flynn, John Jencks, John Sessions, Jon Bernthal, Kate Beckinsale, Pedro Almodóvar, R. D. Laing, Robert Mullan, Roger Allam, Russell Tovey, Saoirse Ronan, SIFF, Stephen Fry, Tommy Knight, Vincent van Gogh, Whit Stillman, Xavier Samuel, YUI, 染谷将太, 林遣都, 湯浅政明, 有村架純, 斉藤和義
|
Saturday, December 3, 2016
昨天休假过了非常充实的一天,下午在上海影城连看了两场电影。虽然两部电影都各自有比较明显的瑕疵,但我觉得还依然都是五颗星的好看,而且可贵的地方在两部电影好看的地方不一样还正好互补。晚上回来,再尝试看各种本来正在看的美剧日剧都觉得好难看啊,原来好电影真的好。 君の名は。 你的名字。 2016.12.2 上海影城 秋初的时候在知道会在中国上映之前,我看过一遍网上流传的片源,当时就觉得超级好看。作为一个科幻故事,叙事的结构和节奏的把握掌握得相当好,最后的情节其实有一点不圆但我愿意忽略。然后就是配乐超级好听,原声碟之后我也听了好久。电影画面之美,简直就是为了原声碟在播MV的感觉。 这次在电影院里面二刷,就算知道了情节的梗,但是不影响观影的效果。因为本来电影利用的就是叙述性诡计,重看之下,反而能看到更多电影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铺垫了很多很多辅助的细节,更显电影的用心。 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故事里的美好,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美好的、对自然的敬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很美好的。而且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太煽情了,利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反复制造一种美好遗失的假象。电影的近结尾处的一长段是蛮催泪的,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就边中招边觉得太煽情不喜欢,第二遍看的时候却还是依然中招。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12.2 上海影城 基本上我是冲着3D/4K/120帧去看的,太有真实感了,真实得简直不真实起来。刚看完的时候我觉得很难评价这部电影,一方面它完全超乎了我对它的期待,另一方面它带给我的观影的不适感非常明显(特别是紧接着《你的名字》那个完美的人性世界之后)。然后我再慢慢回想和整理一下情节,我发觉这部作品层次相当丰富,我可以不赞同它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的内容,但是我依旧非常喜欢它讲故事的方法以及引发观众思考的力量(还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如果用文字来简单描述这部电影的情节,它简直就是一部反战片。在老家闯了祸的男主被迫送去伊拉克参加战争,战乱中本能地营救小队长,包括男主的整个小队被当作战争英雄回国巡回,直至参加橄榄球盛大赛事的中场表演。但是只要是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它的主题不是反战,或者是它反的不仅仅是战争,或者说它的主题和战争不战争无关。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三个层次的内容,然后这三个层次有所关联却一层压过一层。这三个层次都是在讲同一个问题,但是它们的能量却有大有小,所以会一层压过一层,就好像康托尔说实数和无理数都是无穷多的但无穷多也是有等级的。 首先最表面的一层是关于价值观。如果从反战的角度出发很容易看出来这场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苦痛、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包括美国人包括中东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被战争裹挟的无辜的老百姓为了奔赴战场的亲人担忧或者骄傲也都是受害者,就算是被称之为英雄的那几个人其实也就是没什么素质的小混混等等。那么这场战争的价值所在,毫无意义的结论非常同意得出来。但是再反过头来跟着这个回国小队的人的步伐来到这场中场休息来看看没有战争的世界,看上去好像更丑陋,人性的虚伪、贪婪、懦弱在和平的地方反而显得更为突出无法忽视。在这个层面上看这部电影,我无法做出选择,我都不愿意存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不管是战场还是灯红酒绿的赛场。 然后进入第二层是关于信仰的。当人生无法基于眼前的价值来选择不同的道路的时候,按照小队长的说法我们不得不信仰/找到一些比我们本身更大的东西。信仰的世界是一个自我圆满自我实现的世界,沉浸在信仰的世界里就刀枪不入了,但是同时也“自愿为奴”了。虽然不断有人在从这个层面来帮助教导男主,包括小队长和啦啦队员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男主的的面前,但显然男主依旧无法说服自己被此打动。 最后让男主下定决心回到战场的,并不是男主觉得战场比较好或者比较不好,也不是信仰的力量让他追逐那条道路,而是最最简单的关于情感/爱的那一层。至少这是我感受到的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爱这一层的能量要比价值、信仰都要厉害,这也是很典型的李安一贯的套路。但是当我看到男主回到车上和战友们一同奔赴战场时相互告白的场景,我却一点没有感动,反而很想翻白眼。战友兄弟之间的爱不就是被最畸形的战争催生的产物吗,这和想吃上山下乡的忆苦思甜饭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很突兀的一点是,小队里面那几个人,为什么男主光环那么亮?为什么只有男主是洞察出来这一切不同层次的东西而其他感觉真的只是碌碌无为或者超级平庸市井的没素质的人?而到头来,最有觉悟的人却以和其他那些队友同样的理由选择了和其他那些队友一样的东西?
Saturday, January 5, 2013
2012年秋季日剧我最爱的是《高校入試》,这也是我当番唯一追看下来的一部日剧。这部剧的内容是湊かなえ最擅长的校园阴谋,主题是“搞垮中考”。不夸张的说,每周晚上我最最期待的就是可以看到新的一集《高校入試》,虽然每一集只有三十几分钟,但是每次都看得我欲罢不能。豆瓣上对此剧的评分相当的低,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好多人在看了两三集就弃了。我在看到前三集的时候也很有想要弃的心情,要是要我在当时评分的话,我肯定也是只会给最低分的。因为前几集的剧情出奇的慢,几乎一切都是以慢动作在交待似的。但是好在我坚持下来了,终于看到了只有坚持下来的人才能明白的好看。后面的悬念和节奏的掌握实在是太棒了,我要再次惊叹一下湊かなえ的功力!真的是那种不看到最后一集不知道幕后大boss是谁的那种剧,根本猜不到真相。最后揭露的真相,好吧,我承认不是五颗星的那么强。但是我觉得这部剧的重点在于在看前面的时候每一集累积的悬念,从某个程度而言,“重点在过程,不是结果”。 卡司方面,長澤まさみ独挑大梁,让人忍不住把她和《告白》中的松たか子相比。可惜本剧中的長澤まさみ把自己的好身材包裹的相当牢,甚至有点脸部发胖的感觉,气场不是很强。倒是扮演候补大boss高中退学生的中村倫也相当抢眼,其实是这个角色让人看得觉得他真是个优秀的好青年。另外就是扮演校园恶霸的演员的猥琐气质实在是和这个角色太相符了,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相由心生”的? 最后对于结局我还是想吐槽几句(剧透反白):这个结局也太正面了吧?!剧中的所有人物似乎瞬间全部得到了救赎。大boss和其手下难得能碰到这样知书达理的校长,感觉好不真实啊!连手机女和猥琐的作弊男都被录取了,天理何在啊?难道因为是在电视台放的,主旨就会比较积极正面?
Saturday, November 10, 2012
说起校园黑暗系,第一个能想到的人物应该是湊かなえ吧。当年湊かなえ的《告白》一举成为2009年本屋大賞的票选冠军,之后由松たか子主演的电影版也是大红大紫甚至参选了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个个都腹黑的不着一点痕迹,人性的黑暗在校园内大开其花。作为湊かなえ的忠实读者,她的书我也是一本一本追过来的,虽然说她之后的作品没有什么能突破她的处女作《告白》,但是不能否认她独特的细腻笔触能够捕捉到校园内的风风雨雨下的黑暗。 本来在这一领域似乎是湊かなえ独霸天下的,但近两天又出一匹黑马,那就是貴志祐介。貴志祐介本来是推理小说作家出身,他的榎本系列名作包括《硝子のハンマー》、《狐火の家》和《鍵のかかった部屋》最近也被TV化,由大野智和戸田恵梨香饰演的《上锁的房间》我也非常喜欢。貴志祐介的近作《悪の教典》也把悬念的舞台搬到了校园的场景,不仅入围2011年本屋大賞的十强,而且获得同年『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这本mystery真厉害)大奖的第一名。故事的主人公也全部都由老师和中学生构成,号称比《告白》还要黑暗。 今年冬天,在荧屏上这两位校园黑暗系的大神就这样正面交锋了。先说貴志祐介的《悪の教典》被映画化了,由三池崇史导演、伊藤英明主演。为了配合电影的上映,《悪の教典-序章-》分为四集在电视上播出。在序章里,介绍了主人公的基本设定,是一个从华尔街成功而后辞职归国担任中学英语老师的年轻才俊。但是在序章里,几乎没有透露任何能够直接联系到这位男主角黑暗面的地方。所有的分析都是由他身边的人观察做出的,而这些却又似乎都可以被很容易地解释成为一种误会。序章的作用仅仅是吊足观众的胃口,好让大家进电影院发现真相。看完这部序章,我最大的印象是伊藤英明好帅,唯一的不满就是播出他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镜头的时候这位讲流利的英语的同时的肢体语言也太刻意了。其他就是我觉得多少有点鸡肋,如果说人物的设定真的是要把这位主人公描绘成心思极为缜密分析能力超强的话,那他怎么可能会那么容易暴露他的这一秘密?这说不通啊。序章里面最赞的就是一开头的那场木偶剧,感觉比后面的那些情节都要有质感,几乎就是这部才一分钟的木偶剧一直在支撑着我看下去啊。不过里面的某些情节我倒也是有熟悉的地方,因为我小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被害幻想症,怀疑我的班主任私藏了一本详细记载并实时更新的班级里面所有同学各种细节背景的册子。还是这根本就是真实存在的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个事实? 跟《悪の教典》硬碰硬的则是同季播出的由湊かなえ主笔、長澤まさみ主演的《高校入試》。同样也是中学的故事,从男主人公变成女主人公,女主人公还偏偏也是一个海归的英语老师,这简直就是杠上了嘛。这是一部正常集数的日剧,但是所讲的故事在时间上仅仅局限于非常短暂的中考的那几天。就那么几天的故事,分成十几集讲,可想而知节奏有多慢。一开始看前两集的时候,我几乎就要放弃了,因为怎么感觉看完一集好像什么都没有看一样的。然后我再看下去,却发觉几乎停不下来了,我太庆幸自己没有半途而废了。节奏虽然慢,但是这样的铺垫效果出奇的好。一方面,剧中的悬念释放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觉一下子信息量太大而直接忽略其中的逻辑性,也不会就那么一个悬念就停滞不前了,悬念一个一个慢慢抛出来累积的恐怖气氛非常成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真的没人猜的出来。另一方面,剧中的人物的刻画也显得技巧十足,不管是哪个老师还是哪个学生,每一个都有可能是幕后的真凶,让人充满了好奇心。我印象最深的是,長澤まさみ在监考过程中有那么一秒钟的镜头里面非常诡异的一笑,好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至少看到现在,《高校入試》完胜《悪の教典》啊。
Monday, September 24, 2012
一集一个東野圭吾的故事,而且每一集都有大牌的主演。只能说这部剧的可看性,重量级的卡司要拉开東野圭吾的故事情节好几条街。虽然说東野圭吾是个相当高产的作家,而且涉及的主题也相当的多元。但是他真正好的作品其实也就那么几部,其他的应该都是名气和光环之余的消遣附属产品。厉害的是東野圭吾的名头就是那么值钱,即使是这些消遣的附属产品还是可以集结起来构成一部剧集,关键是还可以每一集都找到一个甚至几个大牌的一线明显来演。其中的故事我都不高兴一集一集地评论了,只能说好看的没难看的多,完整的没漏洞百出的多,而且还是多很多。下次再有東野圭吾的影视改编作品,我要三思而后看了,这算不算曝光过度的副作用? PS:貌似这篇卡司的标签要赶上评论正文长度了。
Filed in 日剧偶尔看
|
Also tagged 加藤あい, 反町隆史, 坂口憲二, 大野拓朗, 妻夫木聡, 安藤政信, 小澤征悦, 中井貴一, 三浦春馬, 広末涼子, 唐沢寿明, 篠原涼子, 田中麗奈, 観月ありさ, 鈴木京香, 東野圭吾, 松下奈緒, 戸田恵梨香
|
我最近看了两部小说影视化的作品,而且都是五集的连续剧,分别是湊かなえ的《赎罪》和的東野圭吾的《分身》。五集的长度完完整整地讲完了一本小说的故事,而且不出意外地没有遗漏什么支线故事,这算是成功的影视化改编还是小说本身比较贫乏呢?其实阅读这样的一本小说,和看一部这样五集长度的连续剧,所花的时候几乎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这两件事件之后的结果(传达的讯息)也是一样的话,那怪不得没有人去看原著小说了。因为影视化作品已经很贴心地把各种人物和布景精心设计和展现出来了,看起来肯定是比较轻松的。那么读原著的唯一优势就在于它出现得比较早,真的是某位畅销小说家的粉丝的话,肯定在第一时间读上他的书是一种满足。但是要是小说的翻译加引进时间(时快时慢)和影视作品的翻译(一夜之间)加引进(民间渠道瞬间)时间差不多的话,那么又一次贬低了这类小说的意义。这样的结论在于,小说作品本身要加油啊。 回过来说这两部连续剧。《赎罪》是我看过小说的,就和湊かなえ一贯的笔风一样,这本和《告白》也有着非常类似的设定:都是通过几位主人公“自白式”的叙述来构造整个完整的故事,而最终的大boss永远是和怨念深重的中年女主人公息息相关。但是我在看这本《赎罪》的书的时候,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明明是同一件事情,怎么就对不同的人的作用是迥然不同的。可惜的是,我个人觉得这次的影视化改编比较失败,根本没有把小说人物的精彩表达出来,整个显得平庸。 東野圭吾的《分身》小说我没有读过,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水平实在是参差不齐而且主题多样,读他的书就好像碰运气,碰到正好合胃口的就很好看,要么就没什么兴趣。但是这部作品的主题doppelgängers还是挺吸引我的,再加上主角是長澤まさみ我个人也比较喜欢,所以就直接看了电视剧版本。现在想来,是不是女主角演员的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的评价呢?因为在看《GOLD》的时候,我就觉得在天海佑希旁边的“そんな”很好玩;但是我就从来没有待见过苍井优。总体来说,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分身》的节奏把我还是可以的,唯一就是最后的结尾有点狗血。怎么了就突然一切变得美好了,危险和坏人都自行散退了?最后是我自己防痴呆的recap:这两位doppelgängers的关系是姐妹→双胞胎→克隆人。
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GOLD》的今年夏季的新剧,由野島伸司编剧,天海祐希、長澤まさみ和反町隆史主演,讲的是一个成功女性带领她的孩子向奥运金牌冲刺的故事,是本季唯一一部我追看到底的日剧。这部剧完全是为了女王天海祐希度身定制的么。剧情有够用心,但是所传达的讯息却实在不敢恭维。因为女主人公在剧中是一个“成功女性”,不仅四处宣传自己的育儿之道,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不断地大段大段地发表人生看法和感言。但是内容都是满口胡言毫无道理的,但是编剧就是有本事把这些谬论讲得一套套的,所谓的诡辩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此吧。照平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我肯定就马上关掉了。唯一支撑我的就是,天海祐希就是有决高的演技贯彻演说,同时不让人觉得一眼就能识破其破绽。所以在看剧的过程中,我有好几次反复,有点不明白编剧的意图,到底是要让我们看清这是一个伪君子呢,还是想要借天海祐希之口给我们洗脑。 最后的情节走向还是大团圆的结局,一方面我觉得给这种伪君子母亲这样完美的结局真是便宜她了,另一方面我又想“好吧好吧,她也挺不容易的”。要说为什么这最后是好的结局,我觉得原因不在于女主人公是个多好的母亲,而在于她的孩子们倒真的是她口中的B-Child。我以前有一个观点,我觉得亲子关系之间,父母一方占很大的优势。因为不管父母做出怎样的事情,或者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一方都是继续爱父母的。设想两种情况,一个是父母对孩子从小无微不至的,另一个是父母对小孩从小是暴力相对的,后面那个小孩却没有道理对待其父母不同于前面的那个小孩的态度。所以,即使女主人公为了金牌都丧失心志了,她的孩子们最终还是回到她的身边为她圆梦。这归结到底的话,正如女主人公自己所说的,全靠“运气”,有这样的好孩子真是她的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