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5, 2013
2012年秋季日剧我最爱的是《高校入試》,这也是我当番唯一追看下来的一部日剧。这部剧的内容是湊かなえ最擅长的校园阴谋,主题是“搞垮中考”。不夸张的说,每周晚上我最最期待的就是可以看到新的一集《高校入試》,虽然每一集只有三十几分钟,但是每次都看得我欲罢不能。豆瓣上对此剧的评分相当的低,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好多人在看了两三集就弃了。我在看到前三集的时候也很有想要弃的心情,要是要我在当时评分的话,我肯定也是只会给最低分的。因为前几集的剧情出奇的慢,几乎一切都是以慢动作在交待似的。但是好在我坚持下来了,终于看到了只有坚持下来的人才能明白的好看。后面的悬念和节奏的掌握实在是太棒了,我要再次惊叹一下湊かなえ的功力!真的是那种不看到最后一集不知道幕后大boss是谁的那种剧,根本猜不到真相。最后揭露的真相,好吧,我承认不是五颗星的那么强。但是我觉得这部剧的重点在于在看前面的时候每一集累积的悬念,从某个程度而言,“重点在过程,不是结果”。 卡司方面,長澤まさみ独挑大梁,让人忍不住把她和《告白》中的松たか子相比。可惜本剧中的長澤まさみ把自己的好身材包裹的相当牢,甚至有点脸部发胖的感觉,气场不是很强。倒是扮演候补大boss高中退学生的中村倫也相当抢眼,其实是这个角色让人看得觉得他真是个优秀的好青年。另外就是扮演校园恶霸的演员的猥琐气质实在是和这个角色太相符了,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相由心生”的? 最后对于结局我还是想吐槽几句(剧透反白):这个结局也太正面了吧?!剧中的所有人物似乎瞬间全部得到了救赎。大boss和其手下难得能碰到这样知书达理的校长,感觉好不真实啊!连手机女和猥琐的作弊男都被录取了,天理何在啊?难道因为是在电视台放的,主旨就会比较积极正面?
Saturday, November 10, 2012
说起校园黑暗系,第一个能想到的人物应该是湊かなえ吧。当年湊かなえ的《告白》一举成为2009年本屋大賞的票选冠军,之后由松たか子主演的电影版也是大红大紫甚至参选了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个个都腹黑的不着一点痕迹,人性的黑暗在校园内大开其花。作为湊かなえ的忠实读者,她的书我也是一本一本追过来的,虽然说她之后的作品没有什么能突破她的处女作《告白》,但是不能否认她独特的细腻笔触能够捕捉到校园内的风风雨雨下的黑暗。 本来在这一领域似乎是湊かなえ独霸天下的,但近两天又出一匹黑马,那就是貴志祐介。貴志祐介本来是推理小说作家出身,他的榎本系列名作包括《硝子のハンマー》、《狐火の家》和《鍵のかかった部屋》最近也被TV化,由大野智和戸田恵梨香饰演的《上锁的房间》我也非常喜欢。貴志祐介的近作《悪の教典》也把悬念的舞台搬到了校园的场景,不仅入围2011年本屋大賞的十强,而且获得同年『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这本mystery真厉害)大奖的第一名。故事的主人公也全部都由老师和中学生构成,号称比《告白》还要黑暗。 今年冬天,在荧屏上这两位校园黑暗系的大神就这样正面交锋了。先说貴志祐介的《悪の教典》被映画化了,由三池崇史导演、伊藤英明主演。为了配合电影的上映,《悪の教典-序章-》分为四集在电视上播出。在序章里,介绍了主人公的基本设定,是一个从华尔街成功而后辞职归国担任中学英语老师的年轻才俊。但是在序章里,几乎没有透露任何能够直接联系到这位男主角黑暗面的地方。所有的分析都是由他身边的人观察做出的,而这些却又似乎都可以被很容易地解释成为一种误会。序章的作用仅仅是吊足观众的胃口,好让大家进电影院发现真相。看完这部序章,我最大的印象是伊藤英明好帅,唯一的不满就是播出他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镜头的时候这位讲流利的英语的同时的肢体语言也太刻意了。其他就是我觉得多少有点鸡肋,如果说人物的设定真的是要把这位主人公描绘成心思极为缜密分析能力超强的话,那他怎么可能会那么容易暴露他的这一秘密?这说不通啊。序章里面最赞的就是一开头的那场木偶剧,感觉比后面的那些情节都要有质感,几乎就是这部才一分钟的木偶剧一直在支撑着我看下去啊。不过里面的某些情节我倒也是有熟悉的地方,因为我小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被害幻想症,怀疑我的班主任私藏了一本详细记载并实时更新的班级里面所有同学各种细节背景的册子。还是这根本就是真实存在的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个事实? 跟《悪の教典》硬碰硬的则是同季播出的由湊かなえ主笔、長澤まさみ主演的《高校入試》。同样也是中学的故事,从男主人公变成女主人公,女主人公还偏偏也是一个海归的英语老师,这简直就是杠上了嘛。这是一部正常集数的日剧,但是所讲的故事在时间上仅仅局限于非常短暂的中考的那几天。就那么几天的故事,分成十几集讲,可想而知节奏有多慢。一开始看前两集的时候,我几乎就要放弃了,因为怎么感觉看完一集好像什么都没有看一样的。然后我再看下去,却发觉几乎停不下来了,我太庆幸自己没有半途而废了。节奏虽然慢,但是这样的铺垫效果出奇的好。一方面,剧中的悬念释放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觉一下子信息量太大而直接忽略其中的逻辑性,也不会就那么一个悬念就停滞不前了,悬念一个一个慢慢抛出来累积的恐怖气氛非常成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真的没人猜的出来。另一方面,剧中的人物的刻画也显得技巧十足,不管是哪个老师还是哪个学生,每一个都有可能是幕后的真凶,让人充满了好奇心。我印象最深的是,長澤まさみ在监考过程中有那么一秒钟的镜头里面非常诡异的一笑,好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至少看到现在,《高校入試》完胜《悪の教典》啊。
我最近看了两部小说影视化的作品,而且都是五集的连续剧,分别是湊かなえ的《赎罪》和的東野圭吾的《分身》。五集的长度完完整整地讲完了一本小说的故事,而且不出意外地没有遗漏什么支线故事,这算是成功的影视化改编还是小说本身比较贫乏呢?其实阅读这样的一本小说,和看一部这样五集长度的连续剧,所花的时候几乎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这两件事件之后的结果(传达的讯息)也是一样的话,那怪不得没有人去看原著小说了。因为影视化作品已经很贴心地把各种人物和布景精心设计和展现出来了,看起来肯定是比较轻松的。那么读原著的唯一优势就在于它出现得比较早,真的是某位畅销小说家的粉丝的话,肯定在第一时间读上他的书是一种满足。但是要是小说的翻译加引进时间(时快时慢)和影视作品的翻译(一夜之间)加引进(民间渠道瞬间)时间差不多的话,那么又一次贬低了这类小说的意义。这样的结论在于,小说作品本身要加油啊。 回过来说这两部连续剧。《赎罪》是我看过小说的,就和湊かなえ一贯的笔风一样,这本和《告白》也有着非常类似的设定:都是通过几位主人公“自白式”的叙述来构造整个完整的故事,而最终的大boss永远是和怨念深重的中年女主人公息息相关。但是我在看这本《赎罪》的书的时候,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明明是同一件事情,怎么就对不同的人的作用是迥然不同的。可惜的是,我个人觉得这次的影视化改编比较失败,根本没有把小说人物的精彩表达出来,整个显得平庸。 東野圭吾的《分身》小说我没有读过,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水平实在是参差不齐而且主题多样,读他的书就好像碰运气,碰到正好合胃口的就很好看,要么就没什么兴趣。但是这部作品的主题doppelgängers还是挺吸引我的,再加上主角是長澤まさみ我个人也比较喜欢,所以就直接看了电视剧版本。现在想来,是不是女主角演员的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的评价呢?因为在看《GOLD》的时候,我就觉得在天海佑希旁边的“そんな”很好玩;但是我就从来没有待见过苍井优。总体来说,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分身》的节奏把我还是可以的,唯一就是最后的结尾有点狗血。怎么了就突然一切变得美好了,危险和坏人都自行散退了?最后是我自己防痴呆的recap:这两位doppelgängers的关系是姐妹→双胞胎→克隆人。
少女 しょうじょ [日]湊かなえ 王蘊潔(译) 9789573327974 这是我读凑佳苗的小说以来最不喜欢的一本。如果说我之前看的她的作品里面人性比较险恶的部份还让人觉得可能事出有因、勉强可以认同理解的话,在这本《少女》里面读到的主人公,简直可以用“大逆不道”来形容。我非常生气看到这样的主人公的存在,虽然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其实两人之间的友情之真诚和珍贵,但是主人公的人生观实在是让我太不能苟同了。而且我本来以为故事讲的是,丑陋的心灵为了丑陋的目的,但实际上在试图做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看到最后发觉我原本以为的美好的事情原来也迷你版的丑恶主人公的化身。这唯一的美好也突然间消失了,变得一文不值。 凑佳苗的小说里人物关系比较复杂,而且有对称性。好像她从来不在一个路人身上浪费一点笔墨,只要是出场的人物,必然肩负着不止一重身份,并且要在不止一个故事线里起作用。不是有一种理论叫六度分隔理论么,说是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在凑佳苗的小说里,简直是这一理论的升华版,完美演绎“一度空间”。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夜行觀覽車 [日]湊かなえ 丁世佳(译) 9789571353654 最近我在淘宝上买了两本国内没有引进的台版的凑佳苗的小说,《夜行觀覽車》是台湾新鲜引进出版的最近的一本。可能在看完《告白》之后,再看凑佳苗的别的小说已经没什么新奇的感觉,但我个人却觉得这本《夜行觀覽車》写得有比《告白》还要深入和有突破。 一般凑佳苗的路数总归是一起命案,涉及多方,其中必有学生族群,然后每一方都是看似类似但其实各自有着汹涌的曲折心理动态和渊源,最后凸显了人类很悲剧的一面。《告白》里的人物是这样,《赎罪》里的人物也是这样,《夜行觀覽車》里的人物我却觉得略有所不同。 《夜行觀覽車》的展开同样也是由于一场凶杀案:“在斜坡上的高級住宅區,發生一起命案。高橋家主人弘幸於自宅慘遭殺害,而淳子被控殺夫。看似幸福的家庭,為何驚爆殺人事件?透過鄰宅住戶及事件家庭間,撲朔迷離的交錯觀點,事件背後的真相和動機將一一浮現。”整个故事是因凶杀案而起、也是围绕着凶杀案而展开,但是与之前作品不同的是,但在这本小说里面似乎最最要紧的核心并非是这起凶杀案。也就是说,尽管作者还是花了不少笔墨来铺垫和烘托悬疑的气氛,但是似乎解不解开凶案的真相或者真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那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住在凶杀案发生地的那群邻居们,凶杀案看似离奇突然却似乎可能发生在任何一家人家里。凑佳苗最擅长的就是从不同的人各自的角度来分析看待问题。那些让我看得咬牙切齿或者莫名其妙或惊愕不已的事情,一旦从当事人的那个角度一步一步地分析下来,似乎又变得“合情合理”了。对于这些人自己而言,他们都在做自己认为是再也合理不过的事情。问题并不在于这些人没有思考,(事实上他们不但思考了,而且有的还思考得很详尽透彻),而在于这些人有迷思。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正在看另一本日本小说,里面同样有一个学生的人物。那个学生执着勇敢,看得我觉得很佩服很美好。然后马上来看凑佳苗的小说,里面一样是日本学生的形象,但是每一个都让我觉得缺陷非常明显而且非常触气,我忍不住疑问:这还是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吗?凑佳苗的小说里不仅仅学生是这种丑恶的形象,其他的所有大人也都是这种形象,看得我觉得人性前景一片黯淡。但是我说这本《夜行觀覽車》之于《告白》有突破,是因为在此书的最后,作者有把线路收回来。最后有温情和感动的地方,但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作者还是坚持表达:的确是有美好的情感,但是这并不能也不会改变人内心丑恶的现状。什么才能改变呢?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赎罪 [日]湊かなえ 贾朝勃(译) 9787544251938 这是最近一本国内引进的凑佳苗的小说。明明在豆瓣的页面上老早就出现了,但是一直没有具体的实体信息。知道前天晚上我偶然看到竟然已经有卖了,于是马上在淘宝上下单。今天拿到书,晚上一口气就读完了。从惊喜的角度来说,其实一般,毕竟当年的《告白》已经给我开了眼。但是从内容的精彩程度而言,这本《赎罪》其实并不输给《告白》。 《赎罪》和《告白》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是由一起小学生的杀人事件引发的与其有关的一系列的故事。而且同样都是由几个当事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从自己的角度发生的故事。光凭这一点,这本书完全就可以叫《告白2》了么。这本《赎罪》一共分5个部份,由5个人分别“告白”。每个人的扭曲程度也跟《告白》里面各位主角的扭曲程度不分上下。区别在于,在《告白》中似乎是各人的个性经历决定了悲剧的发生,而在《赎罪》中,似乎是悲剧的发生决定了将来命运的方向,各人本身的性格之类的只不过界定了达成这个命运方向的角度。 白天我把这本书介绍给Amy的时候,她一听是《告白》作者的小说就有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扭曲变态的人性,我们到底该报以怎样的态度呢?Amy说这种东西,虽然存在,还是尽少地去接触比较好。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有更多的已残留不多的纯真吧。但同时我又觉得有这个猎奇的心情,看看人性到底可以扭曲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也唯有见识更多不同的人生极端,并且加以讨论和思考,才能更好的认识人性。我突然又想到上次DWBC讨论到有人把美国校园枪击案怪罪于充斥电视的刑事讯息。Kate和Leah也表示无法理解《东方110》之类的节目存在或者有观众群的意义。我也觉得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其实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找一个看过书的人,好好讨论一下里面几个主人公呀。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我发觉新春佳节是每年好片最多的时候,特别是年初的时候各大奖项和提名出炉,给上一年的好电影多了风向标。于是最近我比较密集地一下子看了好几部2010年的片子,而且总体质量都颇高。懒得每部电影长篇大论,简单地记录一下我看每部电影的一些感触。 The Social Network 社交网络 上来的第一个场景就把我给征服了,对这种高智商人才,我没有抵抗力。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很惭愧。虽然以前也经常听说IT界成功人士的故事,但我一直觉得那其实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看在脸书的创始人的原型故事,我觉得好佩服他们的敢于做大事的精神啊。不管最初的起因是什么,最终他们做到的改变社会的事情,好伟大啊。当然就这个特定的脸书的起因,我觉得还是很温馨的,因为它一直贯穿从电影开始一直到电影结束。 另外一个我觉得很珍惜的点是,那对双胞胎其中一个的态度。他不愿意挑起争端,把事情弄到满城风雨、把矛头指向同学,因为他觉得“那不是一个哈佛绅士做的事”。把“做绅士”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瞬间让我对他充满了好感。现在中国鼓吹法治社会,什么都拿法律说事,人们又没有宗教信仰,好像法律成了唯一判断行为的准则。一件事情凡是不违法,那就理所应当可以做。一个人对自我的要求的出发点是并且仅局限于法律,我个人觉得这个很初级诶。 这部片子让我认识了Jesse Eisenberg,演得很棒,我很喜欢。而且我觉得他跟Michael Cera神似啊。 Never Let Me Go 别让我走 这部片我老早想看了,科幻片+Carey Mulligan,这两个理由对我而言就很足够了。当然里面的卡司依然强大,除了Carey Mulligan还有大美女Keira Knightley(我也喜欢的)和出演过《The Social Network》的Andrew Garfield(我觉得他不像人类)。 不剧透了,我就觉得这部片感人之余,起了一部科幻片该有的作用,那就是它提出了一个问题。之前在DWBC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谈到过一个话题,那就是科技发展和人类智慧的关系。引用Kate引用罗素的观点:目前人类的智慧发展跟不上科技,所以智慧需要提高。这部电影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跟这个观点是一致了,我们必须好好想一想。 另外,关于人生的缺憾,有的缺憾是生来如此并且无法改变的。面对这样有缺憾的人的态度又该是如何的呢?我一直很纠结,因为我会下意识地去同情,但是回头想一想又觉得我根本没有立场去同情。比如说,我们人人都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要是有人是盲人,我们就会觉得没有视力生存非常艰难和可怜。但是要是想一想,其实或许有的物种根本就是除了五觉外还拥有人类从未拥有并且也无法理解的一种“觉”,如果运用前面同样的逻辑,那我们人类岂不是全部都很可怜,但我们其实又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 The King’s Speech 国王的演讲 看这部片,第一个场景我就有穿越的感觉:国王的老婆是哈利波特里面的坏到骨子里的坏女人,牧师是人类版的Master。这点我花了好久才纠正过来。Colin Firth真的演得超棒! 看电影的时候我非常感动于国王与语言纠正师之间的友情,但是看完冷静下来以后又觉得这个预言纠正师就这样获得爵位之类的未免让人觉得有点不服气。 告白 这部由凑佳苗的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我等了好久了呀,终于看到了。当初我还是等着台版翻译出来第一时间看了,然后逢人便推荐的呢。电影版的画面和音乐处理得很美,从表面上看,这些学生似乎个个天真无邪,只有在告白之下才看出来丑陋的一面。 很多人说,《告白》里面这样的情节只有在日本这种变态的社会才会出现。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可以说故事里面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很病态,但是这种病态似乎又都很有依可寻。经历这样这样的事情,似乎自然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或者行为,但是最后一看却都是大悲剧。《告白》做到的,是很完整地把这些的确存在(并且的确可能在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人身上)的丑恶表现出来。然后大家可以就此讨论、反思,可能也唯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悲剧。 Conviction 定罪 我承认我是完全只是冲着Sam Rockwell看的这部电影,但是当我发觉Sam Rockwell其实不是主角的时候,我还是被这部电影所感动。这是一部有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讲的是哥哥被冤枉杀人入狱,妹妹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通过法律资格考试并最终为哥哥洗清罪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个是前不久刚读的茨威格笔下《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里的菲尔德。这三个人物都有类似的点,从形式上而言,似乎秋菊和电影中的女主角更为相像,但是我觉得秋菊给我留下的最大的印象是“拗”,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给我的印象却是充满了爱。秋菊的坚持源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倔强的性格,而支撑这部电影女主角几十年的却是对他哥哥的亲情。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的侧重点的区别。 最可贵的是,女主角的坚持的纯粹。有一个情节,女主角的两个儿子互相问对方是否会为对方做同样的事情,有一个说愿意,但是说到要是等于牺牲一切的话似乎又犹豫了。我觉得所谓女主角坚持的纯粹,就是其实她自己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根本就不觉得她是在牺牲自己的人生活或者一切。
Filed in 电影我也看
|
Also tagged Andrew Garfield, 中島哲也, Carey Mulligan, Colin Firth, 石黑一雄, David Fincher, 西井幸人, 藤原薫, Hilary Swank, Jesse Eisenberg, Keira Knightley, Mark Romanek, Minnie Driver, Sam Rockwell, Tom Hooper, Tony Goldwyn, 松たか子, 橋本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