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奥浩哉

GEB:意义的笔记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Douglas Hofstadter 侯世达 9787100013239 在GEB第六章《意义位于何处》里,作者试问:意义是一条消息所固有的,还是在心灵或机器与一条消息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里面说到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任何消息都分三层:(1)框架消息(2)外在消息(3)内在消息。框架消息就是这样一种消息:“我是一条消息,你有本事就来解译我!”──理解框架消息就是确认需要一种解码机制。外在消息是消息中符号的模式及结构隐含地携带的信息,说明如何去解译内在信息──理解外在消息就是建造(或知道如何建造)能正确解译内在消息的编码机制。而内在消息,即预定要传送的消息。 我想尝试用我自己理解的话来分析一下这三层消息的话。首先框架消息就是这个消息本身不同于无意义物质的一个特征,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地上的一块石头或者天上的一朵云,并不会觉得其中带有什么消息内容,但是我们看到一本书或者一张CD的时候,便能预想其中是有所内容的。但是从获取这第一层的框架消息的时候,智能便已经是或不可缺的了。说不定那一片云中已经含有天大的可贵的消息,但是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然后外在消息,往往是隐含着的。书中的例子是,即使在一张写着日文信息的纸上写着“这是用日文书写的”,也无法在外在消息的层面起到帮助人们明白解码机制。我对这条有一点点困惑。假设我们现在手上的信息是上面写着“10”的一张纸,从外表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条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信息。但是要得到真正的解码机制来明白其意义,必须还知道比如说这是十进制的还是二进制的。如果这张纸上同时还写着“二进制”这三个字的话,那么这三个字算是外在消息还是内在消息呢?对我来说,所谓的外在消息,就好像听音乐的时候,你可以听出来这是古典音乐、或者摇滚、或者乡村,然后用属于那类的模式去欣赏它。这一层面同样需要智能,我这里说的智能与其说是智力水平,还不如说是还要加上阅历和经验。 在这本书里,作者一直在拿巴赫的音乐做例子。我一直在想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不管是一本书、一幅画、一首歌或是一部电影,其存在的意义肯定都是其创造者想要通过这个作品传达一个或者一些信息。那么评价一部艺术作品的标准,是不是应该就是这个作品是否有效地把这个内在信息传达给接受者了呢?我觉得肯定不是的,理由有两条: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与质量无关、有效性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比如一个作家为了宣扬反战而创作了一个与战争有关的故事,如果说是为了有效传递信息的话,那他干嘛还要写一本书,直接写两个字“反战”不就好了?再比如有这么一封信,里面充斥着小三对正宫的讽刺挖苦逼迫威胁,其想要传达的信息肯定是很有效地到达了对方那边,但是这封信肯定不是什么具有艺术意义的东西。 昨天读完这章《意义位于何处》之后,我恰巧看了一部电影《GANTZ: Perfect Answer》。主演是我最喜欢的两位日本男演员:二宫和也和松山ケンイチ,但是电影的故事情节莫名其妙到一个极致。电影的基本设定是这样的:存在着这么一个黑球,它把一些死去的人召唤回来让他们继续存活,但是他们必须按照黑球的要求去杀害某些黑球指定的外星人,想要逃脱黑球的控制,必须杀外星人得分到一定的水平。后来有一群外星人爆发了,来寻求复仇,然后这些被黑球召唤回来的人还不断维护黑球跟这些复仇的外星人作战。双方同时声称,自己是为了阻止黑球这个不合理的存在。这算什么啊?!这是暴力美学吗?但是剧中人物不断在祈求和平啊?这是最后意图说明和平的美好吗?那为什么要在一开始造出这么一个不合理的屠杀外星人的设定出来呢?然后我又想,创造者是不是想要把这个黑球比喻成现在现实的社会,的确就是会向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但是人们必须在心怀不满的情况下继续按照这个要求做。那这部电影不是成了褒奖懦夫的作品了吗?于是,这部所谓“perfect answer”的电影,不管创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是我没有成功地接受到。 然后我又想,那是不是我的问题呢?我们经常会发现,面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不一样的感悟。每个人的出发点可能都是不一样的,结合每个人自己个人的经验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所接受到的这个信息都是不一样的。我发觉其实这个问题跟第六章的问题是一样的──意义是一个艺术作品所固有的,还是在心灵或机器与一个艺术作品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对一部艺术作品的理解,是不是必然地涉及到观赏者自身的背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要感受到某样美好的东西,必须是你本身足够这个资格的,所以一个人是需要不断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