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23

事实的有效期

事实的有效期 The Lifespan of a Fact 2023.12.26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故事讲的是一个杂志要刊登一篇报道/观察文章,内容是关于一个在拉斯维加斯坠楼自杀的男孩,以及一些同样发生在拉斯维加斯的事情,主编要求一个实习生做事实审核,实习生极度认真地找出来很多很多,作者本人一概不认。 本来我期待的是各种脑力激荡,关于事实的审核、真实的界限、审核的意义(是为了让故事站得住脚/程序正义)、数据的真实vs情感的真实等等,这些都有提到,并且是带着一种欢快地互撕的氛围展开的。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似乎都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后半段重点变成了自杀的主题。人/男孩为什么要自杀,人如何和死亡/自杀相处,城市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关系,自杀预防机制的存在等等。后面我一直在等,觉得应该有一个炸弹,比如实习生是认识甚至深交死者的之类的,没想到扔炸弹的是作者,打的是温情牌。这个作者和主编吵架的时候太占上风了不不够平衡,最终其实也没有和解蛮好的,却很和谐地一起读文章虽然让人感动但有点牵强奇怪。 为什么不当作虚构作品发表呢? 三位演员中,扮演实习生的看节目册才发觉是刘炫锐,蛮厉害的,还可以演出那种憨憨楞楞的大学生的语气和感觉。 这部话剧是根据同名书改编的,同名书就是实习生和作者两个人关于这些文章事实审核的通信。看到还有一种翻译叫做“事实的寿命”,感觉更贴切呢。 Tag: Jeremy Kareken, David Murrell, Gordon Farrell, John D’Agata, Jim Fingal, 刘炫锐,

中国大戏院2023国际戏剧邀请展

年底之前清一下剧的观后感,今年的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有兴趣的有三四部。下面是看的第一部《伯格曼小姐》,《闯关一代男》在10月份的戏剧挑战月写掉了,还有两部《卡利古拉》和《血色婚礼中的沉默》因为时间冲突都没看上。整体来说体验差、剧也不咋地,一定要补贴优惠票才勉强去看。 伯格曼小姐 A Bergman Affair 2023.9.8 中国大戏院 临开场一分钟的时候,工作人员叫大家可以往前坐,灯光暗了大家还都在找位子,我懒得动了就在原座位坐着。开场演员开始讲话,我哪里都找不到字幕,但是看到别的观众大家都非常淡定,我以为我自己买到的是无字幕专场。倒是工作人员一直来来回回,大门一会开一会关,老化的门的开关的噪音特别大。后来问坐在阶梯上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字幕在很深的地方,坐在山顶的作为根本看不到。我看到几个一样坐在顶层但是第三排的观众把身体横着弯折90度在看。为什么不是先安排、告知,连换座位的时候也不说明原因?! 神奇的是,这次演出演员们讲话发音异常清晰,用词也比较简单,我竟然听明白了90%+。剧情将的是女方婚外恋鲜肉,特别冷静地告知自己的丈夫,丈夫开始很卑微,后面很生气,最后把自己生病甩锅女方。最后半小时才出现出轨对象,但却也只是一次约会就负罪感爆棚离开了。 故事比较简单,剧本也蛮短的,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蛮好的。不喜欢形式上的“创新”,当主人公很激动或者有内心大戏的时候,有一个黑衣人来像木偶一样地带引演员的肢体动作。再加上女主的丈夫把“中心思想”一句话写在黑板上,做作了。

法国诺诺剧团两部

周末的时候连续看了两部法国诺诺剧团(Théâtre Nono)在上海的演出。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剧团实在没什么名气,还是大宁剧院离市中心有点远,还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剧场里面暖气开的太足了,几乎热得要缺氧了),剧场的上座率蛮低的(虽然我买的也是两位数的最便宜的票价)。倒也不是真的这个剧团的演出有多好,它的优点应该就是比较忠于原著,以及是没有中场的两个小时的时长吧。 Tartuffe 伪君子 2023.12.16 大宁剧院 先说周六的《伪君子》,我记忆中看过最好看的《伪君子》就是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版本,当时也是在大宁剧院演的。这次演出的布景非常简单,几乎没有换景,表演也非常中规中矩。我也不重复剧情了,简单记录几点这次看的时候想到的。 主角到底是剧作同名Tartuffe还是男主人Orgon?很难说这部剧的标题都是Tartuffe了,他还不是真正的男一号,但其实他几乎是整部戏演了1/3以上才出场的。而且男主人Orgon的戏份太足了,给人很直观的感觉是他的糊涂无知的罪过大于Tartuffe的虚伪诈骗。 Tartuffe的行径在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宗教绿茶,就是有人吃这一套,就算身边的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剧里面最有智慧的,是女仆和女主人,而且她们都有勇气去戳穿/挑战Tartuffe,甚至给Tartuffe下套。 东窗事发Orgon都已经看透,Orgon的妈妈还是坚持不相信,这说明了什么? 最后男主人Orgon的结局怎么那么好,虽然是团圆结局吧,但这不是反而削弱了这部剧的批判意义吗? Tag: Molière, Théâtre Nono, En attendant Godot 等待戈多 2023.12.17 大宁剧院 周日的《等待戈多》,依旧是很差的上座率,很闷热的剧场,很简单的布景,很准时的无中场休息的两小时。演员也是同一批,但是能认出来的只有那个高高瘦瘦的昨天演Orgon的人今天演Didi。看到wiki,我才知道原来这部剧最开始是贝克特用法语创作并演出的,后来才有他自己翻译成英语的。 Again,虽然平淡没什么改编的地方,但是蛮好的,忠于原著的让人可以从最原始的文本来体验和思考。让人思考的几个点: 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失忆一样,我觉得Gogo和Didi失忆的原因和Pozzo的原因不一样。 第一幕里Pozzo骄纵霸道,Lucky逆来顺受,第二幕里Pozzo瞎了,讲话的样子很不一样了,但是使唤逆来顺受的Lucky的样子一点也没区别,同时Lucky哑了。我觉得他们不是用一批人了。他们代表的是各式各样的压迫别人的人和受压迫却(无力)反抗的人。 最后的中文字幕和现场法语对话有出入,对话是Didi让Gogo把裤子拉起来走路了,Gogo说裤子是没拉,但就这么走了,字幕是在讨论要不要两个人分开了。 Tag: Samuel Beckett, Théâtre Nono,

Doctor Who 2023 Specials 60th Anniversary

六十周年特别篇三集,RTD回来了!10=14回来了!Donna回来了!好看! 那么多熟悉的面孔,肯定要玩一些RTD时代的人物的梗。比较搞笑的是刚看到Donna,Donna就在呼唤Rose(结果是她的女儿)。不得不说Doctor和Donna之间的相处,是让人觉得既熟悉又舒服的。但是在这三集里面,我感觉到比较大的比重有很多两个人之间一对一的对话,在不断地反思和深挖Doctor的心态。一般来说我不怎么喜欢这种companion好像心理医生一样不断测评和剖析反省Doctor的旧账,但是我理解这里是RTD很重视很着急想在这三集里面把Doctor的三观重新整理一下,之前被糟蹋得真的太厉害了。同时,这也吻合bi-regeneration的路数,也很吻合后疫情时代的人们的心态。疫情过后,大家多多烧熟都对自己之前的处事方式有所反思,真正重要的可能是安稳的小确幸和身边的爱人朋友,所以14在这里回归了Donna,15可以继续去冒险。 从60周年特辑的第一集开始,就是满屏的政治正确。Rose是transgener,UNIT的科学家是残疾人(从Years and Years里来的),15是黑人(第一个黑人Doctor)。不能一棍子打死政治正确就是谄媚观众,相反我倒更相信这个RTD一贯以来的包容性的世界观,只是现在有更自由的平台他可以施展出来了。 第一集的政治正确最露骨,总结就是不能把外表和内在画上等号,真正的性别不是由皮囊决定的,才华也不是由身体决定的,善恶更是从外表看不出来的。这个道理如此简单,如果小怪兽不是在没暴露前一副可爱的样子,一旦真实坏人身份暴露一下子变得面目狰狞,就更有说服力了。还有Donna Doctor的非二元的设定也很聪明,也也符合“中心思想”。 当然还是有不少不那么完美的地方,但是我还是打五分满意。毕竟短短三集,已经埋了很多伏笔了。期待RTD的15。

再审洞穴奇案

再审洞穴奇案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Revisited 朗•富勒(等) Lon. L. Fuller 高凌云/王文心(编译) 978-7-5162-2615-5 之前读过《洞穴奇案》,这次出了续篇还是挺感兴趣的,特别是十几年以来我看了那么多集的律政类美剧,觉得自己有点入门法律思维了。第二部分《再审洞穴奇案》各位法官的发言顺序是不是不大对啊,在第一个柯辛斯基的稿子里就已经出现了后面的几位法官的名字我还没注意以为在讲第一本里面的法官,直到提到最蠢女佣大法官,我以为柯辛斯基在很没有风度地攻击第一本里面的某个女法官。 简单地总结一下每一位法官的看法和论点(怎么隐约记得我给《洞穴奇案》已经写过类似的东西) 洞穴奇案 再审洞穴奇案

Once (二刷)

2023.12.9 上海文化广场 二刷了。我竟然没有翻到我一刷时候写的博客,再回去翻照片才确定自己是十年前在伦敦西区看的。当时去伦敦主要是为了Doctor Who的五十周年,现在已经六十周年了,来上海巡演的这个版本还是Arthur Darvill演的,还有不看的理由吗? 开场之后,听到一首又一首的歌,又回忆起了一首又一首的歌,原来除了《Falling Slowly》还有那么多那么好听的歌。这种重温又有惊喜的感觉真好。 情节方面,我本来就蛮喜欢的。John Carney后面的几部电影我也有看,《Begin Again》一般喜欢,《Sing Street》特别喜欢喜欢到无以复加。现在回头再看《Once》的情节,我发觉自己又看懂了一些10年前没看明白的地方,感觉这个故事变得更真实更脚踏实地了。抛开情情爱爱的地方不说,情情爱爱的地方的处理非常节制又很动人是少有的不让人觉得恶心的情感线,很特别的主题是在爱尔兰这样一个关于离别/远行的地方。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几乎继续不下去的爱尔兰人,远行似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远行的人留下来的孤独的人;还有从别的国家来的异乡人在爱尔兰,也是生活在社会的底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也拥有同样的对音乐的热爱这种美好。这一双重对比我之前没有意识到,今天二刷音乐剧才恍然大悟。 让我恍然大悟的还有一点。我近期看剧看现场看演唱会,有一个很普遍的感受,就是在现场看的时候觉得特别幸福,觉得这些艺术的滋养很美好也很有能量,看完以后马上有一种圣人模式觉得无法将这些美好带到我自己的生活之中,觉得自己的生活并不配。今天看《Once》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剧中的人物的生活也很贫乏的,但是贫乏之下还是可以美好的,只要有踏踏实实认真生活的底子在。这可能也是这个标题的第二层意思。看音乐剧的时候,我觉得最感动的地方是最后乐器店老板把钢琴送给女主的时候。我对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结束的时候,一个长镜头从女主的家的窗户慢慢拉远,窗外有微风和翩翩落叶,窗内传出来阵阵钢琴的声音。美好如此简单。

盧廣仲 十五週年 勵志的演唱會 澳門站

盧廣仲 十五週年 勵志的演唱會 澳門站 2023.12.1 澳门百老汇舞台 太幸福了! 安可从第三首歌开始。唱的太好了。鸡皮疙瘩很多次。 特殊的桥段有从上海去的i人粉丝上台敲木鱼。 《几分之几》和《鱼仔》都在“真”安可,第二次安可唱了《一百种生活》。反观这15年,其实他的信念很一致,随着年轮的增长有变多样性丰富但核心不变,不恶心的励志,我吃。再看看15年以来的我,因为没有换澳币现金连周边都没有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