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22

活着为了讲述

活着为了讲述 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李静(译) B08C7MDL5F 这本是马尔克斯的自传,开头是弃学的马尔克斯陪妈妈回老家卖老宅,由此唤起了儿时的回忆。这种成年后回到故里带来的回忆录的感觉真不错,因为人物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故地重游以及故地在记忆中的样子和故事的冲突感很强的。马尔克斯回忆的那些人和事的冲突感也很强,原来他笔下的人物的原型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比如霍乱爱情的原型是爸妈,等信上校原型是外公,和小狗一起自杀的外公的棋友等等。这些看上去如此魔幻的情节,在回忆里面都是真实的魔幻,都那么真实。包括马尔克斯自传里的时代背景、国家政治背景都是如此魔幻,同时又如此真实。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也还是比不过现在上海的魔幻现实。还有一个区别是,就像书名一样,人家再魔幻还是可以讲述的。

人生档案

人生档案 波兰当代戏剧家剧作选 978-7-104-04918-0 这本一共包含了四部当代波兰剧作家的作品,故事各有风格,但又好像有一些共同之处,一种用戏剧表达出来的对疯狂怪异世界的解读。读到后面的,就好像是前面的故事的批注,有时候又好像是同一个大故事的几个篇章。 我以前读贡布洛维奇的小说,觉得他的故事都又一种怪异的风格。到了经历过上海封城之后,我才明白这些并不是怪异的风格,而是对怪异世界的表达。 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四个剧本的情节,就算没有白读了吧。 母亲斯塔尼斯瓦夫•维特凯维奇黄珊(译) 第一幕的母子关系,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啃老的儿子。第二幕里面儿子在外面的事业起飞了,成了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但是他本质没有任何变化,终于把母亲榨干气死了。第三幕,工人们起来了。 可你干吗要用这么大的牺牲来鄉架我?你最好想一想,要是你不是我的母亲,要是你不用总是做这些毛线活儿,要是你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话,你会做些什么?还不是整天做一样的事情,一样地投入与付出? 饭菜总归是够的。我觉得,我就是有责任吸榨我的妈妈——就好像,我所吸榨的一切最终都会写进历史。 婚礼维托尔德•贡布洛维奇赵祯(译) 全剧是主人公自己的一个想象、一个梦境,他自己似乎也是知道的。第一幕,在客栈偶遇父母,酒鬼来袭,主人公把父亲碰上了不可触碰的国王的地位,并让父亲主持自己的婚礼。第二幕,主人公被教唆,废了父亲的国王地位,打算自己给自己办婚礼。第三幕,出于政治压力,主人公成了暴君,还害死了自己的好友。 主人公自己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这一切却都是主人公自己的梦境,梦境里的人物都可以单方面编故事编身份给别人定罪;别人的动作其实是做梦人本人自己的想法;但是为了故事的继续、有一种逻辑的存在,就好像为了戏剧的发展总有一条情节的发展。手指一碰,权威就消失,或者说立人之本就消失了,就好像科幻小说一样。 又或者 这不是梦,而是现实,只不过我疯了 或者我根本就没有站在这里,我也没有说话,只不过在现实中我躺在某个医院里,而在那里我手舞足蹈,幻想自己站在这里……谁能知道,我身上发生了什么? 可能有子弹打坏了我的脑袋? 或者爆炸? 或者我被抓了,被折磨,又或者 我撞上了什么,又或者有东西撞上了我 可能无聊了……想不出更多能做的事了…… 可能我被勒令——被派遣——被强迫——去做我自己坚持不下去的事。不,没有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东西——所有甚至超越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我们还是假设我不在医院,没有不正常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好吧……只是……我到底参与了多少疯狂之事?噢…… 不!这里没有我的责任! 我不明白我自己所说的话! 我自己的举动不受我的控制! 我什么,什么,什么都不知道,我什么都不明白! 你们之中要是有谁说他明白,那他肯定在撒谎! 你们什么也不知道 跟我半斤八两! 我们只是两两之问联系在了一起,但总是在形成不同的形状 而这些形状自下而攻击上。奇怪的烟雾! 难以理解的节奏!疯狂的舞蹈!不明确的游行! 和人间的凡人教堂, 而我就是它的神父! 人生档案塔代乌什•鲁热维奇黄珊(译) 啊,一个礼拜之前读的,情节现在真的全忘了。就算我现在重新迅速扫一遍,也记不起来了。惭愧了。 探戈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赵祯(译) 两代人之间,上一辈的人热衷于他们年轻时经历过的革命与运动,下一辈的人在寻找和守护保守的价值观。这部剧的两代的关系有点像《母亲》,婚嫁的情节又有点像《婚礼》,让我不禁怀疑这些是不是都是同一个人写的。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陶玉平(译) B08RN94BFZ 这篇小说作为一本书也太短了吧,一下子就读完了。故事讲的是一个上校家里揭不开锅了,一直在等每天在等政府十几年前承诺的款项(信),家里养了一只去世的儿子留下来的鸡,打算用这只鸡去参加几个月之后的斗鸡比赛。 这个故事好像契科夫的感觉啊,底层人民的穷苦生活,再多一点国家特有的多边动荡的政治背景。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关于这个主人公上校(包括他老婆)的能动性,他们为了改变生活的窘境可以做的事情那么少而且都那么无效,通过个人主观的能动性来引发改变如此之难。我觉得这种能力,一方面和个人有关,有的人厉害有的人弱一点,或者和年龄社会地位有关,小孩子和中老年都是叫天天不应的但是壮年时期好像总能做出一些改变人生的选择和决定。另一方面,很大程度和外部环境本身有关,是否是一个允许或者说有利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可以/愿意做出有效能动的环境。上个月的时候我看了一部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里面的主人公一辈子在试错,在试错中改变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的人生,这种环境太羡慕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杨玲(译) B07Y8C8THQ 按照书名,我的读后感讲一点爱情,讲一点霍乱。 马尔克斯真的很会写,太会玩反转了。所谓的爱情到底是什么,一开始的时候以为重点是隐秘爱情的自杀者,后来原来是医生,后来原来是医生的老婆年少时和初恋的惊心动魄的爱情(医生只是幌子),后来原来是医生才是正牌(初恋只是过客),后来原来还是初恋。看到前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惊叹马尔克斯的厉害,打算怒打五星的,但是后面的反转有点拖泥带水,并且有点太甜蜜了吧。 本想在极端流行病背景下找到一些inspiration,结果反观之下更心酸。他们活的多自由多自我多洒脱啊,霍乱不霍乱的没差。魔幻现实主义也不需要去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中寻找了,上海遍地皆是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