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8, 2017
萬字固定 ザ・万字固め 萬城目學 涂愫芸(译) 9789573330769 这又是萬城目學的一部杂文集,上一次读萬城目學已经是好几年前了,所以重新读到熟悉的文风还是很欣慰的。我觉得看萬城目學写这种乱七八糟各式各样主题的杂文的时候,他的文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有的时候我感觉我在读我自己写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我如果写这同样一件事情,很有可能也会写成这样没有重点、浑浑噩噩,但是神奇的是萬城目學笔下的文章不会让我觉得无聊,好像是他用很真诚的态度来描述一件很无关紧要的事情还是可以传达出来一种让读者觉得不忍心骂难看的指令。 特别是在读前半本的时候,我几乎想要打四颗星了,毕竟主题还算是少见:种葫芦的体验、重读小时候最喜欢的漫画、去台湾办签售的经历(对台湾的认识与思考)等等。但是后半本我越读越有点读不下去了,喜欢吃的几样东西、大地震后的电力公司、大阪的风光、儿时玩的东西。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对萬城目學的杂文的喜爱程度,在已知的萬城目學的行文风格既定之下,完全取决于他笔下的主题是不是足够引起我的共鸣。如果主题是几乎只有萬城目學或者日本人才懂得梗,我自然也就不会有多少兴趣了,所谓的隔阂感就是这个意思吧,这本书的后半本里感觉有好多都是这样的好像只是和作者本人相关性比较大的主题。 下一本我还是去看萬城目學的小说吧。
Tuesday, November 14, 2017
Jersey Boys 2017.11.10 大宁剧院 因为我是零基础来看的,所以我到很后面才意识到原来Frankie是第一男主。我实在是有点受不了他的嗓音,高音的地方用的假音实在是太扁了而且有很多鼻音。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后面他的歌声会越来越好。没想到从他出场以来,不断地是所有人对他的嗓音的赞美,我真的有很认真地怀疑自己的审美。我反倒是最喜欢Tommy的嗓音,一开口就跪。 所以第一幕我差点看不下去了,在中场休息的时候都后悔觉得这票买得太不值了。开场的《Ces soirées-là》我以前听过,是很好听的歌,没想到原来是翻唱他们的,更没想到开场这歌唱得那么难听。但是看完第二幕突然又喜欢起来了,因为歌真的很好听,故事讲的也很大气真实。所谓的大气就是不做作,就算是黑帮也很正气,不撕逼。最打动我的是唏嘘的人生,这样大家分别来讲述这么一个组合的分分合合和每一个成员的人生的故事,太棒了。还有一点很珍贵的地方在于,这部音乐剧在说的并不是什么娱乐圈的八卦,我觉得是对于才华的肯定,说到底真正有才华的总是会发光的。 后来回家再听音乐剧原声、Frankie Valli本人和The Four Seasons的歌,发现其实是有一些奇怪的高音但是鼻音并没有那么重。而且Frankie Valli的原声真的有点像黑人的感觉,而且有的地方让我想到了MIKA。 是不是因为我是在用当代的对歌曲的审美来要求Frankie Valli所以才觉得难听呢?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我自己也一直没有意识到,我对歌的审美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好听,而且我觉得这个好听不好听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但是如果说到其它的艺术形式,比如舞蹈、衣着、甚至妆容,现在觉得不美但是以前觉得很美的这种反差感的程度都各不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 撇开主唱嗓音特性不谈,歌的旋律真的都超级好听。之前也我也不知道原来《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是他们原唱的,而我最喜欢的回家循环播放的是很简短地出现的那首《Opus 17 (Don’t You Worry ‘Bout Me)》,感觉有一种循环变调上升的简明快感。 要是真的是随着这个组合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来看这部音乐剧会更有感觉更喜欢吧,我在想以后的会不会有类似的华语乐坛的经典人物和歌曲为背景改编的音乐剧,但觉得再怎么也难以想象可以把一个华语歌手的故事讲的像《Jersey Boys》这部音乐剧这样坦荡和大气。
Friday, November 10, 2017
变调二人羽织 変調ニ人羽織 連城三紀彦 吕灵芝(译) 9787513319454 继续读連城三紀彦的小说,好像有一点越读越上瘾的感觉,复杂的诡计前面是各种奇妙的铺垫。还是老样子,大概记录一下情节、迷底(反白)和我的感想。 变调二人羽织 変調ニ人羽織 落语大师的最后的表演,和他的徒弟穿着羽织大衣服表演类似双簧的段子,却在表演途中被杀。少数的在场的几位都是嫌疑人,最后的凶手竟是和他一起表演的徒弟,从头到尾是大师在一个人表演双簧。 看到谜底好像这是一个很简单(却很难想到的),但是这篇却花了很多很多的笔墨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主人公的性格已经很意象化的主人公和鹤的关系。与其说是一篇推理小说,而且已经是很精彩的推理小说了,这篇更像是在讲世态炎凉的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好看和耐人寻味的地方也在这里。 东京的某扇门 ある東京の扉 推理/SF杂志编辑接待一个人想来投稿,介绍一个打破不在场证明杀人的点子。说是丈夫在东京,妻子在郊外的家里,但是东京和郊外的通道只有一条拥堵的公路,而丈夫的不在场证明是他没有时间堵来堵去来回这条公路去杀妻子。来投稿的人为了能把这个点子卖出去,当场讨论了各种设定,还加入了好几个梗,还尝试了好几种可能的杀人方法。杀人的真相是丈夫假装自己病危,乘坐救护车走快速通道去到郊外杀死妻子。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尾并不停止于点子里的真相,而是编辑其实是被投稿的人骗了。 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有一点无聊,虽然我还是很肯定两点。一个是那种一边商量一边决定谜底的可能性的过程,把这个过程本身展示出来还是挺有意思也挺有想象力的;另一点就是最后的反转搞了半天其实根本搞错重点,只不过这个反转在我看来并不是很顺畅或者足以令人信服。 六花之印 六花の印 两条故事线,分别的主人公都是在乘坐的交通工具里自杀身亡。真相是,这是同一手段的杀人事件,手段就是趁司机/马夫去报警的时候,把整个车子调包成为里面真正是凶杀被杀的。而凶手就是知道发生在前面的故事线的真相的人。 这种时空平行的双线故事,发生一遍可以推出真相,发生两遍可以推出凶手,就好像“我知道了”和“我知道我知道了”的关系,蛮有意思的。 莫比乌斯之环 メビウスの環 妻子扬言丈夫在她熟睡的时候试图掐死她,于是要求丈夫在晚上服用安眠药。安眠药吃到快结束的时候,最后里面有一颗毒药。原来这一切都是丈夫导演的,他的目的是最后吃到这颗毒药,然后诬蔑是妻子导演这一切就是为了要他吃安眠药/毒药毒死他。 我第一次接触連城三紀彦,读到他的《双重生活》,讲的也是有一点类似的夫妻之间的阴谋与杀害,以及用自杀的方法来陷害对方。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連城三紀彦就是擅长这种爱恨情仇到极致变态的情节,后来多读了几篇才知道自己错怪他了,他更多的是比较细腻和敏锐地捕捉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依子的日记 依子の日記 女主日记里是一段杀人告白。女主和丈夫在山里与世隔绝独居,却有一个年轻女子来访。年轻女子一边以女主之前出轨的事情威胁女主,一边以女主的丈夫盗窃她的朋友的作品的事情威胁女主的丈夫,并且和女主的丈夫发生关系来折磨这对夫妇。最终这对夫妇无法忍受只能把这个年轻女子杀掉。但是某一天,有一个陌生男子来访,他说他是来寻找失踪的年轻女子的,并且他就是女主之前的出轨对象,但是日记中的女主却认不出他来。原来这部日记的前半段是真的女主,但是真正被杀的就是女主,然后年轻女主取代了女主的身份生活下去并且叙写了日记。 这个故事读到一半的时候,其实已经猜到了真相。但是最后陌生男子的来到,还是让我读得赞叹不已。埋下的线索没有一个是浪费的,反转也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多。
连着看了《Blade Runner》和《Blade Runner 2049》,两部一起看真的更加觉得好看呢。简单记录几点感想。 先是就两部对比着看 不看演职人员表,我以为两部都是Ridley Scott导演的呢。因为2把1的很多地方都继承得太到位了,包括叙事的逻辑(沿着线索一条条地造访)、节奏等等 1讨论的是复制人有没有人权,2增加了虚拟人(可以提问虚拟人的人权了) 1里面的男主自以为是人类其实是虚拟人,2里面的男主自以为是人类其实是虚拟人 1里面复制人是被操控爱上Rachel的,2里面的虚拟人不断给男主洗脑,这可以被理解为难住自己的某一层的意识,但是更可能是虚拟人被操控去给男主洗脑 针对2的一些想法 我一直没有猜到奇迹之子的真相,因为我脑海中不断涌现着我觉得的更靠谱的其他可能的真相: 奇迹之子是双胞胎,本来就有一男一女两个奇迹之子,只不过一个在明处就是那个男主,另一个在暗处。(我后来反省了一下自我,发现这个念头可能源自于我以前读过的三津田信三的《首无·作祟之物》,也是关于一对双胞胎如何藏匿宝贝的继承人。) 奇迹之子是女杀手,这样最后的决战场景才有意义啊,要么是男主成功杀死女杀手救出Deckard却同时断了奇迹之子的血脉,要么是男主失败Deckard被害奇迹之子依然在大公司手中。 我觉得我比较不能接受的是男主自我判断是奇迹之子的逻辑。他的依据是什么?他被告知三条信息:(A)他是复制人;(B)复制人的记忆都是假的;(C)他自己的记忆是真的。为什么他是通过(B)和(C)推断出(A)是假的,而丝毫没有想到可以从(A)和(C)推断出(B)是假的这一在我看来很明显的可能性呢? 再来,结尾的地方,男主那么顺利成章地推断出真正的奇迹之子的身份,在我看来也很不靠谱啊。不过既然他之前判断自己是奇迹之子的时候犯过错,很有可能这次也是错的呀,只不过电影还没有来得及揭穿而已吧。 我对Deckard是复制人没什么怀疑,虽然一直有烟雾弹,但是如果他不是的话,1里面铺垫那么多干嘛,2里面为什么直接说他是被设定操控爱上Rachel的呢。 我很喜欢在2里面加入了虚拟人这个概念,我觉得又把思考的视野扩大了,虽然电影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但是我太讨厌Joey这个虚拟人了,一方面我觉得她的存在让我不断想到麦克白夫人(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全是她),另一方面从某一种程度上我觉得Joey这个人设磨灭了/降低了虚拟人的高贵/可贵的可以被认为有人权的可能,因为她太low了,把一个好好的“种族”人权的觉醒与斗争降级成为无脑的爱情故事。后来我再审视自己为什么那么讨厌她,发觉其实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个Joey长得有点像Clara。 结论,PKD很好,我要再多看看他的其他作品。
The Producers 2017.11.1 上海文化广场 很轻松很好看很好笑,这样的音乐剧我买单。几点简单的小感想: 除了好笑以外,我觉得这部剧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多元素的融合。各种多元的刻板印象的讽刺,包括对犹太人、娱乐业界、变妆皇后、金发美女等等。 两个男主唱《We Can Do It》突然觉得好耳熟,这不就是当年David Tennant和Catherine Tate给新版Doctor Who的制作人RTD和Julie Gardner唱的那首歌的原型嘛? 最后的主题原来还是回归到了两个男主的友谊。 有几段很搞笑的桥段,音乐歌曲也算好听,但是现在再回味却没有觉得哪几首特别出彩的。 这部音乐剧原来在当年是Tony的大赢家,赢的奖数连《Hamilton》也没超过。 后来还翻拍成了电影,我还蛮像去看看的。在电影里,John Barrowman还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在豆瓣里找到一张电影截图,那时还是Barrowman盛世美艳的时期,附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