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June 2017

SIFF 2017

宣告黎明的露之歌 夜明け告げるルーのうた 2017.6.17 美琪大戏院 虽然我以前只看过动画版的《四畳半神話大系》,但是导演湯浅政明的画风非常显著和统一,一看就知道这都是他的作品。这次电影节一起上了两部湯浅政明最新的动画电影,真的好厉害。 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当简单,贫瘠的海滨乡下小镇有着古老悠久却已经近乎失落衰退的文明历史(捕鱼和制伞),同时也有着迷信般的关于人鱼的神秘传说。然后就是几位少年和爱音乐的人鱼之间的动人的故事,之后发生的起起伏伏情节路线没什么惊喜都很容易猜到了。 说是动画片,其实更像是歌舞片。全片都是以歌曲来引导情节的推进,少年听着父辈表演录制的卡带里的歌曲,我怎么都听着动听耳熟,一看到是斉藤和義的我整个人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虽然并不是我的年代的歌曲,但是我是听了《火花》里的《空に星が綺麗》再去听斉藤和義的一系列以前的经典老歌的,这首《歌うたいのバラッド》又成为了电影《宣告黎明的露之歌》的主题曲让我觉得真的有缘份的感动。男二喜欢女二偷偷关注她喜欢的歌,而我也是在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女二手机播放的歌是YUI的《fight》的呢!当年我那么喜欢YUI和这首《fight》的美好回忆一下子就涌现心头,散场之后就开始不断重温YUI的歌,这样的感觉也很好。 电影不够完美的地方我简单列了几点: 人们对于人鱼的态度表现得有点混乱,反面人物的刻画也不够逼真; 男主的父辈的情节没什么挖掘,反倒是把时间花在了很多更次要的人物(爷爷的妈妈、婆婆的儿子、陌生男子的狗)身上,有点可惜; 几位少男少女很率真很可爱,但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却好像为了剧情需要变得很窝囊很智障; 变成人鱼的条件设定蛮傻的,但至少那些狗狗人鱼还是很可爱的; 歌舞片只有歌没有舞蹈怎么行,但是剧情里面的舞蹈有一种很想营造成为宝来坞或者百老汇式的群舞的感觉,但是不够令人信服舞步也不够精彩。 会计刺客 The Accountant 2017.6.17 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表面上是一个会计,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游走于明道黑道用自己的准则替天行道的专业杀手。我猜这样的情节设定从某种程度上是特意想吸引从事会计行业的观众的,而实际上也的确成功了,因为我正是因为“会计侠”这样的概念才来看的电影,而且显然不仅仅是我,因为电影里讲到CPA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是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部我被片名骗来看的电影,而且它远没有达到我对它的预期。最大的bug是,他不配叫会计侠。一来,说他是会计,其实他在电影中的主营业务是审计。审计花样耍帅,不用电脑,看的全部是纸制版打印出来的报表,把各种科目数字写满玻璃墙。这样的虚假耍帅是在藐视那些以会计之名吸引来的观众的最基本的专业性啊。主人公天生智慧超群,但是自闭、不擅人际交往、不懂察言观色,这样作为会计可以毫无破绽地融入人群,确定这不是在刻板印象地贬低会计从业者?二来,人家蝙蝠侠、蜘蛛侠什么侠的,在行侠仗义的时候是运用了相关的技能的。但是会计侠典型的职业杀手的套路,丝毫也没运用会计技能啊,各种打打杀杀太无聊了。而且我到现在也没有看懂,为什么那个反派要请男主来审计他明知帐务有漏洞的公司。会计侠在运用技能的时候,全部都是在闪回小时候父亲各种扭曲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因此而受到的创伤。没想到接着马上全盘洗白,一边把父爱捧上天,一边又在确认父亲的价值观的效用,我无法接受。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会计侠不是认真的。这种解读倒真的也有迹可寻,因为电影中的绝大部分的笑点是尴尬导致的笑点。这么说来这是一部打着英雄片幌子的戏虐英雄的搞笑片?怎么看Ben Affleck的面部表情,都看不出来这部电影有一点点这样的觉悟啊。 至爱梵高 Loving Vincent 2017.6.18 上海影城 这部电影有两个很厉害好看的地方。 一个是它的画风全部是梵高的画作的印象派风格,而且还坚称全部的底片都是由一百多位艺术家手绘制成的。在看电影之前,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是正常的演员场景拍摄之后再加上了一个统一的滤镜电脑制成,没想到真的是手绘的。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全部都是手绘的话,那为什么还需要借用演员来演,而不是直接用虚拟的人物或者原画里的人物为原型画出来?我能想到的解释是:在结尾看演员表的时候,电影里直接把梵高的原画和在这部电影里面的演员被手绘化妆后的样子摆在一起,真的是惊人地相像。于是就觉得超级厉害,太加分了。 二是它的叙事角度。梵高的故事已经被重复得太多了,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直接从梵高去世以后讲起,,让观众随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同村人(同时也是在梵高笔下画作作为被临摹的人物)去送回一封未寄出去的信的历程,来探访多位和梵高的生与死息息相关的人(这些人也都曾经出现在梵高的画中)来试图揭开梵高之死的真正的谜底。这几乎是一部悬疑解密的电影了,让我不是很喜欢,因为我一直以为生是大于死的,与其纠结一个人是怎么死的还不如把时间花在这个人的人生上面,对于梵高更是如此。好在故事的结尾慢慢地把路子带正了,不再是探案节目,最后还只是鸡汤节目。 这部片子的卡司特别强大。要么就是演员长得特别像梵高画里的人物的,比如那个梵高和他的医生;要么就是各种熟脸来扮演路人角色。最出戏的地方是,明明是一个在法国发生的故事,大家全都说英语也不是什么bug,但是几位爱尔兰演员的口音太肆无忌惮了,太可爱了。还有就是我脸盲症又犯了,我一直以为男主的演员《Gossip Girl》里面的Chace Crawford,还在不断惊叹这个美国演员一点都听不出来美语的口音,直到回家看卡司表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疯癫之翼 Mad to Be Normal 2017.6.20 天山电影院 上世纪90年代的精神病学家R. D. Laing的传记电影,说是这位R. D. Laing的理论是不对病患使用任何当时可能在别处比较流行的电击或者或者伤害到病患的药物,而是把这些病人放在一起一栋房子里共同生活。他的理论听起来又有人性又有道理,他说疯子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没有普通人多,人们因为害怕而对疯子做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事情,结果好像天下太平了,但其实是谁得到了更多的安静,肯定不是那些被电击的痛苦的疯子啊。然后他用自己最大的行动力来推行他的观点,就算代价可能是妻儿家庭。 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东西,从主人公的理论来看,或是从主人公本人的经历来看,都是和谐统一的。本来我应该很喜欢这样的主人公这样的作品的,但是最近通过思考这一狂热阶段貌似已经逐渐度过了。做到很难做到的事情值得钦佩还是做到正确的事情值得钦佩?说不清为何,我没那么崇拜这位主人公了。 话说回来,当初让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唯一的动力就是David Tennant。电影结尾的地方,他的病人被强制关进了施行电击疗法的医院,DT晚上溜进去看望他的病人们,然后突发奇想带着病人逃了出来,他说“Do you wanna go for a little adventure”,瞬间10上身,有种莫名的兴奋感和温暖。女主是最近正好在看她主演的《The […]

The Handmaid’s Tale S1

这部美剧改编自加拿大作家Margaret Atwood的同名小说,故事的设定是在一个整体生育能力下降的近未来,美国政变宗教铁拳统治,所有尚且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迫成为宗教领袖的家庭使女,实为被强奸的生育工具。这部作品用最直接的手法挑战独裁强权维护人权、女性地位和自由。 从这样几个主题出发,和成书的80年代比起来,现在看起来好像有一些过时,有一些老生常谈。一开始的时候,因为我习惯站在现有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所以还在寻找其制度的合理性、想要挑战反抗者的逻辑。毕竟时代社会已经飞速发展,而且我也一直以为人类社会的不幸其实是在朝着《美丽新世界》发展的,是背离《1984》这样如此明显低落的情景而发展的。而且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很多很血腥恐怖的场景我都必须不断地给自己洗脑这些事情并没有发生在出演这部电视剧的演员的真人身上的前提下才看得下去。也就是说,这些情节的设定,对我来说已经离谱到了真的是科幻的级别了,但同时我连去设想它的真实存在的可能性都会觉得于心不忍。但是最近看这片,真的有一种好远又好近的感觉。特别是现在,我觉得比起《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那样的alternative history让人敞开心扉忽略政治党派的对立而寻求人性的真理。或许我们更需要《The Handmaid’s Tale》这样直戳最丑陋最真实的震撼作品来敲敲警钟。

山月记

山月记 中島敦 韩冰/孙志勇(译) 9787101090338 我的缺点是永远推荐不来我觉得最好的东西,所以我就简单记录一下我的读后感。 超级好看,熟悉的好看,从好几个层面都给我很有读黑塞的感觉。 首先,这种安心的一见钟情的感觉在读了开头的第一篇的前几页就来临了。 其次,这位日本作家把历史上的人物,中国的外国的,再拿来写成小说。中国主题的怪诞,不像西方那样刻意招摇,反而让人觉得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哲理,有禅宗的感觉。这一点又和黑塞对东方主题的挖掘不期而合。但是为什么反而不是中国的作家给我带来这种中国的感觉呢?思索良多,我能想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都拥有超脱生死富贵的追求(可能是荣誉、名声或者别的什么),孰高孰下暂且不去分辨,至少在现在看来用当代中国人的眼光来看那么不可思议,但是却有那么契合古代中国人的追求。世风的变化,可能就找不到那种认可老式风范的作者了吧。 这样的价值判断同样刻意从作者的叙事风格刊出来。讲故事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作者叙事又可以看出来作者所倡导的思维方式,这种复调的叠加本身就很耐人寻味。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前者影响了后者,后者决定了前者。所以作者的想法,所运用的讲故事的语气和方法,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这些都是和谐统一的。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矛盾苦苦思索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作者是在和他一起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敢于正视自我、挑战自我、责问自我的,同样的敬佩的情感对作者也同样适用。 再有就是中西的结合,书中的人物有西方的也有东方的,对人生的追求加上时间文化上的代沟肯定大相迳庭,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人物又有惊人的相似性却依然令人信服。比如讲到史蒂文森和自己的父亲争论宗教的观点时候,“原始的教义问答、幼稚的反奇迹论,只能用最笨拙的哄小孩的事例来证明的无神论——从来不觉得自己的思想只是些如此幼稚的东西,可一旦和父亲争锋相对,结果千篇一律总是变成这些。”这让我瞬间联想到了《悉达多》里面主人公和父亲说要离家出走,虽然表现方式是如此的不同,但是相关联的情感态度和背后的缘由推理确实一模一样的。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和父母沟通时的无力和歇斯底里。这些捕捉都太到位太真实太震撼了。 再回到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本身,有开篇就令人惊艳的《山月记》里的化虎的李徵、《高人传》里无箭胜有箭的纪昌、《弟子》里的子路和孔子、《李陵》里的李陵、司马迁和苏武、《光•风•梦》里的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特别是中国的人物好像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他们的故事,多年后重读重读关于他们的故事好像有一种颠覆儿时回忆的感觉。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小时候苏武牧羊的故事,按照作者在《李陵》的故事里的解读又完全不一样了,更真实了。这些主人公的一大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有才华但是过着不幸的生活。这些人的不幸,如果简单归结为政治的丑陋就太low了。就好像《李陵》里的司马迁受到小人的言语陷害而遭难以启齿的酷刑之后却觉得动怒那些小人是作践了自己一样,我也总在思考觉得肯定可以找到别的什么原因,却没什么结果。这些人物的另一个共同点,也很像作者自己,也很像我自己,也很像可能绝大多数的读者。在这本书的底页引用了作者的一句话“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意思希翼,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在读这本小说集之前我看到这句话,觉得这句话好做作好假,有一种文人特有的自我感觉良好的酸味;读完小说我觉得这句话点到了作者和作者笔下的那些主人公,如果我心里觉得作者和他笔下的主人公值得我珍视的话,我也不能犬儒地鄙视作者的这句话的状态。而事实是,我观察到身边很多现实的反面例子,感觉好像很多人都可以蛮厉害的,但是必须臣服家庭,家庭成了个人追求的障碍但同时又创造出来一个人生圆满幸福的样子和官感刺激源。和这种例子比起来,自以为是的酸楚味虽不好闻,但更显珍贵了。还有一点我觉得蛮有趣的地方是,即使是这些如此有个人追求的主人公,我们总以为他们因为懂这个道理所以可以很容易地相互理解甚至惺惺相惜,但是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看看李陵和司马迁、李陵和苏武之间的关系,只能说太遗憾了。

我,堂吉诃德(三刷)

我,堂吉诃德 Man of La Mancha 2017.6.8 上海大剧院 看了三次一生要看三次的音乐剧,我是不是已经可以去死了? 剧情、歌曲、梗都已经很熟悉了,演员也是前两次演出的原班人马,肯定是已经没有那么震撼的感觉了,但是当《The Impossible Dream》的前奏响起来的时候,还是有浑身鸡皮疙瘩起来的泪腺发动的冲动。 要是说还有什么新的收获的话,我其实最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我那么喜欢《我,唐吉诃德》这样的作品,还有像《火花》和托宾笔下的那些人物,他们身上有一种共通的特质,那就是“坚持”。倒也并不是说坚持的内容是多正确、或者多高级、或者多不被众人理解和赞同,坚持这件事情本身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吸引我。当然,所坚持的内容的厉害程度往往是和被人理解的程度是成反比的,但是如果看得更远的话,所坚持的内容根本不重要。一开始的时候,人们编织一个梦想和目标来给予自己的一个生存的意义来满足自己;然后这样的事情被看明白之后,人们觉得需要打破梦想,可以有力量打破梦想成为了一个新的梦想来满足自己;然后这样的事情再被看明白后,无谓的求索成为了更高级的梦想,impossible dream成为了更新的梦想;以此类推。人们自以为识破了现有的或者以前的东西,就成为了更高一层的追求的定义者,殊不知自己也只不过是构造被下一批识破的组成部分。这样的逻辑,和我之前想到的“心理理论不成立”是一个道理。如果联系到现实生活的话,让我想到了《东京女子图鉴》。在每一个成长的阶段女主有不同的追求,如果说女主是在不断成长,那好像是这样的追求是一个比一个高级的。但是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成长,或者说即使是成长了的话,一个追求也并不是另一个追求高级。所以,如果内容没有什么高低的话,那唯有对待内容的态度和行为才值得评判。 但是如果对待内容的动作本身也可以被视为内容的话,那是不是大家都可以去死了?

手嶌葵天籁之音演唱会

2017.6.4 喜马拉雅艺术中心大观舞台 第一次到喜马拉雅艺术中心来看演出,外部的装潢设计很有高迪的感觉,内部也处处显设计感。观众席的设计也很棒,我们坐的是侧边的位置,位子不但旁边的间距很大而且全部之间面朝舞台。刚走进座位席的时候,就听见里面的背景音乐在播放スキマスイッチ的《life×life×life》,我是有一阵最上瘾的一首歌,舒适愉快的情绪立刻来了。 非常简单的舞台布局,除了手嶌葵演唱之外,只有钢琴和吉他两位老师。手嶌葵一路开日语,超级偶尔在简单到连我都听得懂日语的地方再用很简短的英语翻译一下。她说到她已经出道十年了的时候,我感觉忽然有点恍惚,因为我记得自己就是在差不多十年前的时候开始听她的歌的,但是那个时候她应该并不是刚刚出道的状态。同时我发觉这十年来,我自己听歌的口味也变了好多,我十年前很喜欢手嶌葵这种很不情绪化的歌声,而我这次在演唱会前特意去回顾手嶌葵的歌的时候我简直不想再听第二遍,因为太没有起伏了。 话说回来,在现场听手嶌葵还是很享受的,她的歌声虽然可能已经不是我最喜欢的风格,但是还是动听的。而且手嶌葵有一种很特别的人声合一的特质,她本人就和她的歌声一样,不紧不慢、非常温柔。我以前不懂温柔的好,也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要把温柔作为一种好评度那么高的特质,然后我慢慢领会到温柔其实是一种能够在大风大雨中屹立不倒、看遍世事沧桑心中仍留善意的很强的力量。所以听手嶌葵的歌声的温柔,就好像被温暖的海水非常安心地包裹着支撑着的感觉。 我本以为手嶌葵就是不管唱什么歌都一个味道,然后我才发觉原来手嶌葵的温柔的唱法再加上活泼其实就是爵士风格,还蛮神奇的。

City of Death

City of Death James Goss Lalla Ward (narrator) 9781785290794 这是老版Doctor Who第17季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4和Romana去到巴黎偶遇偷盗《Mona Lisa》的大贼原来是帮助人类从无到有进化成长而来的外形族群的最后活下来的一个。这个故事原来是David Fisher和Douglas Adams和Graham Williams三人联合写的,电视剧播出于1979年;之后一直说要小说化,但是DNA怎么也不答应;等到DNA去世以后,他的作品才被陆续小说化,2012年Gareth Roberts出了《Shada》,2015年James Goss出了这本《City of Death》。我是听的有声小说,就是当年饰演Romana的Lalla Ward读的,可以找到当年出演剧集的演员本人来读衍生小说也好有家庭的感觉。 说实话,听了有声小说,我并没有感受到故事真的有多精彩。反倒是在最最开头的地方,和《Shada》相比,我有体会到一些些DNA的韵味。对于这个外星种族的描写,几乎让我有一种灵光一现在读DNA作品,因为就算是很直白地说这个一个很暴力没有正义很邪恶的种族,但是作者的笔下并没有任何的judgemental的判别,相反会让我觉得这么一个很坏很坏的种族的一分子还蛮可爱的。并不是说生来就是邪恶的一员是悲剧的,亲眼目睹周边的同族的愚蠢也不算是悲剧,唯一的悲剧应该只是跌入人间要被人类以人类的标准看待吧。 还有据说这本书和Dirk Gently有关系,但是我也没有识别出来,好可惜。